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先來欣賞一遍全詩——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解釋:
第一句、寫景:走了很長一段路後來到一座亭子外,眼前是一條古道,它通向遠方,碧綠的草地與天相連;這一小節詩句表面是寫景,實則寫出了送別某親友的一種惆悵心境;
第二句、繼續寫景:晚風吹動楊柳,笛聲斷斷續續,夕陽已經墜落遠山之外。作者繼續借景抒情,親友遠去了,時光也彷佛漸漸暗淡,彷佛世界都在為我唱著傷心曲子。
第三句、這一小節是直接抒發某種感觸:天涯海角,真心至交好友實在很少很少了。
第四句、繼續直抒情懷:一壺酒已經足夠叫我歡樂一時,但今夜親友離別,我的夢裡將是一片寒涼。到這句為止,詩人抒發了第一層親友遠離帶來的情感。
第五句、可以說這一句開始,等於第二段開始,第一小節是重複了最開始的第一小節詩句,完全一樣,但因為後續的詩句情意表達和前面不同,你可以理解這種重複句式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和回味;
第六句、第二段的第二小節,即全詩的第六小節詩句,“問君此去幾時來”,表述意思和情感都開始升級了,開始發問,你可以理解為問天問地之類的天問,你走了,但什麼時候回來?希望回來時不要猶豫、不要徘徊。表達了詩人對遠離的親友之強烈思念和期望。
第七句、再一次重複第三小節詩句,即“天之涯……”那一小節,我如果大聲朗誦這個重複的一小節詩句,我會不僅提高聲音、還會讓語氣急促,以表達詩人借這一小節重複詩句所要表達的那種強烈的自憐自愛、對親友遠離不歸、知交零落的一種深刻的痛感;
第八句、也是最後一小節詩句,“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是對全詩情感的一種總結、一種強調、一種深深地感慨,也是對前一小節親友離別後的自憐自愛的一種自我安慰的情感延續。
評價:
1、味道很好,非常符合我對好詩的評判標準,其用詞用句簡練、流暢、有韻味,
2、從網上搜索介紹得知,李叔同這首詩是為一首歌填的詞,是可以唱的,只不過我不清楚這歌的曲子是怎樣的。
3、詩的意境構築,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清楚地,開始景色渲染,到情感渲染,到強烈情感的表達、胸臆直抒,一層一層推高,一點也沒有累贅的或者多餘的句子,情感和意思的抒發和表達也不繁複、囉嗦。

4、總體來說,這是一首好詩,不過還算不上是頂尖古典風格的詩,我意思和唐詩宋詞中的那些經典詩詞作品相比較的話,其意境的廣度、深度有所欠缺,其意蘊也略顯淺薄、窄小。不過它是一首歌的詞,作者也不可能寫的太深、那樣容易陷入詞句晦澀的境地,反為不美。

——回到問題上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

1、看來你的淚點比較低;

2、他這句詩寫的確實比較煽情,而且用詞收斂,所以煽情的格外……煽情,“芳草碧連天”這句還叫人想起“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詩句,中國古代詩人的煽情詩句,實在妙不可言,如此內斂、每一個字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李叔同是一個清末民初的人,很顯然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古代文化的薰陶,在古典詩詞方面還是頗具功力的,雖然其詩還算不上古詩詞中的經典上乘之作,但拿到現當代來閱讀,讓後人感慨一番、拍案叫絕,甚至讓淚點低的詩歌愛好者淚流滿面,還是綽有餘裕的。

3、不少中國人連瓊瑤小說都會讀的感天動地、淚如雨下,李叔同這首詩、尤其這句可謂全詩最佳句子,起碼也算古典詩歌中的精品佳作之一,你被感動也是很正常的。

如上。


天淞子


猶記得當時年紀還小,你愛談天我愛笑。

並肩坐在教室裡,搖頭晃腦一起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情千縷,酒一杯,聲聲離笛催。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彼時還不識愁滋味,只覺得曲調悠揚、歌詞婉轉,異常動聽。


