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這句話形容如今的淅川縣再貼切不過。作為首都人民的“大水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始終把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作為自己的政治擔當。與此同時,淅川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的“帽子”仍然沒有摘掉,保水質,生態這條“綠線”必須保;促民富,環保這條“紅線”不能碰,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做大做強生態產業,成了淅川發展“菜單”上的優選項。近年來,淅川縣大力發展軟籽石榴、黃金梨等生態產業,不斷拉長產業鏈條,拓寬銷售渠道,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富民之路。

綠色農副產品“隨水進京”

“與京東簽約後,我公司的銷售額將提升30%以上,相信這次推介會後,將有更多水源地優質農產品流向首都人的餐桌。”淅川京城大水缸公司總經理寇亞凱說。9月20日,中國·淅川丹江核心水源區優質扶貧農產品進京推介新聞發佈會在北京召開,活動當天,來自淅川的特色農產品與包括京東在內的數十家供應商簽訂了合作協議。

在推介會上,味美鮮香的丹江魚、通紅髮亮的小龍蝦、個大粒滿的軟籽石榴、天然健康的福森源涼茶……憑藉“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和“生態綠色”的招牌,淅川縣琳琅滿目的優質生態農產品一經亮相,就贏得了產品採購商的青睞。

淅川京城大水缸公司與京東集團的簽約是此次推介活動的一大亮點。“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這裡山好水好,丹江魚肉質細膩,小龍蝦色鮮味美,是典型的綠色食品,會帶給你與眾不同的口腹享受。”寇亞凱熱情地向京東集團副總介紹丹江魚、小龍蝦、大閘蟹、茶樹菇等丹江特產。這兩年,通過政府搭建的平臺,他們已把淅川的農產品遠銷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南水北調沿線省市。

在白玉蝸牛展位前,一隻只雪白透亮的白玉蝸牛揹著厚厚的殼慢慢蠕動,吸引很多人觀賞詢問。“別看這蝸牛小,它擔負的責任可不小!”淅川縣廣電中心主任劉定洲介紹道。白玉蝸牛是淅川縣廣電中心在幫扶村大石橋賈窪村引進的扶貧項目,養殖技術門檻低,投資成本小,營養價值高,一經投放,就受到市場的青睞,目前,該產業已成為全縣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好山、好水,賦予了淅川農產品的好品質。截至2017年12月,淅川縣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6個,認定無公害基地面積98.7萬畝;認證綠色食品32個,認定綠色食品基地面積3.7萬畝;登記認證地理標誌農產品1個,認定地理標誌基地面積12萬畝;認證有機食品53個,認定有機基地面積65.8萬畝。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設立的全國性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在首個豐收節到來之際,我們以節為媒,藉助對口協作平臺,把水源地優質農產品送到首都,讓北京市民不僅能喝到純淨的丹江水,也能吃上水源地綠色農產品。”在活動現場,淅川縣縣長楊紅忠說。

為了一江清水永續北送

一江清水,是天賜,更是人為。為了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淅川縣共移民搬遷16.5萬人,先後關停380多家汙染企業,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5萬餘網箱,關停拆除禁養區500餘家養殖場。淅川縣還投資5億多元在15個庫區鄉鎮建立了完善的汙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在農村推進戶用沼氣,建設沼氣池4.1萬座,每年將200萬噸的人畜糞便轉化為有機肥。

據瞭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夕,淅川組建了2000人的專業護水隊,建立了網格化的水汙染防治責任體系,實行常態化護水。另外,為了構築生態防護屏障,淅川持續推進造林綠化。據統計,2017年10月以來,已經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0.9萬畝。目前,淅川全縣庫周生態隔離帶總面積20餘萬畝,森林覆蓋率45.3%,丹江口庫區森林覆蓋率53.2%,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II類以上標準。

“淅川是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同時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河南省四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水質保護和脫貧攻堅兩大政治任務一肩扛,保水質的剛性要求決定了其他地方能發展的部分脫貧項目在淅川不能上,脫貧攻堅難度大、任務艱鉅。”淅川縣政府黨組副書記辛澤濤坦言。

為了一江清水永續北送,淅川既要抓保護、又要抓治理。在生態治理上,一方面,以網箱養魚取締、禁養區養殖場整治等為重點,取締水上養魚網箱5萬餘箱,關停禁養區養殖場500餘家。另一方面,累計投資1.7億元,對城區5條內河進行了集中整治,鋪設汙水管網17公里,完成河道疏浚143萬平方米,完成河道生態修復7.3萬平方米,建設翻板壩3座。

除了一系列的護水成果外,淅川縣的脫貧工作也沒有被耽誤。憑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生態環境,淅川縣立足南水北調水源地實際,堅持區域化佈局、產業化經營,針對產業特點,平原丘陵區、庫區、山區三區聯動規模化發展,短中長三線產業項目相結合,短線發展食用菌、蔬菜、光伏產業等短平快項目,中線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等經濟林果,長線發展生態旅遊,將大大小小生態產業串成一串,形成生態惠民的強大優勢。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累計輸送優質水總量達到156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標準。貧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69555人減至43238人,減貧率37.8%;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0.66%降至7.03%,下降3.6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94元,同比增長11%,增幅高於河南省8.7%的平均數。在河南省脫貧攻堅綜合評估中,淅川縣連續3年位居全省前列。”辛澤濤透露。

同飲一江水共赴致富路

南水北調一線牽,北京淅川心相連。為加強京淅兩地溝通交流,暢通丹江核心水源區優質農產品進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深化項目、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進一步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淅川縣脫貧攻堅步伐。前不久,淅川縣在北京舉辦了以“丹江水清魚蟹樂豐收節裡話豐收”為主題的農產品推介暨新聞發佈會。參展產品以淅川當季大獲豐收的農副產品為主,既有丹江魚、大閘蟹、小龍蝦、白玉蝸牛等水畜產品,也有軟籽石榴、黃金梨、金銀花等農林產品。

隨著京淅對口協作的深入開展,淅川縣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食品伴隨純淨的丹江水源源不斷送到了北京,渠首“生態農產品”名號逐漸打響,在構築起庫區生態防護帶的同時,也使淅川人鼓起了“錢袋子”。僅2017年,淅川縣已有78種農產品在北京市21家連鎖超市、600家直銷店銷售,銷售量達9000多噸,銷售金額2.5億元。

“搭乘對口協作‘快車’,淅川農產品的市場銷路將更加寬廣。隨著北京人喝上咱淅川的丹江水、吃上丹江魚,北京與淅川締結的‘魚水情’將使北京市民的‘菜籃子’更豐富,渠首農民的‘錢袋子’更飽滿!”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信心滿滿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