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從德國進口的15生榴彈炮最後是怎麼處理了?

ucgidtf


150-155毫米榴彈炮在二戰,是各國陸軍的核心戰鬥力。無論德軍,日軍,還是美軍都是如此。重型榴彈炮在戰場上作用極大。

重型榴彈炮的威力,射程和機動力,可以完成很多任務。首先可以進行炮戰壓制敵人炮兵,其次是可以打擊敵人堅固設防陣地,再次是可以對敵軍進行遠距離攔阻射擊。最後,就是可以,壓制敵人師級部隊縱深內目標和後勤指揮機構。這些作用,其他火炮都無法代替,就是飛機也無法代替。

就是日軍在有150毫米榴彈炮參戰的時候,還有在沒有重型榴彈炮參戰的時候,戰鬥力都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了150毫米榴彈炮加持,日軍戰鬥力同樣會大幅度下降,這從抗戰歷次戰役可以看出來。

我國在抗戰準備階段,也從德國引進了2個150毫米榴彈炮團。而且在臺兒莊戰役,淞滬戰役,幾次長沙戰役,還有廣東會戰,武漢戰役,長江封鎖戰役等等,都投入了寶貴的德式150榴彈炮團參戰。但是每次發射都必須戰區司令批准才行。

在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這2個150榴彈炮團,還都在。後來炮兵第10團等部隊開始接收美國105毫米榴彈炮,才淘汰了這些大炮。剩餘的150毫米榴彈炮,主要還裝備炮兵第14團,還有長江要塞。在胡宗南部隊還有幾門德國150毫米榴彈炮。

但是,主要是經過8年戰爭,這種大炮的炮彈已經所剩無幾。因此在後來的戰場上,基本已經不再露面。

其實當時,我國在抗戰時期,也有日式150毫米榴彈炮,但是缺乏牽引車輛和專門的馬匹。因此,在八年主要戰爭當中,主要是作壁上觀,基本沒有參戰記錄。


深度軍事


誠邀,如題。炮乃國之重器,重炮在大規模現代戰爭中往往能起到壓制性的作用,那麼民國時期,蔣介石視為珍寶的德國15門榴彈炮最終如何處理了呢?



實際上,民國時期蔣介石雖有近200萬分部隊,然而其訓練脫節,裝備落後,來自德國的軍事總顧問塞克特將軍,認為國軍還不如德國的民兵部隊。於是蔣介石開始從德國進口一些裝備以組建重炮部隊。

在1934年,蔣介石經過多次的磋商,最終選擇了德國萊茵公司作為重炮提供商,中國通過支付烏礦沙來購買這些重武器。中國政府先後購買了44門sfh18 150mm榴彈炮,每炮配備1000發炮彈,共編成2個炮兵團。

南京會戰時期,這些大炮給了日軍沉重的打擊。然而由於敵眾我寡,加之這些巨炮難以移動,炮兵第10團只剩下了16門榴彈炮。估計這就是樓主問題的來源。這些利器歷經抗戰中崑崙關戰役,臺兒莊戰役,長沙會戰等等,解放戰爭時期,由於國軍換裝了更為先近的美式105榴彈炮,老舊的德國榴彈炮被送入倉庫,不再使用了。聽說今天的中國軍事博物館還有一門德國150mm榴彈炮,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15公分榴彈炮,我們去把它簡稱為150mm榴彈炮吧,斯大林曾經說過,火炮是戰爭之神,所以在當時世界各國把重炮看作是一種戰爭資源,當時德國人就在重型武器的研製方面受到了英國和法國的監管。

說起這些150mm榴彈炮的話,分成兩種,一種是32倍口徑的,一種是30倍口徑的,當然我們重點關注的是32倍口徑,因為這一個型號的150mm榴彈炮是國民政府特意從德國特意定製的,全世界僅此一例。

說起這一門火炮的應用得講到蔣介石組建德械師,德械師名字高大上,可事實上手裡握的傢伙確實有點寒磣,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37mm小水管,再加上蘿莉型的一號坦克,手裡沒有重武器,一旦打攻堅戰,那簡直就是拿士兵的生命往裡面堆,這一點在後來的淞滬戰場上面可以說得到徹底的體現。