看不懂兩鬢風霜的老師眼角泛起的淚花,聽不懂哽咽嘶啞的歌聲下隱藏的黯然。


然後我們就一天天長大了。


我們和童年的自己告別,和少年的自己告別,和青年的自己告別,終於有一天,來到了中年。


身邊的人早已不是當初的人,鏡中的人也已不是當初的自己。


我們很少想起這首歌,也很少想起曾經的自己。


遍地雞毛的生活裡,誰還記得年少懵懂時一起牽著手唱過的歌呢?


日子平靜地,如水一樣地流過。


突然有一天,你在電視裡看到有個清瘦的中年男子,安靜地站在那裡。

熟悉的曲子響起來,他低垂著眉眼,無比虔誠地唱起這首歌。


記憶的閘門打開,潮水一般向你湧來。


你看到年幼的自己,依偎在還很年輕的父母懷裡,開心地指著天上的風箏,笑。

你看到青澀的自己,偷偷寫了小詩,塞到那個令你現在想起似乎還會心跳加速的人的書裡。

你看到害羞的自己,卻在畢業那一天,喝的酩酊大醉,和大家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


而電視裡的那個人,突然開始失控,哽咽,泣不成聲。


你捂住臉,用力地哭出了聲。


碧桃花下美人過


這是我母親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聽到就想起母親,淚水就止不住的流下。我有時一人獨自去母親的墓前,用手機反反覆覆的放這首歌,雖然她聽不到,但此時此刻,在歌聲中,彷彿母親仍與我同在。弘一法師這樣的大師再也不會有了,但他所作的這首歌詞將留芳百世。


深泉116


每次讀起李叔同《送別》 ,總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這種心情還真難以形容,這是李叔同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河邊分手、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特殊聲音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無限愁漲,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也許《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李叔同的《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之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頭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一切彷彿都是虛幻的感覺,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李叔同的《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要出家離走的前景。



但不知道為什麼,我讀和聽這首歌,總是感覺人生虛無縹緲,分別就像永久的分離,莫名的憂傷湧上心頭,淡淡的思念掛上心頭,無窮無盡和無邊無際的宇宙讓人覺得人類太渺小,嘆息人生短暫苦難多。


歷史的循環


送別 【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1. 景色之美

長亭古道,芳草遍野,山川疊巒,一抹殘陽,晚風輕拂,笛聲入耳……

不妨讓我們閉上眼睛,暢想一下置身於此種環境中,環顧四周,美景入懷,

會不會頓感蒼涼悲壯,又有一股淡淡的憂傷和淒涼?


2. 意境之美

荒無人煙的蒼茫天地間,唯有你我相對而坐,石桌上但一壺兩杯,滿斟而飲,喉嚨升起一股烈火般要化作千言萬語,卻還是各自望向天際,悵然不語。

世事無常,此去一別,更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山長水闊,車馬阻隔,路途上的艱難險阻,又會有誰來傾訴相扶?

往事歷歷在目,海誓山盟猶在耳邊響起,今日卻忍別誓言,各自東西,從此再無把酒言歡,策馬長馳。離別之殤,摧心剖肝……


3. 韻律之美

一曲膾炙人口的歌曲《送別》是伴隨這首詩歌應運而生的。旋律舒緩悠揚,纏綿悱惻,情景交融,疊加吟詠,詩為曲之根木,曲為詩之靈魄,交相輝映,以至於人們往往見詞而唱曲,聽歌而吟詩,水乳交融,不可不為珠聯璧合之作!


