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素質差的人在一起,會影響素質高的人嗎?

一生平安107344191


這個得看人吧,說不影響是不可能的,但有的人能看淡一些,但心裡還是會不舒服的。在這裡,我敢打賭,就是素質再高再好的人,到了曾經我住過的那個宿舍,也是會崩潰的。

暑假去南京打工,分到了一個素質極其低下的宿舍。他們每天晚上都打遊戲開黑,抽菸從來也不會出去,開黑的聲音,還特別的大,有的時候都能搞到晚上一點鐘。

中間餓的時候,還會點外賣,基本上都是11點的時候,然後幾個人圍在一起,嘰嘰喳喳。附帶說明一下,我是做的服務員,隔一天,每天早晨六點上班,他們有4個是後廚的,每天上午9.30上班。

有一次,我小聲提醒他們,讓他們說話小點聲,他們就說我,這就是集體宿舍,你想住就得忍著,要不然就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去,好吧,我能怎麼辦,一個暑假工。

每天我上班的時候,精神都特別疲憊,說實在的,我真的厭惡他們,但沒辦法,他們就是不會為別人考慮,就是沒素質,我能怎麼辦呢,只能忍吧。


小幸福的萌萌雷


這要看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如果是一個素質高的人在一群素質低的人中間,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再加上潛移默化的變化,我相信素質高的人可能會受到影響,反之則是同樣結果。

就拿我來說,我素質還算比較高的,舉個例子我去麥當勞漢堡王這類快餐店吃飯,一般情況下我都會自己收拾好桌子,把餐盤裡的垃圾扔進垃圾桶裡並放在餐盤迴收處。後來又一次跟同學們去吃飯,大家都沒有回收,而我也難得一次從了眾,當然也不是說他們素質低,可能就是沒有養成這種習慣。

同樣有時候陪爸媽出去玩,可能他們也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看到沒車的路段就拉著我闖紅燈,而我平時一個人走即使路上一輛車也沒有我也不會闖紅燈。

所以環境可能會改變一個人,但是保持自我才是最重要的,不盲目從眾,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SuperMan_LEE


人有賢良不肖之分,有愚智之別,有勇敢與膽怯之高下,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何況複雜的人類社會。在人類社會中,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環境的影響下,人和人的性格、愛慾都存在一定的差別。

水至清則無魚,如果你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永遠只能孤獨地活著。雖然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我們不可太墨悲絲染。因為真正擁有美德之人,既使身處黑暗之中,也會閃閃發光。一個大公無私地追求真理的人,永遠不會被黑暗吞噬自己的靈魂。

只有意志不堅定、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人才會受周圍環境的汙染而迷失自己。只要你愛惜自己的名聲甚於自己的生命,無論你與何人交往,都不會做出有損自己名譽之事。

有人類存在的一天,就會有各種紛爭,而這種紛爭往往不因各人之意志為轉移。既然你改變不了世界,那麼你可以不斷地完善自己從而讓自己變得完美起來。只要你的行為光明正大,你既使與行行色色的人交往也不會損害自己的名譽反而可以保全自己,得到更多的友誼和幫助。

如果你如郭子儀一般,不論高低貴賤,坦蕩無邪,四門洞開,任何讒言都無法傷害你。只要一個人能夠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以誠待人,誰都會成為他的朋友。

當然,還有一種覺悟非常高的賢人,知道如何修身載道,不會同流河汙,讓自己墮落。如魯公候知美酒可誤國而疏遠了向自己獻醇釀的儀狄;晉文公思貪戀美色可誤國而疏遠了讓他三天未上朝的美女蘭之威;楚靈天因登高而知貪逸可誤國,從此不再登臨強臺。從這些典故中你可以權衡什麼是利害關係,適時覺醒以正自己的言行。

由此可見,任務事物都具兩面性。天地有陰生便在陽存,有長必有短相較,只要你用慧眼去權衡利弊與得失,必可正己之衣冠,從而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張馳有度,開閉有時。


