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影視蜃樓


詞之本源即為酒宴酬唱之曲,婉約、纖細、柔媚是詞的本質,要論這些特質,宋代秦觀之詞最能體現。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如何欣賞秦觀的這首代表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創作背景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年少喪母,身世飄零,後來在蘇東坡的提攜下才謀得一官半職。但好事不長久,他和蘇東坡一樣遭遇廟堂排擠,被迫開始了自己的貶謫生涯。

這首詞是秦觀在紹聖四年(1097)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宮爵和俸祿;又貶橫州,此詞作於離郴前。

不同於蘇東坡的達觀與自如,被貶郴州的秦觀,整個人被迷霧般的憂傷籠罩。

郴州位於湖南省的南部邊境,山環水繞、地勢複雜,在宋代是蠻荒之地。被貶到此處的官員,與京城汴梁相隔千里,遠離親友和政治,懷才不遇之境可想而知。

特殊的地理環境、潦倒的人生際遇、不可預知的未來,讓秦觀愁腸百結,唯有寄情於詩詞。

上闋無不體現謫居中的冷漠悽清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這既是寫自然景物,也是營造詩詞意境。郴州多山多水,確實總是被雲霧籠罩。而作者用"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

秦觀在落筆四字的運用之妙上,古往今來,無出其右者。霧失迷臺,月迷津渡,讀起來既有外文詩歌翻譯後的語式錯覺,又出其自然地具有中文語境的美感,字字寫景,字字皆情,亦情亦景,亦真亦幻,一失一迷,讓人置於其中。

"桃源望斷無尋處","望斷"意味枉然,仕途不得志令少遊開始尋覓陶淵明筆下避亂勝地--世外桃源,每一個文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那不僅是落英繽紛、雞犬相聞的世外仙境,更是一種心想事成、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然而,桃花源終究只是文人桃花源,把天涯望斷了,都找不到它的入口。

全句著一"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的悵惘與失望之意。少遊的《點絳唇•桃源》一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亦是同等心境。千古關情,異代同心,前三句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徵意義,只一片霧籠煙鎖之景。

《唐宋詞十七講》有述:"頭三句的象徵與結尾的發問有類似《天問》的深悲沉恨的問語。寫得沉痛,是他過人的成就,是詞裡的一個進展。"

桃源無覓,謫居郴州,天涯淪落之苦。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是整首詞中我最喜歡的兩句,我們獨自一人漂泊在異地他鄉,居住在旅店中,難免有一種孤獨淒涼的情緒,而這兩句是這種情緒最好的詮釋。

其實這兩句不太秦觀,他很少寫得如此嚴厲。他擅長的是把柔情捏出花來,像"無邊絲雨細如愁",像"無力薔薇臥曉枝"。他的眼睛裡,周圍的世界全都帶著情緒,細微的一舉一動,牽扯出他的字句。

"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無一不是悽婉的意象,湊在一起,情感色彩濃厚,成了一幅唯美卻悲哀的畫卷。

春寒料峭,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慄。斜陽沉沉,方墜西土,怎不觸動一腔身世淒涼之痛?

下闋是詞心在秦觀身上最好例證

詞的下片,"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以敘實開始,引經據典。寄梅傳素本是欣事一事,而詞人遭到貶謫,北歸無望,添其此恨綿綿,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砌"一字化無形悲傷於有形,也正如他在《自輓詞》中所言:"一朝奇禍作,飄零至於是"。飄零與黨禍相依,身世也如同郴江水一般滾滾向前,深不可測。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這最後兩句,是詞心在秦觀身上的最好例證。因為最後的兩句,和最開始的"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一樣,不是推敲出來的,是從他心裡長出來的。因為最後的兩句,才使這首詞有了無窮盡的意味。

最後兩句出現前,這首詞和其他羈旅抒懷的作品並沒有明顯不同,同樣的主旨許多文人騷客都曾寫過。但因最後兩句,這首詞有了一個莫名其妙的轉折,使他的感情投射不再侷限於之前的主題所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他是在問誰?他問得又是什麼?是對內心志向抱負無法施展的自我嘲弄?是對官場鬥爭中命運搖擺的不堪不解?亦或是對某位念想中青樓女子移情別戀的深刻懷念?是什麼讓他在此情此景,面對如此多的困感而沒有一個答案?

這種極難描摹的感覺,被一瞬間清晰地定義,這種匪夷所思的藝術處理,堪稱神來之筆。

總結

眾所周知,宋朝以文人治天下,皇帝重用文人,可是對付文人的辦法也很有一套,動不動就貶謫流放,文人內心敏感,一有政治上的風吹草動,就憂愁得不行。

秦觀,才華橫溢又多愁善感的人,怎麼能忍受朝廷一而再,再而三的輕賤?

秦觀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造成的,也是那個時代多方因素造成的結果。

秦觀對宋詞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感傷詞將晏殊、歐陽修以來的抒情模式進一步拓展,並形成巨大影響。

秦觀的婉約詞更多地表現出下層文人普通的悲劇命運和沉痛感受,文筆悽美,因此被許多有共同命運和感受的文人所讚賞。


雲淡輕靈


北宋詞人秦觀,被稱為“古之傷心人也”(馮喣《宋六十一家詞選》),他的詞,常常不寫得哀婉動人,其中寫得最傷心的,當屬《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詞。

踏莎行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寫於紹聖四年(1097)。秦觀因與蘇軾同黨,跟蘇軾一起被貶,紹聖三年被貶到郴州,四年改徒橫州,這首詞同秦觀離開郴州時在郴州旅舍中所寫。