4.影視之美

《送別》一歌還是電視劇《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這部根據林海英同名小說改編的作品無論從故事背景、臺詞還是人物刻畫方面都極具北平故都的特色,小英子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各種人物來了又走了,她的童年也一去不還…… 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陳迷朦朧的背景色調,無一不和這首歌曲高度契合。


5.懷舊之美

籍助這首詩作或歌曲,我們常會浮想聯翩,或者回想起自己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回憶起過去的多少好朋友,而今已散落在天涯,又或許回想起某些個無限傷感的離別時刻,剎那間淚水已湧上心頭。人都是有感而發,觸景生情的,某些美好的文字也會具有同樣的功能,牽扯我們的七情六慾,聚攏我們的深思飛揚,這一切都令人迷戀而悵然。


綜上,李叔同的送別這首作品無論從其文字本身還是附著的歌曲、影視作品,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情的共鳴,會在歷史長河中永遠流傳下去。


令如9


這是一首美在意境的送別曲。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送別》表達了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歌詞長短不一,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了寂靜冷落的氣氛。“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唱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

這讓我想到一部電視劇——《無處安放的青春》,周蒙是某高校校長周德明的女兒,清純美麗的她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認識了風流倜儻的記者李然,兩人一見鍾情傾心相愛。一直獨身的周德明在世俗的偏見下並不願意讓女兒過早戀愛,但是自己得重症以後態度發生了變化。電視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周蒙與父親一起彈奏這首《送別》的鋼琴曲。那時父親已被查出重症,對於一直保護與疼愛的女兒卻隻字未提,而是將他默默交付給李然。畫面有多溫馨,曲子就有多傷感。以為自己將寶貝女兒託付給了可以依靠的人,但杜曉彬的出現,讓他們的愛情瓦解了。周德明最後因病去世,雖說是自然的,但對於周蒙而言是突然的,她在一瞬間失去了兩位摯愛的男人,一個是父親,一個是男友。 周蒙的情愛如風中弱草一樣飄散,過往與現在,熟悉與陌生,似在一剎之間,全部崩塌。沉重的青春,如同曾經在最美的時節飄落的櫻花,輾轉躑躅,依舊無處安放。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為什麼這麼美的句子,一讀就淚流滿面?其實讓你難過的不是詞句,而是你想起了一段回不去的青春,一段念念不忘的過往,一段讓你淚流滿面的回憶。


衎意笙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感覺大多都是答非所問。題主問“‘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麼美的句子,為什麼一讀就淚流滿面”,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有這種感覺是和李叔同先生作詞的背景關係不大,不像我們要理解某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類的問題。解決題主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從這首詞的送別主題、帶給人的想象以及人類情感等方面來看即可。

以下我們就從這首詞、曲方面入手,結合我精選出來的大家的評論,一起看看這幾句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能讓人聞之落淚,有其他看法或建議的,歡迎補充。

一、關於這首《送別》的歌曲版本

我們要想想為什麼“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剛起,就能讓我們起一身雞皮疙瘩。

大家的回答讚美聲最高的是朴樹版的和《城南舊事》主題曲的這兩個,也許是我音樂欣賞造詣還不夠,聽了很多版本的,我還是強烈推薦亞洲天使童聲合唱團版本的。當那個小女孩兒把“長亭外~古道邊”這六個字唱出來時,不知不覺就是一身雞皮疙瘩,再聽已經溼潤了眼眶。這個版本的很容易就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估計小時候的我們都會哼唱幾句,我現在依稀記得自己邊唱腦海裡邊出現的場景。

歌曲的版本不同,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就像《給自己的歌》,原唱李宗盛的很有味道,但聽了潘粵明在跨界歌王現場版的之後,再結合潘粵明的經歷,聽得讓人心疼。所以,直到現在我的播放器裡都放著李宗盛的原唱和潘粵明的這兩個版本《給自己的歌》。

送別

曲:[美]約翰·龐德·奧特威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一

當清澈純潔的童聲唱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我們彷彿就站在夕陽西下,十里長亭的場景下送別親人朋友一般,分別總是讓人悲傷的,這就是讓人落淚的其中一個原因——意境