水寒雅芙


1構成生命的時間被佔用。

2妥協於己所不欲的幾率加大。

3某一素質低的人一定是憑藉其他素質與你在一起。比如美女配野獸。

4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有能力擺脫甚至利用這個困擾。

5這實際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

所處階層不同,對素質的理解大不相同。

土裡刨食的老百姓綜合素質不是很高,但感情很樸素,有錢也不會去日韓旅遊,即便他們並不知道精日是什麼意思。

反之……

6同一個國家所處地域不同,素質概念也大不相同。

北京上海拆遷不打官司,素質就不錯。因為拆遷能致富,還能富三代,在我們這是天方夜譚,我們這裡的人不會面臨這種驚心動魄的素質考驗。

深圳會寫代碼,素質不錯。

我是東北人,我絕不認為會搞人際關係,就是素質不錯。不要偷著笑,也許我說的是真話。

……

7民族振興國家強盛,我們都會受益。無論是專業素質還是綜合素質高的人,國家和社會都會毫不吝嗇的給機會。

8從邏輯上說,這個問題是個悖論。

沒有任何兩個人素質是一樣的。素質本身也是人為的定義。永遠都不會有素質相同的人在一起,在一間辦公室小格子內共同工作的白領素質大致相同,多在企業規章制度內體現素質。這與土裡刨食的百姓的素質要求不盡相同,沒區別。


gxfxray


這個問題的答案江江感覺肯定是會的。

素質:心理學上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點。事物本來的性質以及其品質、質量等。

人類的本性是獸性,但伴隨著人類文明史越來越發達,人的獸性也越來越收斂。文明的繁榮昌盛逐漸帶來了素質。

就拿中國來說,現在普遍都受過高等教育,相比二三十年前,國民的平均素質提升的不是一點兩點。但就像事物總有兩面性一樣,事物也會有高低之分。有些人素質相當高,有些人素質就不值得一提。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專家研究表明,素質,是後天形成的一種生活習慣。 素質的高低不以人種而劃分,任何地方都有素質高的人和素質低的人。人的素質的高低:就是相比較而言,人天生的生理元素和思維元素的多少,以及,後天培養的生理組織的健康程度和思維繫統的健全程度。

所以說素質的高低不僅僅和後天的教育有關,還和其他許多因素有關。如果把一個素質高的人和一個素質低的人放到一起,江江感覺就像把一個正常的現代社會的人放到一個未經現代文明沖刷過的深山老林裡是一個效果,這個人會變成怎樣,想必大家心裡都有定論,他為了生存下去,只能迴歸那種野蠻的生活作息。素質低的人就是這樣一片深山老林,會同化周圍那些素質高的人或者說會誘導人類本身就藏有的那些獸性。



世俗文化


這要看你的定力如何。如果你是一個心智成熟,內心有堅定信念,有自己明確的前進方向,換言之,你有正確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能出淤泥而不染。

正確 價值觀如何形成?都說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說明家庭的作用是第一的。所以,為人父母者,在孩子面前要有一個好的樣子。你滿口髒話怎麼能期望你的兒女文明溫婉?你每天沉溺麻將,怎能指望你的兒女學業有成?你暴飲暴食,肥胖臃腫怎麼希望你的孩子身形矯健?。。。。。總之,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怎樣的人,起碼你的表現出基本的表象。每個父母不可能是全才,但是教給孩子誠實做人,踏實做事的最基本素質,是可以的。

素質是指一個人在接人待物過程中表現出的得體合理的行為,與人相處讓人如沫春風,禮貌周到,客人進門笑面相迎,客人離去起身想送。在公共場合顧忌別人的感受,不插隊,不大喊大叫,守秩序。。。。。。。。等等都是細小的細節,當然是植根於內心的自發行為。勿以善小而不為。待物指的是用合理正確方法,比如公眾場合發生突發事件,要沉著應對,不驚慌失措,比如發生交通事故時,一定不要擁擠,有序通過,越亂越擠。。。。。也是從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