郴[chēn]州:在今湖南。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津渡:渡口。

桃源:即桃花源,原屬武陵郡(今湖南省武陵縣)。陶淵明有《桃花源記》,因此,“桃源”也是文人理想與心靈安棲之地的象徵。

起三句寫景,景中含有無限哀婉之情。霧靄沉沉,連近處的樓臺都看不清;月色悽迷,渡口了隱約難見。“桃源”雖然與郴州鄰近,但在霧失月迷之下,無處可尋。

“失”、“迷”、“無尋”,寫盡詞人心中無限迷茫心境。“桃源望斷無尋處”,即是實寫看不見與郴州鄰近的“桃源”,也是虛寫,自己的內心無處安放,找不到理想中的桃花源。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這兩句極寫內心的淒涼心境。“孤”、“閉”、“寒”,字字淒厲。杜鵑,又叫布穀鳥,它“布穀布穀”的叫聲,在文人耳中聽來,就彷彿在叫"不如歸去",詞人在謫宦生涯中斜陽暮色下聽此叫聲,自然心傷不堪。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淒厲矣。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驛寄梅花:典出《荊州記》:“吳陸凱與范曄善,自江南寄梅花詣長安與曄,並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裡指友人寄來書信。

魚傳盡素:語出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尺素,指書信。古人書寫多用素絹,長約一尺。

這三句,詞人秦觀連用兩個典故,寫友人寄來書信安慰,然而,友人的安慰沒有讓他心情好一點,相反更引起了更多的傷心,逗引出詞人心中無窮的愁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幸自:本來是。

最後兩句說:郴江本來是繞流郴山,與郴山相守,然而最終又是為誰離開,流下瀟湘呢?

這最後一問,問得無理,郴江流走,本來無情,不會為誰而流,然而正是因為問得無理,才將詞人內心的傷感、無奈、痛苦、失望等等情感雜寓其中,讀來無比悽切。

《冷齋夜話》載,蘇軾極愛這最後兩句,秦觀死後,蘇軾把這兩句寫在扇上,極為痛心地說:“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清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千古絕唱。秦歿後坡公常書此於扇雲:“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謝小樓


秦觀的踏莎行有好幾首,以下面《踏莎行·郴州旅舍》一首最為有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瞭解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秦觀(1049-1100) 字少遊,又字太虛,號邗溝居士,世稱淮海先生。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官至太學博士(八品),國史館編修。秦觀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蘇軾過揚州,親自看望秦觀,正巧孫覺、王鞏亦在高郵,乃相約遊東嶽廟,載酒論文,吟詩作賦,一時傳為佳話,是蘇門四學士之一。

再解讀該詞的大致意思:秦觀生前行蹤所至之處,白天大霧迷濛,樓臺籠罩在一片蒼茫,近在眼前卻依稀難辨;夜晚月色蒼茫朦朧,平時熟悉的渡口竟然隱匿,不見蹤跡。我登上高樓,想要驅遣寂寞,結果望穿秋水,只見漫漫天涯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我的精神家園,怎麼也無法尋覓。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清冷的客館,雖是春天,但春寒料峭,眼看又是斜陽西下,傳來杜鵑“不如歸去”高一聲低一聲哀鳴,更添愁緒,讓人肝腸寸斷!運用典故,說終於盼來了遠方的友人的音信,片言隻語,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這慰藉我的話,反而添加了我剪不斷,理還亂的別情離緒,惹起無數的悲怨如山般堆砌在我的心頭。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遙遠的瀟湘去呢?

然後結合寫作背景賞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詞人因黨爭遭貶,遠貶郴州(今屬湖南),精神上倍感孤寂痛苦。詞寫客次旅舍的悲情感慨:上片描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有視覺形象,更以聽覺,勾勒出貶官客居的悽楚迷茫;下片運用典故,由敘述朋友問候開始,寫遠方友人來信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寓情於景,借物喻人,化用典故,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北宋現實政治的不滿和憤懣。尤其最後兩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而淒厲矣”,給予很高評價。清人王士禎在《花草蒙拾》中說:“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千古絕唱。秦歿後坡公常書此於扇雲:“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詞人嗔怪郴江不圍繞郴山,為什麼偏要流到瀟湘去呢?看似無理,實際是責備詞人自己,秦觀此時把自己比作郴江,將內心的傷感、無奈、痛苦、失望等複雜情感寄寓其中,讀來無比悽切,催人淚下。





胡林平a


秦觀寫過不止一首“踏莎行”,其中最為著名也最為悽婉的,莫過於那首“踏莎行 · 郴州旅社”,全詞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起首一組對偶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霧色蒼茫,樓臺隱約可見;月色迷離,渡口依稀難辨。後面緊跟一句“桃源望斷無尋處”,即使把桃源望斷,也終是無處可去,承前啟後,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不得還鄉的迷茫和無奈。後面“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我又怎甘心整日幽閉於孤寂的客舍,獨自承受這春寒料峭呢?奈何耳邊唯有杜宇聲聲,伴著我望盡這斜陽殘暮。

過片兩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依然是一組對偶句,均是指收到了遠方親友的書信和問候。既表達了被惦記的欣慰,又襯托了獨自在外的孤寒,與下句“砌成此恨無重數”自然銜接——我本應為此而高興啊,但是,這些卻恰恰映襯得我此刻人在他鄉,不得團聚的悲涼啊,反而濃郁了離愁別緒。最後兩句則婉轉相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郴江啊你本應順著郴山奔流而去,又為何要流到湘江去呢?籍此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被貶在外前途渺茫的悽婉和蒼涼。


夢安詩詞


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首先來說一下《踏莎行》詞牌,此調名創自北宋寇準。“莎”(suō):莎草,是一種常見的野草,廣佈於熱帶、溫帶,其塊莖入藥,叫“香附”,夏季開花。踏草是唐束時期廣為流行的活動,又叫踏青,北方一般在清明時節前後。所以,“踏莎行”調名本意即詠古代民間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動。

此詞毛晉汲古閣本《淮海詞》調下附註謂作於郴州旅舍,時間略晚於《阮郎歸》(湘天風雨破寒初),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其時,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後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並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接二連三的貶官,少遊內心的悲苦絕望可想而知。他來到郴州後,寫下了這首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之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ー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悽迷迷的世界: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年陶明筆下的桃花源(在郴州以北的武陵),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為什麼說這是意想中的景象呢?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鵾聲裡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哪裡還能看得到“津渡”呢?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怎麼到了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斜陽暮”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了呢?顯然,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之景。