剛進時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就像當時的德國軍事顧問就提出我是否能夠增加而下我這些德械師的重型火力,當然,(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這個德國軍事顧問還算有點兒良心,他就跟蔣介石說,現在你整個中國,無論是道路情況還是運輸狀況來講,都不適合大規模配備重型火炮,你這樣組建兩個炮兵旅,專門組建重炮部隊,首先組建兩個旅需要的資金不多,而且火炮數量也不多,並且這兩個旅先進行試驗,如果試驗的好,在大規模購買,而且你要購買的這個火炮質量不能太差,太差,影響後續部隊的作戰能力,兩個旅大概需要100門重型火炮,時間緊急,先定製20份,剩餘80分以後再說。

屆時聽從了他的建議,向德國提出了專門的申請說能不能給我製造一批150mm榴彈炮,結果德國人把樣本給他說這一款150mm榴彈炮,也就是他那個30倍口徑的樣本,什麼是口徑比,都是火炮的口徑和火炮本身炮管長度之比 這個數值越高,射程越遠,結果德國人給出的這個火炮射程只有13km,蔣介石說不行,我好不容易省著點兒錢買一個好一點火炮,這射程不能這麼短呢!所以,在蔣介石的要求之下增加到了32倍口徑,射程達到了15km。

當然買重炮這件事情被日本人知道了,日本人趕緊向小鬍子建議說咱們倆是盟友,你現在給中國人輸血,將來我以後怎麼配合你北上去打錢數列,雖然他怎麼也沒打過,希特勒也感覺很為難,一方面日本盟友在那兒跟我說這件事情,另一個方面,這個30倍口徑火炮也是未來我的不對,要裝備的一個重要的火力支援。現在我把這個火炮的生產線騰給你中國了,我的不對怎麼辦?

此時,蔣介石說那這樣你給我這些火炮,我的一些資源,比如說你最重要的需要的鎢礦,我可以便宜點或者是當做某種交換物資直接給你,這才打動了希特勒,原先定製的24門150mm榴彈炮交給了中國,但是後續的80們,希特勒再也沒有提過,當然被戰爭也打斷了這個交易。

拿到這24門榴彈炮,政府很開心,但是同樣的問題也就來了24門榴彈炮的對手是誰?是國內的那些大小軍閥嗎?肯定不是,是當時的日本人,日本人他已經知道了這24門榴彈炮運到了中國,也知道國民政府的德械師手裡擁有著這樣的秘密武器,日本人也不是傻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日本人是世界上最細心的民族。

因此,在淞滬戰場上面當面對德械師的步步緊逼,日本人早就意識到國民政府會運用這門火炮,緊急加固的工事,使得這一門火炮瞬間牙火,曾經在淞滬戰場上面的老兵清晰地記得,當火炮轟炸下去以後,日本人的工事幾乎就沒有什麼損傷,而衝進去的國軍將士直接就被包了餃子。

在這之後,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德械師在南京城進行休整,緊接著就是南京保衛戰,南京德械師丟起來,大部分的輜重和裝備,其中就包括七門32倍口徑的150mm榴彈炮。

在這之後吃了大虧的蔣介石只能夠將大部分的150mm榴彈炮集中在了200師,也就是蔣介石手裡唯一一支全機械化的部隊。

在這之後。每一次參加戰役之前都必須得到最高長官部的批覆,以後才能夠使用這些150mm的榴彈炮,並且每次使用的時候必須要小規模的使用,不能夠全部一起集中使用。有人會說德國國民政府這是傻,為什麼不把它集中使用的集中使用才是重炮的正確使用方法,但是日本人也是有自己的重炮聯隊的,日本人手裡擁有著比這些150mm榴彈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炮,而且日本人掌握著制空權,一旦集中性的規模的使用,這些150mm榴彈炮,中國的道路情況和中國的運輸力很難短期之內轉移這些火炮被敵人盯上以後,只能夠捱揍。