和低素質的人在一起的體驗確實不那麼令人愉快,有些人生長的環境可能缺乏文明秩序,如果在實際生活中,他切身感到文明的結局比不文明要美好,他也一定會慢慢的改進自己;如果有些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文明舉止是醜陋的,可以通過善意的提醒,喚醒潛伏在他內心深處沒有發芽的文明萌芽。總之,對素質暫時欠缺的朋友,不可白眼,用你的實際行動感染他。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假以時日一定會改進。農村大媽帶孩子把屎把尿對著家門口的田裡,馬上變成有機肥,而在城市的地鐵裡這麼做就不妥,以前這樣的事情蠻多,現在少了。環境造化人呀!


舒伯特15


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話已然傳檄了幾千年,其中的要義就不再用我一一解釋了吧。

現代行為理論中,有一個較為流行的詞語,叫做:同化——雖然只有區區的兩個字,但和上面的古語卻極為相近,看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詞彙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簡明。

同化的意思,是彼此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單一的一方面輸出、納入,另一方面則乾脆受享這種輸出與納入,這不合理,也不符合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

人和人相處,就像悟空談到的,素質高的和素質低的在一起,必然會彼此之間產生相互影響。就像兩部機器,哪怕只是短暫的一瞬相互磨合,也會產生互動與交流,這互動與交流中,自然會由於各自的素質差異而帶來彼此的接受難度與傳播強度。

既然說是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就不應該只承認素質高的被帶偏了、跑外了,素質低的人,同樣也會因為與高手過招以後,即時產生化學反應,兩個極端的素質,幾乎是同一時段在相向而行,產生彼此之間的作用與影響。

所以,單純的說素質高的人被帶壞,是不科學、不嚴謹的,也是帶著有色眼鏡的看法,帶有唯心的絕對性和肯定性,卻並不是兩種素質相撞所能產生的唯一反應。

我們其實在提倡這種相互之間的互動與交往,就是因為好壞之間可以相互作用與影響,甚至能彼此互換,產生激烈的悖離效應,這都不足為奇,重要的是我們的兩種人格是否在相互交流與碰撞中,人格與素質得到凝練與昇華。


龍吟148119260


短時間並不會,長時間必然會。

但這個要分兩方面討論,是一個高素質的人長時間與一個素質低的人在一起,還是一個高素質的人長時間呆在一個由低素質人群所組成的環境裡。

人受環境的影響非常嚴重這個已經被無數社會實驗驗證過了,不再需要反覆論證,那麼我們只討論一個高素質的人和一個低素質的人在一起的情況。

那麼,我們首先要把素質是什麼說清楚,抽象一些說素質“其實就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與所展露出的行為的具體表現”。我們時常把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和與人交往中的行為包括言行、禮貌、涵養、情商等因素納入到素質這個範疇裡。

我們常說的低素質行為包含哪些呢?

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沒有尊老愛幼之心、公眾場所大聲喧譁、滿嘴髒話、亂塗亂畫等等行為稱為素質低,反之成為有素質

但要注意一點,雖然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不要做一個沒有素質的人,但素質最多是一種社會描述或社會行為的標準,而非底線。

我們常說一個人“學好不容易,學壞非常快”大抵也說明了人類的天性,當一件事不觸犯法律、不違揹人倫、不會被即可懲罰時,我們認為那並未觸碰底線。所以也就沒有絕對的敬畏心。

那麼一個從小不會罵人的孩子並不是心中沒有情緒,而是意識中抑制了他對於罵人這個行為的嘗試,當另一個滿嘴髒話的人出現在你面前,一天聽他一直罵罵咧咧,自然而然在同樣的場景下,原本不罵人的人也可能跟從這個影響而開口罵人,只不過起初可能不適應甚至可能會自我責怪,但時間久了,心裡負擔被卸下了,就變得自然而然。