這裡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細細體味這開頭三句是意味深長的。

“樓臺”,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

“津度”可以使人產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想,而如今在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

“桃源”,令人聯想到《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並恰然自樂”"的一片樂土,而如今在人間再也找不到了。

這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存在過或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帳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清人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這是深得詞人之心的。

正因為詞人此時此刻的處境是苦難不可脫,仙境不可期,極端的失望和傷心,因而寫下了聲情淒厲、感人肺腑的詩句:“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實生活。

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悽苦就可想而知了。

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

杜鵾一聲聲“不如歸去”的鳴聲,曾經勾引起多少遊子的歸思。

李白《宣城見杜花)寫道:“ー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億三巴。”

“斜陽”,在詩詞中也是引起鄉愁的。

崔顥《黃鶴樓》詩云:“日幕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以少遊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他怎忍受得了呢?所以,這兩句以“可堪”二字領起。“可堪”者,豈堪也,詞人被深“閉”在這重重悽歷的氛圍他實在不堪忍受呀!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詞說:“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則變為淒厲矣。”他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詩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詩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極寫思鄉懷舊之情。

“驛寄梅花”,見於《荊州記》記載;“魚傳尺素”,是用古樂府《飲馬長城庭》詩意,意指書信往來。少遊是貶謫之入,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増加他別恨離愁而已。

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

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進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平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四詞中所寫“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經來耒陽縣至衡陽而東流入瀟水湘江。

本來是自然山用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彷彿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已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又好像詞人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慨嘆自己的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一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去呢?

這結尾兩句,意蘊豐富,因為在詞人筆下的郴江之水,已經注入了作者對自己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富有象徵性了。詞人詰問離開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為誰流下瀟湘去”,可以說正是他對自己的不幸名運的一種反躬自問。

就全篇而論,秦少游這首《踏莎行》詞,它的開頭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和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都是採用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用典抒情。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其貶謫之情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鵬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兩句,寫得比較隱晦曲折,往往不容易為一般人理解。蘇東坡在蘇門四學士中,最善少遊”,二人“同升而並黜”,因此,這“郴江幸自繞郴山”兩句,最能引起東坡強烈的共鳴,曾嘆曰:“少遊已矣,萬人何贖!”以至書於扇面,永誌不忘。

王國維和蘇東坡對這首詞的鑑賞,由於二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各有所愛,卻都不失為各有一得。

應當看到,正是寫實和象徵的多種手法的綜合運用,才構成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才使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精品。

應該說,詞中各句都是寫得精彩的,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郴山,為誰流向瀟湘去”兩句,更好,各有藝術特點。

詩詞作法本無定式,少遊為表現其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逐客之恨,使用寫實、象徵多種手法開拓詞的意境,獲得了成功。這對詞的藝術發展是有意義的,應該肯定的它正表現了作為北宋一代詞手、婉約派大家秦少游高超的藝術才能。



宋朝有個秦觀,出身於一箇中小地主家庭,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把郭子儀、杜牧作為偶像,立下大志,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晉之遺人。

蘇軾欣賞他的才華,推薦他入了京,當上了秘書省正字和果史編修官。

創作背景

不幸的是,因為新舊勢力爭奪牽連。秦少游被貶了又貶,最後被流放到了郴州。

在宋朝,郴州還是個荒蕪之地,沒有人願意來這個地方。

秦觀的心情自然是,憤憤不平,牢騷之下,寫了一首詞,《踏莎行》。

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付閉春寒, 杜鵑聲裡斜陽暮 。

騷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的意思

想登高想上進,想奔前程,卻被“霧”所迷。

官場無門,然而精神寄託的桃花運更是虛幻,無處可尋,人生無望,不知何處可依。

住在孤館裡,感到春寒襲人,聽到杜鵑聲,看到殘陽落,無限的哀愁。

盼望著親友來信安慰自己,然而世態炎涼,眾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又有誰會寄書憎物來關懷呢。

我本該與家人共享天倫,怎耐淪落如此,痛苦、後悔、冤屈、哀怨!

郴州啊,你好好的繞著郴山,山水相連,為啥流向瀟湘去了呢,你流的是我的哀怨嗎?你流的是我的眼淚嗎?

一首詞把自己的報國無門,被排擠打擊,難言鬱悶之情描寫的淋漓精緻。

流傳千古

寫完這詞,秦觀記給了豪放派的蘇東坡。蘇東坡看了秦觀的詞以後,愛不釋手,經常拿出來欣賞。

秦觀逝世後,蘇東坡深感惋惜,寫下“少遊已矣!雖萬人和贖”的跋語。

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看到這首詞後,把它寫在了扇面上。這把扇子輾轉流轉到了郴州。

郴州人為了紀念秦觀,把“秦詞、蘇跋、米書”刻在石碑上 ,史稱 “三絕碑”。又過了100多年 ,南宋郴州知軍鄒恭找來石匠,將其摹刻在蘇仙嶺白鹿洞附近的大石壁上,這就是今人看到的“三絕碑”。

這首詞因為“自喻最悽切”,被廣泛流傳。清代王士滇在其《花草蒙拾》裡引用了這個故事, 感嘆: “高山流水之悲,千載而下,令人腹痛!”

我是易生說,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博主,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成長!


