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烏合之眾”

最近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有個叫盧克文的寫了一篇關於某地的真相。在盧克文火了之後,事後很多自媒體不停的攻擊盧文章有很多不符合事實的地方,有很多內容是拼湊和杜撰。

自媒體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烏合之眾”

我們不想去批判到底盧的文章是不是事實的真相,但近期各種自媒體的表現真可以讓人瞠目結舌,只要把幾個關鍵因素:HK、冷戰、烏克蘭、集體低智,拼湊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篇爆款的文章。至於真相,民眾根本不關心,只要把焦慮感傳遞給讀者,讀者自然就會轉發,至於由於拼湊文章所存在的邏輯漏洞,絕對多數人並不太在意。

生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法國,後拿破崙的革命時代的居斯塔夫·勒龐在其經典著作《烏合之眾》曾經寫到,輿論通常是愚昧的,人民群眾的眼睛不僅不是雪亮的,還是容易被激動的言論而導致喪失理性。“法不責眾”的心態容易激發群體心裡的暴力傾向。這一兩百年前對大眾輿論的經典論述其實完全可以用來形容現在,自媒體通過互聯網等技術無非是把200年前人民的行為放大。對於群體情緒來說,重要的是文章言論是否符合自己內心的發洩需要,對於邏輯漏洞,群體情緒一般選擇視而不見或者強化否認,群體一般願意去相信一些有具象化的描述,並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去把描述進一步具象化,讓一個虛無的故事變得更加的讓人信服。比如有些人看到某官員在賑災現場笑的照片,輿論就會把這官員引向腐敗,無同情心,不作為,甚至包養情婦這種無限聯想中。但實際上,這些聯想有多少是真實的?群體情緒通常會不斷的強化其想象畫面並最後讓全體人民相信。

自媒體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烏合之眾”

回到最近在中國某特區發生的事情,某些自媒體可以通過自己虛構的一些情節並去傳播,然後居然大量的公眾會相信並且做出激烈的反映。至於事實的求證,公眾似乎從來都不會關心。

我相信在自媒體時代有些人已經理解了群體性輿論的特性,並在利用這種特性來實現自己的某些目的,《烏合之眾》書中給出瞭如何引導群體情緒的方式,首先需要樹立一個意見領袖的角色,這個角色需要具備說出煽動性語言的能力,並且把自己的言論通過不斷重複、重複在重複的方式傳播,就會有一幫支持者通過自己的聯想能力為這種言論不斷的完善並傳播下去。當年掌握這種引導群體輿論能力的人有拿破崙、希特勒,而在今天的自媒體時代,各種大V、專家、大師也無不在使用相同的方式,比如不停的喊樓市漲、不停的喊股市底,還有不停的售賣焦慮等,所不同的僅僅是他們今天可能只是為了金錢、利益。

在自媒體時代,群體的情緒不會因為人們受教育的程度變得越來越理性,相反,群體輿論可能會因為互聯網的效率使其攻擊性變得成指數級的放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也可能在群體輿論的庇護下變得更加的有侵略性。因此,人民日報所說的自媒體要承擔社會責任也不是一種無理的道德要求,操控大眾情緒,的確尤為可鄙;而對於我們一般個體來說,理性和獨立思考才是離開烏合之眾的最好工具,更不應該隨波逐流陷入語言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