很多32倍口徑的150mm榴彈炮在與日本人的交戰裡面被焚燬或者是直接被摧毀掉了,經過之後長時間的作戰,現如今遺存下來的32倍口徑的榴彈炮,北京和沈戰役紀念博物館各有一門,這其中突兀的32倍口徑,可以看作是那一個時代的象徵。


漩渦鳴人yy


我是《中國野戰炮兵史》作者之一馮傑,我們這本書的封面就用了德國15榴的模型照片。我對國民政府從德國進口的150毫米榴彈炮一直很感興趣,早在2006年發表過一篇題為《怒吼:國軍炮兵第10團32倍15榴抗戰點滴》的文章,應該算是第一篇比較系統疏理國軍德制15榴的小文。當然,今天回過頭去看,拙文還存在一些錯誤,主要是當年沒有掌握更多的文獻檔案。


國民政府進口的德國15榴分為兩種型號:32倍15榴、30倍15榴。兩者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由於炮管的增長,射程可以達到15公里,後者是13公里。說起來啊,32倍15榴實際上是國民政府“私人定製”。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15榴都是30倍,下單時南京提出一個特別條件,一定要能夠打出15公里,因此加長了炮管。優點是射程提高了,但相應帶來短板,避震簧容易斷,不敢使用大藥包射擊。

抗戰初期,24門32倍15榴編成炮兵第10團,24門30倍15榴編成炮兵第14團,後來互換裝備,一直打到了抗戰勝利。蔣介石視德國榴彈炮為寶貝,由於炮彈缺乏,補充不易,使用起來極為小心翼翼。之前有文獻提到,淞滬會戰撤退時,因為一座橋上事先埋了地雷,導致炮兵第10團無法過橋,忍痛把炮推入河中。這與事實不符,我查過一堆臺北“國史館”的炮兵檔案,24門32倍15榴完好無損。互換裝備之後,確有3門30倍15榴在武漢會戰中受損,其餘也都在。

抗戰勝利,國共內戰再起,德國15榴有些成為解放軍戰利品,有些成為國民政府軍江陰、吳淞要塞部隊裝備。1950年前後,解放軍炮兵第7師尚有13門30倍15榴,後來去向不詳。目前只知道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藏有一門32倍15榴,編號第117號。此外,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各藏有一門32倍15榴。


馮傑


您所提到的從民國時期從德國進口的十五生榴彈炮,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之間有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聯合研製的一款150毫米口徑榴彈炮。其型號為sFH 18-32型。該火炮有效射程15公里,最大射程20公里。採用32倍口徑,長達4.8米的炮管。因此它也被成為三十二倍十五榴。其前身sFH 18榴彈炮在二戰時期,德軍的每一個師都會裝備12門常規支援火炮,但是三十二倍十五榴在當時國民黨手中卻是一款輕易不使用的戰略級武器。

1934年,國民政府從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進口了第一批一共二十四門三十二倍十五榴。1936年運抵南京,隨即國民政府組建了一個炮兵第十團,裝備改型火炮。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炮十團首先用三十二倍十五榴轟擊日軍陣地,拉開了淞滬會戰序幕。炮彈命中日軍海軍司令部一帶目標,造成了日軍重大損失。後來因為淞滬前線吃緊,炮十團奉命後撤。在撤退途中發現在公路上埋設了大量的地雷。所以官兵不得不忍痛將八門火炮推入河中。1938年,3月。炮十團的一個營奉命攜帶兩門三十二倍十五榴參加臺兒莊戰役。此戰役中,三十二倍十五榴依靠射程優勢打的日軍暈頭轉向。1940年冬天,三十二倍十五榴又在潼關大顯神威,它依靠著強大火力消滅了日軍強大的炮兵部隊,使得中國守軍得以擊潰日軍,保住了潼關。因此,三十二倍十五榴被譽為潼關守護神。由於制空權在日本人手裡,三十二倍十五榴被分散使用。後來在崑崙關戰役,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都看到他大顯神威。

二十四門三十二倍十五榴在八年的抗戰中損失了一部分,有的在抗日戰爭後因為使用壽命將盡而不知所蹤。再有就是被解放軍部隊繳獲。已知目前僅現存兩門三十二倍十五榴——一門位於遼瀋戰役紀念館;一門位於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迷彩派軍事