最終要說,很多素質的行程,其實就是人類文明形成進化出的產物,它在心理層面上抑制了人“惡”的天性,但人畢竟也是一種動物,在意識中被抑制的行為很隨意的就可以被天性打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表面看著斯斯文文的人,反而在背地裡會很殘忍,因為人總是需要出口的,當面對別人時都是隱忍、剋制,那往往背後就會有更極端的另一面。


未泯雙瞳


母親,“小寶,你不能跟狗剩去玩,狗剩是個壞孩子”。

兒子,“媽媽,我是好孩子嗎”?

母親,“是”。

兒子,“那狗剩可以跟我玩了”?

如果你是這位母親,你將如何回答孩子的問話?

乍一聽,孩子的話根本就是狡辯,但細思起來,孩子的話卻不無道理。不讓跟狗剩玩是因為狗剩是壞孩子,怕跟狗剩學壞了,但我是好孩子,應該可以跟我玩,跟我玩是學不了壞的。這種邏輯應該沒毛病吧?

可是你發現了嗎?這裡換了一個主體。如果你發現了,做為母親你就會說,“狗剩學好學壞關我們什麼事兒,我只不要你學壞”。可你的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怎麼會呢媽媽,只有他能跟我學好,我不會跟他學壞的”。如果是這樣,你又該如何回答呢?

如果是我,我會說,“好吧,那你們玩兒吧,記著一定不能學壞”。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發現了裡面的奇蹺,兩個孩子在一塊玩,跟誰學不是因為他的好或壞,而是因為他的能量大,能成為玩伴間的主體,能帶著對方而不是被對方所帶領。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玩伴中的主體,我願意我的孩子能量比別人高,我會給他增加能量讓他變的自信,所以我選擇支持他。我覺得支持他是增加他的自信,增加他的能量。而阻止他是減弱他的能量,會使他變得不自信,對他的成長不利。當然最後一句也很關鍵,就是定死了不能學壞。這當然還要做母親的後續的時間裡多多關照了,但為了孩子的成長,應該是值得的。

回到題目中來,素質高的人跟素質低的人在一起,受影響是肯定的,但影響是相互的,究竟誰影響誰多一些,還要看二人能量的大小,看素質和意志的堅定性。而且向下有一種天然的能量,就是說學好很難,學壞是很容易的,因為人的內心有一種自私的本能。所以,如果這種高素質的人的修為不夠,意志不堅定,是很容易被影響到的。

說到影響的能量,其實很多時候不單是兩個人的,環境的因素也很重要,甚至有時候起主導作用。環境的形成很大程度取決於上層,所以,真的影不影響,或者怎麼影響是個未知數。


夢113300796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般情況下,素質高的人不會和素質低的人走的太近,因為大家不在一個平臺上,相處不來。


但是如果一個素質高的人經常和素質低的人在一起,那肯定會受影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準確的說應該是互相影響。

我有一個好朋友,當初別人介紹她認識她現在的老公的時候,我是不看好他們的,因為我以前就認識她老公,對他印象不太好,也就是素質有點低。結果兩個人結婚了,後來她老公變得越來越好了,我對他的看法產生了180度的大轉彎,這就是素質低的人被素質高的人影響了,開始發生轉變,但是我認為他之所以發生轉變,是愛情的力量。


而我一個同事,品行不端,我對她是敬而遠之,儘量少接觸。但是我另外一個同事就喜歡和她在一起,慢慢的這個同事本來的觀點也發生了變化,認為私自改學生成績沒什麼不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於這樣的事我實在是不能接受,但是他們卻認為理所當然。

所以,和什麼人在一起很重要,兩個素質差別大的人在一起,多少都會受對方影響,到底誰影響誰,取決於個人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