意境營造的很完美,我們都成了這句話中的主角。“長亭”即古時候城外可以用來送別的亭子,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的說法。柳永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名句。“古道”即道路,但加上一個“古”字,便有了幾分淒涼荒蕪之感。如“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的意象使用很集中,大量的意象出現,頻頻激起我們豐富的聯想,再加上歌唱,形成視覺與聽覺的聯通,呈現出蒙太奇式的送別場景,引人入境。

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二

自古以來,親友之間的“離別”往往最能牽動人們的情思,如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別緒》“別緒靜愔愔,牽愁暗入心”等等。人處在一起常感到平淡,一旦分離,才覺得珍惜,所以寫親友離別類的名篇,總能以其特有的至誠之情叩擊讀者的心扉。這也就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二——自身情感

此處的情感是指人的感情,是你主動發出的。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人用情深,有的人感觸較淺。為好好理解這個原因,我特意從別人的回答下面找了一些評論,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網友評論:初中音樂課本就有這首歌曲,記得有次課間經過音樂教室,傳來隔壁班在唱,優美的旋律久久不能忘懷,歌聲裡面還能聽到當初暗戀的一個女生的聲音,好美好美,怦然心動,一晃快接近二十年了。

網友評論:每次讀到或聽到,都會有憂鬱而多愁的心情,總能引發心中的不捨!

網友評論:每每讀來,都有一股似曾相識的傷感。

網友評論:我記得從記事開始就聽這首歌了,現在聽依舊黯然淚下。

網友評論:完美的寫出了心境,感覺荒涼、蒼茫。

網友評論:有魔力的句子。

網友評論:“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少年時歡聚一堂,為討生活,如今各自遠在萬里之外。

網友評論:看過《城南舊事》這本書,再聽這首曲子,更讓人心裡不舒服。

網友評論:這幾句讓我鼻酸,是因為學這個歌是初中一年級的某天週五下午放學前,音樂課上教的,現在一聽到這首歌,腦子出現的畫面是放學後迎著夕陽,哼著這旋律,騎著自行車回家的畫面……

從這幾個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首歌一句詞就足以勾起你的回憶。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這句詞也是一樣,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場景,或是愛而不得,或是踽踽獨行,或是千里送別,亦或是和我一樣想起了那些年再也回不去的孩童時光。

說到這裡,就讓我想起一個詞——共情能力。這個概念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釋的,後來也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也叫同理心。

就算是沒有經歷過生離死別或者大風大浪的人,如果共情能力很強,那麼在讀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估計也會潸然淚下。

四、“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三

美國民歌《夢見家和母親》是由約翰·龐德·奧德威作曲,然後李叔同先生自己重新作詞填入這個曲子中,並命名為《送別》。

這首曲子旋律悽清婉轉,餘韻悠悠,充分表現了遊子漂泊異地思念故鄉和親人的那種渴望、眷戀、哀愁、惆悵等複雜的情緒。而李叔同所作的歌詞,能夠與曲調在色彩、情調、境界上契合無間,相得益彰,這也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的原因三——詞曲結合。

一個東方藝術家所作的歌詞,填入西方音樂家所作的曲子中,其詞與樂在精神上、情致上能夠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實在是令人佩服!立體感很強的歌詞,再加上悲涼的曲子,五味雜陳的心情從四面八方360°無死角地向人們襲來。

這裡就讓我不得不提一首歌——《下完這場雨》,後弦的這首古風歌曲,本來意境已經很美了,而且唱得也很有感覺。但中間用了《送別》的曲子和結尾處用了《送別》的詞,讓整首歌的意境又上了一個層次,瞬間得到了昇華,也更容易讓人體會到曲中人的境遇。

總結一下,之所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讓人聞之落淚,是由於意境、自身情感以及詞曲結合所帶給我們震撼造成的,用心感受生活,用心品讀文字,用心聆聽音樂,一切皆情。


不定時讀書


依然忘不了,有這麼一句唐詩:人生足別離,傳到日本時,被翻譯成了唯有再見才是人生,看到這個“神翻譯”時,感覺像被針紮了一下!或許,人生就像是通往墳墓小徑上的霜雪,隨著向前踏出的每一步而消融,到終點時,那是我們向世界最後的告別,在這之前呢?