因為這種火炮的倍徑為32,有效射程為15公里,所以按當時中國士兵的通俗叫法,“15生榴彈炮”通常被稱為“三十二倍十五榴”。三十二倍十五榴的正式型號是sFH18,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製生產。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sFH18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之一,其最大拖曳速度高達60km/h,射速為每分鐘4發。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一種採用火箭增程彈的火炮,sFH18讓德國陸軍在二戰中所向披靡。所以sFH18也被德軍稱之為“常青樹”。

1934年,蔣介石一下子拿出中央財政收入的3%——3500萬法郎訂購德國軍火。這批訂購軍火中最重要的非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莫屬,光這一項的價格就是2088萬法郎,所以也可以看出蔣介石真正想要的還是這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


德國標準sFH18的倍徑為30,有效射程為13250米。但中國方面並不滿足這樣的射程,他們認為這種打擊力度還是不夠,所以訂購的時候就向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提出了“有效射程必須達到15000米”的特殊要求。

因為當時在德國有好幾家軍火製造商都在盯著中國的這批訂單,所以萊茵金屬公司權衡之下還是接受了中方的要求。

為此,萊茵金屬公司專門對標準sFH18進行了改造,將其倍徑由30提高到32。因為火炮倍徑越大,其射程也就隨之增大,所以32倍徑完全能滿足中方“有效射程15000米”的要求。

但當時由於德國政界與軍方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所以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生產完後並沒有馬上交付給中方,而是直到兩年後,才被運到了中國。因其重要性,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被分散給了各大新成立的炮兵營。

24門“三十二倍十五榴”首次亮相是在1937年8月爆發的淞滬會戰上。裝備數門“三十二倍十五榴“的國軍炮兵第10營對日軍發動了猛烈的炮擊,日軍由於火炮落後,一時之間竟無招架之力。

在淞滬會戰取得耀眼的成績後,“三十二倍十五榴”之後陸續轉戰各大重要戰役。在1938年3月爆發的臺兒莊戰役中,“三十二倍十五榴”憑藉著壓制性的有效射程,又一次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而後在潼關炮戰中的突出表現,更是讓“三十二倍十五榴”獲得了“潼關守護神”的稱號。

除了在中原戰場上大顯身手,“三十二倍十五榴”還跟隨中國遠征軍遠赴西南,先後轉戰松山、芒市等重要戰場,其突出表現讓英法駐軍都側眼相看。日軍更是對其恨之入骨,又無可奈何。

建國後“三十二倍十五榴”自然就成了重要的歷史紀念物,但也已經所剩無幾了。目前可見的只有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各藏有一枚。


夏目歷史君


提起火炮,縱橫就想到《亮劍》中二營長他孃的意大利炮,一炮打下平安格勒,創造中國戰場轉折。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在平安格勒會戰中,李雲龍的獨立團沒有這門意大利炮,結果將會是什麼樣的。

在抗日戰爭期間,中日兩軍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在於輕武器上,縱橫以前就對比過,單從制式槍械上,國軍輕武器甚至比日軍更先進一點,但是在中國戰場上所表現出的情況卻是,中國一觸即潰,主要原因,實際上還是重火力的落後,如果中國的火炮強悍一點,或許抗日戰爭又會是一番景象。

然而,一戰結束後,西方國家干預中國內戰,開始對華軍火禁運,一直到1929年才解除,十年武器禁運對中國武器升級換代帶來巨大的阻力,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後就開始著手武器制式的統一,而武器制式的統一又在於軍隊編制的統一。

1932年4 月,國軍制定“陸軍師暫行編制表”,以步兵師為基本戰略單位,在編制出現後,兵工署在1932 年6月3 日主持召開第一次制式兵器會議,開始著手製式武器的選定。

在槍械方面,本來沒什麼說的,參會代表針對步槍、輕重機槍的選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較量,代表們對槍械懂一點點,選擇無非是在採用德械還是法械上,結果也沒爭出個一二三,但是最重要的火炮製式,卻只有兩天時間來進行簡單的理論交流,實際上也大多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當然,這些代表也都不是吃乾飯的,很多都是留過洋,喝過洋墨水的,針對火炮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那就是在選定火炮的時候,一定要採用小口徑的,追求輕型化和機動化。