易生說


【書文小品】詳解:怎樣欣賞北宋詞人秦觀的千古名篇《踏莎行》?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引起過很多評論家的討論,如王國維說: “少遊詞境最為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淒厲矣。東坡賞其後二語,猶為皮相。”,還有唐圭璋說:“ “下片,言寄梅傳書,致其相思之情......沉痛已極,‘宜東坡愛之不忍釋也’”等等。

秦觀以他獨具善感的敏銳之心和獨特的生命體驗,寫下來這首千古佳作,這首詞主旨哀婉悽絕,反映出當時讀書人善感多愁的脆弱性格,全詞實寫和意象相結合,意境高遠淒涼。

要欣賞詞,我們可以知人論世,從詞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一些情感蹤影。

一、知人論世:多情才子官場失意

秦觀從小接受傳統儒學教育,經史兵書爛熟於心,在徐州時,他曾拜訪當時的大文豪蘇軾,第二年做《黃樓賦》,蘇軾大加讚賞,王安石也贊他“清新妖麗,與鮑謝之。”能得到當時政界和文壇領袖的稱讚,前途當然是妥妥的啦。

可是,秦觀參加科舉考試,直到第三次才高中,這讓一直如意的他受到極大的打擊和壓抑。中國文人的科舉之旅和仕途往往十分相似,如果科舉坎坷,那仕途也會多舛。秦觀很有政治才能和抱負,他的策論充滿現實感和經世致用的精神,從而他被新黨人物仇視和迫害,被劃入“舊黨”。

元祐二年被誣陷,外放於朝,元祐五年回京任秘書省正字,元祐六年又被詆譭罷官,元祐七年升任宣法郎,元祐九年新黨當政遭罷黜外放,貶為杭州通判,再去杭州途中,被改貶郴州,並剝去所有官職和封號。

向來優越的秦觀,此時身心都收到嚴重打擊,既悲痛又絕望,在一家旅舍中寫下這首《踏莎行》。我覺得在此心情之下,完全拋開作者的政治遭遇,說此詞是寫男女之情,是不太妥當的。

他對政治由憧憬到絕望,他接連的不幸、冤屈、無限的哀怨逼著他寫下這首詞。他想借詞抒發苦楚,但是他沒有怨恨他人他物,他只是後悔自己選錯了道路,走進朝廷的名利場。

二、精彩詞句詳解:以我之眼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上片主要寫的是實景,但也注入了詞人悲觀絕望的心情。

起首三句,高大的樓臺已經被白霧籠罩,淹沒無存,原本給人指引出路的渡口也被白霧和月色覆蓋,天地間是一片混沌的狀態。去往理想桃源的路看不到了,又怎麼到達桃源呢?

這些景象不一定是真的,有可能是詞人在極痛苦的情況下產生的幻覺,是詞人用自然景象來比喻心靈的感受。

秦觀被貶郴州,途中他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我們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淵明政治上的理想,也是他歸隱的最終目的。

有人說這裡用的是《幽明錄》中劉晨 、阮肇天台山遇仙女的傳說,表達是秦觀對遠方戀人的思念,我覺得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秦觀雖然以寫“情詞”為主,但是從他的政治抱負和接受的教育來看,他是以閨情為表,理想為裡。

無論是“桃源望斷無尋處”,還是“霧失樓臺,月迷津渡”,都是他美好理想破滅的幻影,一切都無望了,他只能承受現實給他的痛苦,發出哀慼聲:可堪孤館閉春寒!春寒料峭,詞人隻身被困孤館,夕陽西下,哀鳴的杜鵑(又名子規)淒厲,斜陽下喚我“不如歸去。”

前三句其實是絕望悲苦心情的象徵描寫,所有意象的最終結局都是徒勞迷惘的,所以詞人才會覺得不“可堪”。這兩句實景,寫出了詞人遭貶、流離失所的憂傷和恐懼。

其實在秦觀的詞中,總有這種深情哀婉的精妙句子,它注重意象和情意的緊密結合,情、景總是相依相伴的。

“孤館”表示詞人孤獨無依,“春寒”其實是心寒,子規的聲聲呼喚其實反襯的是“不能歸”的煎熬和痛苦。如他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飛花似夢,絲雨如愁,將無形之物化為有形,用物來襯托心境。

從更深的意義來講,子規啼聲與春光消逝、孤館閉春寒、斜陽暮是相統一的,本來春天應該有新氣象,但是詞人感受到的是孤苦淒涼的寒意,大好青春只會在聲聲哀嘆中走向老年遲暮,這是正面寫被貶的情景。

這與王國維的“以自然之眼觀自然之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語皆情語” 等鑑賞標準吻合,所以王國維很讚賞這句。秦觀詞描寫事物,但是事物中往往寄託著詞人的感情,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就要求作者深入觀察事物。

秦觀與蘇東坡不同的一點在於:蘇東坡的詞風清新俊邁,秦觀的詞風多柔弱婉約,蘇軾把詞變成了詩,胡寅在《酒邊詞話》中說:

“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而秦觀把詞有變回了詞,成為詞人專屬的詞,他詞中的柔婉幽微才是詞的“行”、“本色”。他詞中的“柔”、“弱”是附著在自然景物中的,他心底的情感是真誠流淌的,充滿著悽美的生命體驗。

如果說詞的上片是借自然景物激起人們的情感,那麼下片就是著重寫人的景象,寫自己被貶友人贈梅,寄信安慰,或是詞人自己懷念親友,想託信使送去家書。

但不管誰“寄”、誰“傳”,結果都會因為路途遙遠、山河阻隔、荒涼罕至,音信難傳,所以“砌成此恨無重數”。“砌”字,說出了他悲恨的沉重,這些悲恨是一塊一塊堅固的石頭砌起來的,是重重疊疊,數不清、說不完。

詞人舉目遠望,問到:郴江水歡快的流淌,忙活一生,究竟是為誰呢?詞人深重的貶謫飄零之苦,思鄉之悲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

最後兩句,也是無理之問,郴江水東流入湘江,這本是自然現象,毫無感情,但是敏感多情的詞人在經歷了流放之後,思鄉之情濃郁,想象郴江水理解自己的情感,加入具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幸自”“為誰”,更具有象徵意義。

