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文場的“傳統秩序”

京劇文場的“傳統秩序”

京劇樂隊,能拉彈托住唱,而且樂隊幾件樂器自己也弄齊整了不容易。因為京劇唱腔總是有尺寸勁頭的變化,文場樂隊裡面的人心氣兒碰到一塊,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磨合。腔兒和過門兒的微妙轉折之處,纖毫不能差,這是個挺困難的事。


弄不齊整倒是常見,大致說來,有兩條比較重要的原因。


老年間,文場有規矩,說文場規矩:胡琴侍候角兒,下手侍候胡琴。現在,我看到,很多樂隊下手都沒有這個意識,都成了傍角兒的手。這個現象不僅在票房司空見慣,很多專業院團演出時,也能看到相同的問題。


聽老輩人說,過去,票房規矩大,很講究“知公知令”。比如象“胡琴侍候角兒,下手侍候胡琴。”這就是“公”,就是“令”。這個令有什麼用呢?它是京劇文場歷代積累的經驗,是眾多前輩的智慧結晶。它有效地保證了文場樂隊的心氣兒齊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場“秩序”。


試想,如果每個下手都去聽角兒,每個人對角兒的尺寸勁頭都有自己的理解,再如果心氣碰不到一起,樂隊自己就先亂了。


每個人都去傍角兒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胡琴不能做尺寸了。每每到了要緊的地方,胡琴會承上啟下地做做尺寸,下手們都去傍角兒了,胡琴的尺寸就不敢動了。下手要少聽角兒的唱,要多體味胡琴的尺寸勁頭,樂隊才能成為“一棵菜”。


對此,姜鳳山先生說:“二胡京胡合作,抑揚頓挫相合。胡琴掌杆掌舵,二胡相隨相和。”其它下手也是一樣,不能喧賓奪主。老規矩裡面有智慧——下手兒,就是要侍候胡琴。


再說另一個原因。是胡琴自身的問題。


往往在吊嗓的時候,胡琴的這個問題暴露不出來。吊唱聽著也順,託的也算嚴。但就是樂隊坐上來,下手兒們覺得費勁,累得慌。每每在轉折時,儘管下手兒們已經注意了,但那地方聽起來依然含糊粘滯。


假設下手兒演奏水平都好,那這種情況多是由胡琴沒有轉折的演奏意味造成的。在轉折之先,胡琴都要有“令子”意味傳遞出去,下手兒們才好跟上來。具體技術中,轉折時胡琴的小抖弓就用的非常多。很多技術都能很好地預示勁頭尺寸的變化和演進。一個琴師能托住唱和能用琴管理好一個樂隊,這中間有很大的距離。


京劇傳統樂隊沒有單設指揮,但是傳統中有統領好文場樂隊的辦法。老規矩的淡化,使得京劇文場演奏的齊整越來越依賴於排練,而胡琴技法中,也慢慢地被淡忘了一些寶貴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