當時的設想是,在師屬炮兵營下設3 個炮兵連,按照平原和山地作戰的不同需求分為野戰炮兵連和山炮兵連,每連均裝備4 門火炮。

這個編制國軍也只是規劃之中,並沒有完全整編完成,德國軍事顧問魏採爾卻發現步兵師仍嚴重缺少重火力。1933 年就向蔣介石建議,應在新編各步兵師中設置師屬炮兵團,以此來提升重火力。老蔣也是軍人出身,大兵團戰略作戰能力雖然不足,不過畢竟還是上過前線,也知道火炮的重要性,但是火炮更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沒有錢,用什麼打炮!

一直以來制約中國火炮發展的,除了西方的技術保密,中國製造能力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牽引力。

火炮不可能是人揹著或者扛著的,都是需要牽引的,要麼是機械牽引,要麼是馬匹牽引,機械這個就不用考慮了,只能選擇用馬匹牽引,中國地形複雜,公路建設落後,而馬匹的質量卻很差,與外國的軍馬相比,中國的軍馬負重能力差。

而炮兵需要跟隨步兵行軍,在具體戰鬥中又需要“打一炮換一個地方”,因此靈活性的要求很高,基於此,國軍對火炮的訴求是質量輕,機動能力強,而火炮在機動性和火力上是不能兼得的,簡單點說,炮輕則火力不足,炮重則靈活性不足。

由此可見,中國的火炮必然是輕型化發展。

但是,國軍中還是有不乏一些有遠見的火炮專家的,當時有個叫謝承瑞就主張在野戰重炮方面,應完全機械化,他提出重榴彈炮以射程和威力為先,在有機械牽引的條件下,不必過多為機動力擔憂。

接替魏採爾德國軍事顧問,建議老蔣組建建立一支重炮部隊,以適應國軍重火力太過弱化的現實,

國軍有了採買大口徑榴彈炮的想法,當時決定購買的是法國施耐德155 毫米重榴彈炮作為制式重榴彈炮,但是由於中德軍事合作比較深,而其他公司在重火炮的射程上達不到國民政府的要求,因此就從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訂購了一批重型榴彈炮。

1934年老蔣跟德國下了訂單,第一批24門,配備2.4萬發炮彈,這批炮被運送到中國後,那氣勢,一炮下去地都震三震,收到第一批後,老蔣又立馬追加訂單,要求訂購75門,但是由於全面抗戰爆發,最後只有20門經過艱難的經歷到達中國。

當然,這可是老蔣是下了血本才買了重炮,因此用起來十分珍惜,不到萬不得已基本不投入使用,在抗戰中損失數量並不多。後來中國組建了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也就是第200師,15榴被分散使用,在崑崙關戰役和遠征軍入緬作戰期間都有他的身影。

15榴彈炮也算是中國採取德械師的產物,雖然精貴但畢竟還是二戰前生產的,到抗戰後期,老蔣又從老美手裡整了好多膀大腰圓的榴彈炮,國軍整體火炮能力提升的不是一個檔次,在《亮劍》講到淮海戰役時期,楚雲飛部用榴彈炮把李雲龍從晉西北帶來的老底子炸了個半死,李雲龍派人上了國軍的炮兵陣地想弄兩門回來,結果發現根本無法牽引,無奈之下只能將其損毀,愛炮團長李雲龍估計又是幾天沒有睡著覺。


史論縱橫


你好,我是歷史軍事小雜家,民國時期的150榴,到抗美援朝時期PLA仍有使用,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炮28團1營和炮30團1營,仍分別裝備有8門和4門德制150榴,至於炮彈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比較靠譜的是蘇聯在我國建國後曾批量售於我國一批德制裝備,包括MG系列通用機槍和一批7.92毫米口徑子彈,也不排除進口了一批150毫米榴彈炮的彈藥


南方新城事


好像有幾門拖到朝鮮轟美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