​「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說起那次拉沙,我記憶猶新。永遠也忘不了那是一次有意義的勞動。

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我所在的石槽學校,為了響應上級號召,搞好勤工儉學工作。在石槽大隊的幫助下,學校在大隊林場旁邊,平整了三十多畝沙地,準備播種花生。

打井必備的白沙要到三十多公里外的華陰縣去拉。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我清楚記得,那是個星期五下午,學校通知我們三個班(初一兩個班,初二一個班。)。每四個學生一個架子車,晚上拉到學校住半宿。到了晚上十二點,老師把同學們叫起來,吃了飯。在學校帶隊老師的領導下,大家一個跟著一個,拉著架子車有序地走出了校門,行走在大華公路上。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雖然是後半夜,月亮在雲塊的遮蔭下,忽明忽暗,也不算太黑。當經過沙苑洋槐樹林時,枝繁葉茂的槐樹葉,在微風吹拂下,沙沙作響,帶著甜味的槐花香撲鼻而來。不知疲倦的蜜蜂,抓緊時機,不停的飛來飛去,採花釀蜜。發出了嗡嗡的響聲。師生們一路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天快亮的時候,大家趕到了雨(渭)河岸邊的陳村渡口,在船伕和老師的安排下,幾十個架子車和師生裝了滿滿一船,船伕把大家送到了河對岸。在船上聽船伕講,河南岸有幾百米路不好走,是“水泥”路。果然,這段路確實難走,一會兒水,一會兒泥,一會兒膠泥疙瘩,坑坑窪窪,崎嶇不平。聽老師們說這是前幾天下雨造成的。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上了公路的時候,路況好多了,大家越發走得越快了。

河南邊和北邊大不一樣。南邊路兩邊全是部隊農場種的地。全是麥子,麥子開始由綠變黃,一望無邊。在陽光照耀和微風吹拂下,起伏不定,搖搖晃晃。不一會,我們就到了夫北村的沙河邊,大家各自裝滿了車子,開始了原路返回。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返回到88號信箱和北陽時,大家做了短暫休息,喝了些開水,吃了點冷饃,就算把飯吃了。路上雖然有幾道河坡,壩坡,但是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大家最終安全順利地返回到家。

雖然辛苦,但苦中有樂。通過這次”長途跋涉”的勞動,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論幹什麼事,只要大家團結一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作 者 簡 介

​「大荔文苑」秦金平:從石槽到華陰拉沙

秦金平,大荔石槽村人,七六級初中畢業,農民,81年10至86年10月,五年軍旅生涯。喜好詩詞,快板,三句半。願以文交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