無情山水化為有情之物,顯得造物主更加無情,這種深婉哀怨、幽怨難說的情感是很難理性表達的。蘇軾也經歷了多次貶謫遠遷,他讀秦觀的詞,儘管秦詞情感隱藏很深,但他還是覺得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們講的“人生經驗通感”。

由於他和秦觀有類似的經歷,讀到這兩句時,常常有很深的共鳴感,他會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補充證實其中的空白,再加上他以評賞者的角度去品味詞作,蘇軾覺得詞本身十分和諧、完美,這也是蘇軾喜歡這兩句的原因。

王國維曾說蘇軾對這首詞的理解只有“皮相”,是因為他崇尚自然寫實,不能理解蘇軾與秦觀對這兩句的心情。

有時候,在詩詞之中,越是無理性的句子就越深情。秦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很容易讓人想起屈原對宇宙的提問,李白對青天的提問,李商隱對滄海桑田的提問等等。

這些無理的提問,正是因為詞人在生活遭遇到非常大的憂患苦難,才對天地間的不公平發出詰問。這種沉重的悲恨問語,讓詞人的情感更加委婉曲折,感動人心,這是秦觀的過人之處,也是宋詞的進步。

這裡與上片中“桃源”“杜鵑”相承接,從對快樂與美好的悼念和懷思,到無數恨的悽切和最後的追問,展現了一種純真、痛徹肺腑的美。

《踏莎行》創造了悽婉絕妙的意境,前人曾說“詩無達詁”,詞也是這樣的,不同人欣賞所得也會不同,我們不必標準劃一,只要能夠感物懷人,讓人得到詩意美感,就夠了。

結語

秦觀詞風格的形成,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他多愁善感,敏感細緻,具有女性

化的氣質,在他感受外物時,他對生命的愁、恨、悲、怨有著極強的精細感和感受。

在他體驗和感受客觀外物時便富有非同一般的精細感,對生命的愁、恨、悲、怨一類感情心緒,也就更具有超出常人的感知力。

他的性格軟弱且脆弱,這就使得他遭遇人生打擊和起伏時,缺乏承受能力,心胸不夠曠達,不能解脫,除此之外,秦觀還是十分悲觀的人。

以上性格特點,造成他的詞柔婉醇正,具有當行本色,同時又具備感傷和憂愁之感。


圖|網絡


書文小品


誠邀,一縷英雄為您解答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觀的全集《淮海集箋註》中,秦觀今存的《踏莎行》一共四首,分別是:《踏莎行·郴州旅館》、《踏莎行·曉樹啼鶯》、《踏莎行·昨日清明》和《踏莎行·冰解芳塘》

(秦觀繪像)

在這四首《踏莎行》中,蜚聲詞壇千年,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就是《踏莎行·郴州旅館》這首詞了。我想樓主的問題中提到的《踏莎行》,也應該是有所指的,就是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不管是我推測,還是從問題中的關鍵詞“千古名篇”來看,都應該是指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

秦觀《踏莎行·郴州旅館》原詞如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那我就以這首《踏莎行·郴州旅館》展開,回答一下樓主的問題,在鑑賞這首詩歌的時候,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風格去回答,那就是“知人論詩(詞)”,先了解一下作者,然後再進行詞作鑑賞。

(當代書畫作品·《踏莎行》)

秦觀其人

秦觀(1049——1100),字少遊,號“淮海居士”,高郵(在今江蘇省高郵市)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由於蘇軾的推薦,做過太學博士兼國史編修官一類的文職官員。

北宋後期,由於元祐、熙豐黨爭的延續,新舊兩黨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作為舊黨成員秦觀屢遭貶謫。宋哲宗紹聖元年,新黨再起,作為舊黨的蘇軾被貶滴嶺南,身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也未能倖免,受牽連也被貶官流放。

(秦觀繪像)

秦觀先是被貶到處州(今浙江麗水),1096年年底,秦觀因黨爭再次被貶謫,這一次從處州貶謫到了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1097年三月,也就是宋哲宗紹聖四年的三月,秦觀沿湘江水路到達郴州,這首《踏莎行》就是秦觀作於郴州貶所的。

秦觀的詞作抒情委婉,情景交融,語言精巧,含意深遠。《宋史》評價秦觀的詩詞時,用了一句“文麗而思深”,這首詞雖然是在寫貶謫的悽苦與悲涼,但整體上詞調沒有太大的變化。

而李清照《詞論》認為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秦觀善於在詞中用典,對仗工整精巧,甚至這貶謫的詞都是帶著悽傷和美麗的,但精麗而感傷,這又是一層境界。

(郴州山水)

《踏莎行》賞析

  • (一)“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詞作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的是一個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樓臺在茫茫的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東晉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障,無處可尋了。

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秦觀此處寫到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呢?首先這在寫法上屬於典故的運用;其次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正好在秦觀貶所郴州以北的地方。

不管從寫法上來看還是從時空上來說,秦觀詞中的這三句都有象徵性的表現手法。

因為“樓臺”、“津渡”都是因情所創設的情景,可能現實中並不存在。是由詞人內心的不被人理解的情懷,無處宣洩所生出無人問津之感。

“桃花源”三字又讓人聯想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詩人也正是想表達出一種逃避現實的情感。常常文人在仕途上不得志後的第一反應大多數也是出世,出離。浸淫於佛道的太虛,更是如此。

(陶淵明繪像)

秦觀稍晚的作品《寧浦書事》中就有“我豈更求榮達”的話語,甚至在秦觀從郴州貶到雷州半島的時候,秦觀的詞中“桃花源”之語更是多次出現,由此也可以看出秦觀對陶淵明式的田園隱居生活的嚮往。

由此可見,開篇三句中的“樓臺”、“津渡”、“桃源”這三個意象在秦觀筆下都是有象徵意義的。

  • (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這兩句寫詞人閉居郴州孤館,者也進一步印證了開篇三句是意想中的夜霧籠罩一切的悽迷場景。因為詞人閉居郴州孤館,他是看不到“津渡”這一意象的。