小學畢業,你用稚嫩的聲音和同學說再見,沒關係!在以後漫長的人生中總還能再見到,初中畢業說再見,極個別的人就未必能再見到了,高中畢業說再見,有的人去了城市讀了大學,有的人外出打工,有的人回到鄉下,之後就很難再相聚。

大學畢業,你和同學朋友揮手告別,祝福他們前程似錦,大家去往不同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或許還有那個你暗戀的他(她),然而這一別,好些人確是此生再也不會相見了!

接著你也步入中年,漸漸老去,那個時候你即使再不捨,也最終要和更加蒼老的父親母親揮手告別,這一別便是天人永隔,再接著你也足夠蒼老,你會聽說某個讀書時期的同學走了,某個兒時的玩伴走了,某個一起曬太陽的老夥計走了,最後你也成為了噩耗中的主人公!

人生你能擁有的本來就不多,卻還是一個不斷失去,不斷揮手告別的過程,所以,生離死別,生離死別!才會如此令人不捨,令人感慨落淚啊!


光和她的影子


朴樹唱這首歌時,淚流滿面,他那滄桑與頹廢的樣子,低沉渾厚的嗓音,真的是讓很多人感動不已。

這是傳唱了幾十年的校園送別曲,有中國人深深的情感眷戀。

1 出處

這麼美的句子出自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手筆,他曾經寫下的《送別》。

《送別》(近代)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美國作曲家,他創作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有鄉村音樂的韻味。

據說,這是1914年,正值國亂,一個大雪飄飛的早晨,李叔同送別好友許幻園離開上海時所作。1918年,38歲的李叔同放下一切,杭州剃度為僧,法號弘一。

與其說是送別詩,不如說是李叔同告別俗世,了斷紅塵的訣別詩。2 首先是送別詩

送別詩裡所有的意象,這首詩都包括了,你能看到許多古詩詞的影子。

“長亭外”: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西廂記長亭送別》:“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這首詞真的和柳永的詞風很像。

送別必在長亭外,古代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正是走走停停,把酒話別的地方,“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是古人送別熱淚盈眶的感人場景。

“古道邊”:是有滄桑之味,歷史悠久厚重的地方,是天涯淪落人從此江湖的地方,總有浪跡天涯,一別兩寬的味道。

柳永《少年遊》:“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

馬致遠《天淨沙》:“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芳草”與“柳笛”:是離別之後所見與所聽的,芳草萋萋,是一路的生機綠意,渲染離別的景色與設想日後的前景,而柳笛,則有傷感與悽美,悠揚婉轉,是寂靜無人時,相思之情的悄悄蔓延。

范仲淹《蘇幕遮》:“芳草無情,更在夕陽外。”

晏殊《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濁酒”:送別必備,質樸無華,有酒糟沉澱的粗酒,是臨別贈言,以酒餞行的江湖義氣與各自珍重。

包含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臨別之際,最後一次的盡興灑脫,把盞敘情。

包含陸游《沁園春》:“濁酒一尊和淚斟。”以淚和酒,相逢何期和彼此牽掛的不捨!