從時間上來看,開篇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這兩句所描寫的時間是“斜陽暮”三字;從字面上看,時間怎麼又倒退到了昏昏時刻了呢?很顯然,這兩句才是秦觀筆下的實寫——詞人不堪孤館寂寞,


而開篇三句是詞人的虛構場景了,詞人這裡運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寫作手法,景為情而設,正像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那樣,如果將王國維的這句話用來評價秦觀此處的寫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秦觀詞,蘇軾題跋,米芾書法·“三絕書”)

那現在在回過頭來看開篇三句就順理成章了,開篇三句中分別用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了三種曾經錯再過或在人們的想象中存在過的事物的消失,來表現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一片渺茫的困惑。

清代詞評家黃了翁在《蓼園詞話》中說:“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以說是準確地寫出了秦觀此時此刻的心理境況。

詞人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傷感的,因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讀來另外地聲情淒厲,感人肺腑。

這兩句又將情景拉入到了悲涼之谷底,“可堪孤館”和一個“寒”字,寫盡了詞人心中的孤苦淒涼,杜鵑啼血,本就淒涼又怎堪殘陽日暮。自古日暮是歸途,詞人或許是在感嘆自己生命將暮,因為貶謫郴州的秦觀已經快五十歲了,他或許還在感嘆仕途將暮吧。

獨在異鄉,偏聽子規,子規子規,何時子歸。詩人或許又在感嘆自己離別親人,遠離家鄉的哀愁吧。同樣的情感流露在秦觀的詩裡也能看出來,他在郴州時寫下的《題郴陽道中一古寺壁》一詩中,秦觀哀嘆“行人到此無腸斷,問爾黃花知不知”,“北客念家渾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風”,也是從景物的淒涼,過渡到秦觀內心的淒涼。

在後來的《寧浦書事》一詩中,秦觀也聲淚俱下的寫下了“骨肉未知消息,人生到此何堪”,他更加直白地流露出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感。有理由相信,詞人此時聽到子規啼夜的心情是無比惆悵的,再加上孤身一人,念及家鄉也是情理之中。

王國維評價這兩句:“少遊詞境最悽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變為悽歷矣。”王國維還認為這兩句是一種“有我之境”。就是說,這兩句在景物描寫上充滿了詞人自我的感情色彩、刻畫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使人感到其中有詞人人自我在,在情與景的結合上是極其自然的。

(秦觀雕塑像)

  • (三)“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下片由敘實開始,過片連用兩則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驛寄梅花”和“魚傳尺素”,極寫思鄉懷舊之情。“驛寄梅花”,出自《荊州記》陸凱贈范曄的詩“折梅逢騷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寄梅”典故,還兼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含義。

“魚傳尺素”的典故出自於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魚傳尺素”指書信往來。

秦觀是貶謫之人,北歸無望,親友們的來書和饋贈,實際上並不能給他帶來絲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別根離愁而已,因此,書信和饋贈越多,離恨也積得越多、無數“梅花”和“尺素”,彷彿堆砌成了“無重數”的恨。詞人這種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又是新穎絕妙的。

“砌成此恨無重數”,說恨可以堆砌。有這一“砌”字,那一封封書信,一束束梅花,便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這種寫法,不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了。

對此時的秦觀來說,每一封裹寄著親友殷勤致意、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絃,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一曲曲悽傷哀婉的歌。每一封信來,詞人就歷經一次這個心靈掙扎的歷程。

  • (四)“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詞人正是在如此深重、結鬱難排的苦恨中,迸發出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從表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寫詞人縱目郴江,抒發遠望懷鄉之思。

郴江,發源於湖南省郴縣黃嶺山,即詞中所寫的“郴山”。郴江出山後,向北流人未水,又北經來陽縣,至衡陽而東流人瀟水湘江。本來是自然山川的地理形勢,一經詞人點化,那山山水水都彷彿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摩岩石刻·“三絕書”)

這兩句由於分別加人了“幸自”和“為誰”兩個詞語,無情的山水也好像變得有情了,彷彿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您本來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歡聚在一起,究竟為了誰而竟自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呢?

詞人又好像面對著郴江自怨自艾,低嘆自己的身世:正值建功立業的年紀,本想出來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卷人一場政治鬥爭的濮渦中去呢?

詞人在幻想、希望與失望、展望的感情掙扎中,面對眼前無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許他悄然地獲得了一種人生感悟:

生活本身充滿了各種解釋,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生活並不是從一開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這繞著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著慣性,滾滾向前,它總是把人帶到深不可測的遠方,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遠方啊!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秦觀的《踏莎行》,就全篇而言,開篇三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結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都採用了象徵性的表現手法;“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三句,是借用典故來抒發情感。

而從現實的景物正面抒寫詞人貶謫的心路歷程和情感的,只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特別讚賞這兩句,因為這兩句完全符合他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詩詞鑑賞標準。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隱晦而又曲折,郴水繞過郴山,奔向北方的瀟湘,春寒料峭的時節依然可以看到秦觀無言問蒼天的情景。是啊,那流水是為誰去往瀟湘,又是為誰繞過青山呢?

秦觀,張耒、晁補之、黃庭堅四人,都出於蘇軾門下,並稱“蘇門四學士”,而在蘇軾的眼中,他最欣賞的就是秦觀。秦觀去世後,蘇軾曾將秦觀的這兩句書寫在扇子上,並長嘆:“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總結

秦觀的《踏莎行》,在寫法上,是寫實、寫虛和象徵的多種寫作手法的完美運用,才構成了這首詞悽迷幽怨、含蘊深厚的藝術特色,使得這首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可以說,詞中句句精彩,各有特色,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和“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幾句集中表現了秦觀內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淒涼心境。

詞人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貶謫放逐的淒涼處境;而詞中多種寫作手法的運用,又開拓了詞的意境,秦觀的《踏莎行》正是因為諸多的藝術成就,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好了,我的回答完畢,歡迎交流指正。


一縷英雄


要正確理解秦觀的名篇《踏莎行》,首先要明白秦觀寫這首詞的背景。《宋史.文苑傳》記載:

"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

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同封號除掉,是宋朝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可以想象一生宦海沉浮的秦觀,被削除一切官職,貶往郴州這個在當時被稱為“南蠻”的地方時,心中是怎樣的一種悲觀和絕望,《踏莎行》就是在這時候完成的,我們先欣賞一下整首詞: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的大體字面意思如下:

濃霧中,樓臺和渡口都隱匿不見,桃花源更是無處可尋。我獨自居住在客館裡,望著夕陽漸漸西下,聽著杜鵑聲聲哀鳴。

收到友人和親人的來信,我更加悲哀,郴江啊,你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秦觀(1049-1100),出生於讀書人家,祖父當過太守,父親也是讀書人,家中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完全稱得上是小康之家,他從小飽讀詩書,文采出眾。1077年,蘇軾到徐州任太守,遇上黃河決堤,蘇軾不畏勞苦,帶領徐州百姓連夜奮戰,擊退洪水後,在徐州城東門築了一座黃樓,邀請秦觀做了一篇《黃樓賦》。《黃樓賦》得到了蘇軾的大力賞識,他稱讚秦觀“有屈、宋之才”,從此後秦觀在文壇嶄露頭角,被稱為新秀,與蘇軾的交往也越來越深入。

1079年發生“烏臺詩案”,蘇軾接連下獄被貶。此後,秦觀曾經倆次參加進士考試,因朝中無人舉薦提攜,接連落第,於是他退居故鄉,讀書自娛自樂。1084年,隨著蘇軾等舊黨的重新崛起,在他們的鼓勵下,秦觀於1085年再次參加進士考試,如願中舉,這時的秦觀已經36歲,在蘇軾的舉薦下步步高昇,一直做到太學太傅,秘書省正字等官職。

秦觀作為讀書人率真正直,他以為生活就可以這樣一直下去,豈料官場從來就是波譎雲詭,秦觀缺少八面玲瓏的本領,因此在複雜的黨爭中,難以避免深受牽連。高太后死後,新黨捲土成來,秦觀本想保持中立,儘量超脫於黨爭之外,所以他此時寫的《朋黨論》、《財用》、《用人》等文章,實際上非常客觀公允,既不為新黨說話,也不抨擊舊黨,而是真心提醒皇上要明辨是非,任用君子之黨。但是因為他出自蘇門,蘇軾是他的恩師,自然被歸於舊黨一派。隨著蘇軾的一再被貶,他也屢遭詆譭,一步步被罷免了官職,陷入了複雜的政治旋渦當中。秦觀在被貶處州時,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開始學習佛法,常與佛寺僧人談佛聊禪,併為僧人抄寫經文。就因為這被人誣告寫佛書,被削去所有官職封號,貶往南蠻之地郴州,寫下了那首悲觀絕望的《踏莎行》。

瞭解了秦觀的性格和一生遭遇,我們回過頭來再讀《踏莎行》,方能更好地體會詞人所表達的那種深深的失望。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那濃霧遮擋的並不是樓臺和渡口,而是他人生的路。他心中的桃花源,是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用自己的學識為朝廷服務。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那繞著郴山轉的郴江就是秦觀自己。秦觀原本只想好端端地做一個讀書人,用自己的學識為朝廷做一番事業,做一個揚名萬世的大丈夫,誰會想到沒能夠繞著郴山而轉,竟被捲入一切政治鬥爭(流入瀟湘)漩渦中去了呢?”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軾情兼師友,關係密切,但是秦觀並沒有學到老師蘇軾“樂天知命,曠達不羈”的性格,“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對待人生遭遇的豁達態度。相反他性格脆弱單純,遇到挫折露出悲觀絕望的態度。他在屢遭打擊之後,由於缺少蘇軾那樣廣闊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念,深重的哀愁長期包圍著他而難以解脫,所以其詞中才常常流露出一種絕望的哀傷。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3586705214937765"} --}

石徑斜


秦觀是一個善感的詞人,他情感的觸覺非常敏銳,馮煦稱:“他人之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正因為具有“詞心”,少遊詞善於表達發自內心的一種純粹的、細膩的感覺,與蘇門其他詞人,或者前輩詞人相比,這是秦觀的獨特之處。儘管如黃庭堅、歐陽修、晏殊等詞人一樣,淮海詞仍大體不離花間、南唐詞風的籠罩,但歐、晏、黃等人的詞中,往往無意中融入了自身的學養胸懷,而秦觀詞則純粹的性靈流露。

因為秦觀具有的細膩、敏銳的情感觸覺,並將這種觸覺充分地體現在詞裡,所以他的詞往往能給讀者傳遞精緻的、微妙的、柔婉的感覺,如《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等詞,筆致甚輕,如詞家所評“體制淡雅”、“如花初胎”,最能代表秦觀詞的特點。

然而,《踏莎行》一闋,卻筆致沉重,極悲極怨,王國維評其境界“淒厲”,這種詞風的轉變,則需要從秦觀的性格與人生經歷中探得原因。

《淮海詞》

與詞裡表現的多愁善感相異的是,秦觀其實本是一個胸有經世志氣的人。《宋史.秦觀傳》載:“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辭”、“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以為與己意合”,他又撰寫多篇策論(政治論文),綜論治國安邦之策,張綖《淮海集序》稱其“灼見一代之利害,建事撰策與賈誼、陸贄爭長”,以賈、陸相比。蘇軾對於這位門生亦是相當偏愛,稱其“行義飭修,才敏過人,有志於忠義”,他偏愛的不只是秦觀的才學,還有秦觀的慷慨豪邁的經世志向。

秦觀的仕途並不如意,因為他生活於北宋中後期新舊黨爭的漩渦中,作為舊黨蘇軾的門人,身不由己。《宋史.秦觀傳》:“紹聖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使者承風望旨,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徏郴州。”後又貶橫州、雷州。