這首詞最大特點,《詩經》的重章疊句形式,唐詩的離愁別緒意象,宋詞的傷感唯美意境。古典詩詞的風格,清新自然,優美流暢。

詞人將有關送別的場景與道具都拿來了,卻只是白描與素寫,便營造芳草夕陽的送別,表達濁酒盡興,別後相思的真情。深厚的詩詞功底,信手而來,淡雅乾淨的文字,悠遠綿長。你不得不佩服李叔同,隨興而起,卻能一氣呵成,妙境而生,或詩詞本天成,真情使然。

2 不止是送別,是李叔同出家的前奏曲。

這首詞的傳唱,總與背後詞人李叔同的江湖傳奇聯繫在一起。

有人說李叔同與賈寶玉很像,前半生享盡榮華,後半生落魄,看破紅塵。

然而,我覺得,截然不同,李叔同遠比賈寶玉瀟灑得多,他活出自由精彩的人生。

賈寶玉的《好了歌》是家族敗亡,戀人離逝後的心灰意冷,徹底絕望,從此青燈佛門,無慾無求。而李叔同到弘一大師的轉變,則是人生的新追求,塵世疲倦,換一種活法。

出生於天津富商家庭,家境殷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天才少年之稱。

更有自我與主見,赴上海學文學,戲劇,藝術,組建藝術團體,遠赴日本留學,學繪畫,音樂,將西方藝術傳播到中國,甚至娶日本女子為妻。

在文學,繪畫,音樂等方面都深有造詣,豐子愷是其學生,書法藝術連魯迅都讚歎,遠遠脫離封建家族對其的束縛。敢做敢為,又不失文人優雅的翩翩氣質。

前半生的李叔同已經站在人生的巔峰了,家境優越,有妻兒天倫,做自己想做的,並頗有成就。唯一鬧心的,是中國正值革命動亂,他也像其他愛國志士一樣,痛心疾首,積極作為。

而後半生的弘一大師,像是優雅轉個身,致力於佛學,得道高僧,佛學大師,著作是佛界權威。

所以,看這首詞,你會覺得,他不像是在送別友人,而是在與每一個好友告別,即將踏上征程。全詞沒有具體的送別誰,沒有臨別殷勤的贈言與祝福,也沒有特別深沉的離愁。只有反覆詠歎,反覆吟唱。

“長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陽”...是世間最美的風景,他將離別放眼天涯海角,寫得很唯美清新,這是詞人對這塵世深深的眷戀與不捨。

“知交零落,問君幾時來,今宵別夢寒,唯有別離多”...是世間最不捨的情懷,不是在問離別的朋友,而是在勸說自己,看淡離別,是在感嘆自己的人生,家國動亂,親朋淪落,重逢無期,淒寒無比,又有什麼不值得放手離開!

選擇踏入佛門,只是這樣的人生太累了,他要換一種方式,或者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者國亂之際,他要以自己的方式救民。但絕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

雖是送別詞,卻也已流露他與俗塵決裂的意願。他深戀這世間,才將離別寫得那麼美,他深感人生的不如意,才將情感寫得如此滄桑。

讀出滄桑味,才是令我們共鳴的地方。

李叔同的放下,才有弘一大師的傳奇。離開不是不愛,而是追求人間大愛,值得付出的不一樣的人生。

林語堂先生這樣評價:“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一綠浮芳


每每聽到《送別》或者拉起這首曲子(小提琴),都使我勾起深深的懷舊,深深的嘆息,深深的感動,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時的輕狂不羈,更懷念起歌詞主人一一弘一大師李叔同。先生出生於天津,家族世代經營鹽業,開設錢莊,家世顯赫,可謂津門鉅富。他的父母信奉佛教樂善好施,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且飽讀詩書聰慧過人,字好文華,成年後,關心國事的李叔同思想進步,開辦過文學社團,著墨並出版過大量詩歌劇本。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更開闊了視野,回國後在天津、上海、杭州等地任教,專事音樂,其間創作《送別》不朽之詞作。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這首《送別》,曾被八十年代著名電影《城南舊事》選作主題曲,在中國傳唱了幾十年,經久不衰。《送別》不涉教化,清新淡雅,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有機結合,堪稱完美,大眾垂青。語言精美,感情真摯,詞境深邃。"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百感交集,引起萬千共鳴,具有非常強烈的感染力和時代感,如此這般,弘一大師的心血之作讀來上口入腦融心怎能不淚流滿面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