秦觀的性情不像老師蘇軾豁達,數次遭貶,心情哀傷至極。這首《踏莎行》,就是他在被貶郴州時候,在旅館中寫下。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 不幸遭遇下的沉痛悲怨之作

被謫異鄉,又逢旅館寒夜,悽孤哀傷之情不能自禁。重重濃霧將樓臺隱去,津渡在朦朧的月色裡迷失不見。現實中的濃霧,正如秦觀屢被貶謫、人生中面臨的重重障礙,遮蔽了前路,津渡又暗喻指引道路方向、踏上前途之所在,而這個所在,如今也迷失了。黃蘇《蓼園詞選》雲:“‘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亦指出所寄。桃源,就是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理想世界,秦觀眼裡的桃源,是建功立業、為國效命,實現理想中的生活,但如今,他眼裡的桃源亦無尋處。這幾句寄託了前途暗淡、希望渺茫的哀嘆,充滿悲傷失望之意。

寫景而暗寄象徵意義,在秦觀的詞裡甚為少見,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變化。秦觀的感情觸覺細膩敏銳,他屢次被貶,心情悲苦,因中眼前所見景物,都被賦予了濃重的悲傷色彩。

獨宿異鄉孤單的旅館,又兼寒氣侵人,可見心情的孤單淒涼,一個“閉”字,更將人生失路的絕望情緒表達得深刻切骨。天地茫茫,如今卻閉在這一個遙遠的小旅館裡,獨自承受孤單寒冷,這個閉,彷彿是秦觀的人生被禁錮一般。此時,秦觀又看到斜陽西沉,杜鵑啼血,聲聲淒厲,這悽慘的暮色,彷彿秦觀的人生走到了暮年。其實秦觀其時不過四十九歲左右,但已深有歲華流逝、人生末路之感。

王國維在論述“有我之境”時,引用了這兩句詞。他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個“我”,就是作者的主觀情緒,帶著情緒觀物,客觀的景物都染上了濃重的情緒。在秦觀的眼中,濃霧、孤館、津渡、斜陽、杜鵑,無不充滿著深深的哀傷。

秦觀先後被貶多地,均孤身一人,因此思念家人。“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盼望與家人通信,可是離鄉千里,連書信都難以相通。所以“砌成此恨無重數”,貶謫的悲恨心情,象壘牆一樣砌起來,一層復一層,無窮無盡。最後,他發出怨極的悲問:郴江啊,你自繞著郴山好了,為何要流下瀟湘去呢?這是一句“無理”的發問,郴江流下瀟湘,本是自然現象,加上“幸自”、“為誰”兩詞之後,客觀無情的自然景物便被賦予了人的感情。這兩句詞蘊含的含義很豐富,秦觀似乎將自己比喻為郴江,“幸自”兩字表示郴江繞著郴山本來是美好的事,正如秦觀在家中的安樂日子,但為何要不遠千里、孤身飄零異鄉?這個無理之問,飽含著秦觀對人生遭遇的悲怨感受,對遭受重重迫害的辛酸又無奈的申訴。

這種幽微隱約的暗喻,其實很難作出明確的解釋。胡云翼認為此二句意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裡,得不到自由。”唐圭璋認為此二句“喻人之分別”,葉嘉瑩則認為:“我們就可以體會出他對於離開郴山一去不返的郴江江水,曾經注入了多少他自己的離鄉遠謫的長恨了。而所謂‘為誰流下’者,則正是秦觀自己對於無情天地,乃竟使‘奇禍一朝作’的深悲極怨的究詰。”雖然三人於具體句意的解釋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通過比喻來傳遞一種悲傷、無奈、憤懣、自憐的複雜情緒。筆者比較同意葉嘉瑩的觀點:對於無情天地的深悲極怨的究詰。這是此二句所蘊含的最充分的思想情緒,但卻不必指實某一種具體的意思。

《淮海詞》錄詞87首,外加補遺24首,像《踏莎行》這種風格“淒厲”的作品,在集裡絕無僅有。這種風格並非秦觀詞的典型風格。有些人認為“秦觀的詞作擅長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風光,抒發遷客騷人的憤懣和無奈,營造出蕭瑟淒厲的‘有我之境’”,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 秦觀的典型詞風

關於淮海詞的典型詞風,張炎的評論最為精到。《詞源》雲:“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秦觀有一顆細膩的詞心,對於感情的體察敏感入微,因此能抒寫出極為含蓄微妙的感覺。這是一種細緻的情緒感覺,所以他下筆甚輕,淡雅清麗,咀嚼無渣。又賙濟稱其詞“如花初胎,故少重筆”,實因重筆難以寫出輕靈細緻的感覺。李清照批評秦觀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雖然未免存在偏見,卻也指出了秦觀詞的特點。

  • 純粹之詞人

細膩敏銳的詞心,是秦觀難以被逾越之處。夏敬觀說:“少遊則純乎詞人之詞也”,少遊是一個純粹的詞人,如李後主、晏幾道,他們的詞由真心而發,抒寫最真實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詞人,往往具有真摯的情感,不雕飾、不遮掩。而一旦達到極度的痛苦,他們內心的情感變得飽滿充沛,發之於詞,則極怨極悲。秦觀以經歷人生的大苦難後寫出的此首《踏莎行》,較之往昔作品筆意更重,詞境更深。

無錫惠山秦觀墓


結言

秦觀被貶多次,而貶郴州特別冤屈。他被貶處州後,一度學佛以養心,新黨找不到新的“罪證”,竟以“謁告寫佛書”為由,將秦觀貶去郴州,而且將他過去所有官秩一併削去。因此,貶郴州對他的打擊尤大,三年後,徽宗即位,召回遷臣,秦觀自橫州返鄉,然而還未到家便在途中去世。一代婉約詞宗,抒寫性靈的純真詞人,晚年就此鬱鬱而終。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