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綠色發展(30)丨內蒙古阿爾山市變伐木經濟為旅遊經濟 美景就是金飯碗(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以前上山是伐木,現在上山是護林。以前掙錢靠賣木材,現在掙錢靠搞旅遊。

內蒙古阿爾山市堅持植樹造林,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林業工人們變伐木為護林,“放下斧頭當導遊”,端上了旅遊的金飯碗。

十月的阿爾山,早晚已經頗有些涼意。遠眺群山,林海蒼茫。油綠油綠的是落葉松,灰黃雜陳的是白樺林。

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是一座因林業而興起的小城。

穿著綠色迷彩褲、藍色工作服,阿爾山市白狼鎮的護林員於久江站在家門口的路上比劃:“這片兒都是我管的,全部走一遍得兩三天。我就站這兒,哪兒有火點都看得見。”

在林間近看,落葉松細軟的松針也開始發黃。林區最怕的就是火,等松針積厚,護林防火的壓力就大了起來。

伐木工放下斧頭當導遊

1982年,20歲的於久江當了林業工人。他是“林二代”。上世紀50年代,他的父母分別從遼寧、吉林來到阿爾山,進林業局當林業工人。林區有句話:“油鋸一響,黃金萬兩”。林業工人將成片的原始森林伐倒,用牛爬犁、馬爬犁運下山,再用汽車運到火車站,再運往全國各地,成為枕木、傢俱……

那時候,於久江經常天不亮就要上山伐木,在齊腰深的大雪裡運過木頭。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後,於久江的工作從伐木變成了護林。

冬天下雪了,他看腳印就知道有人上山了,甚至能大致分出男女老少,“年輕的和歲數大的,腳印兒不一樣,歲數大的愛拖著走。”站在熟悉的林間,於久江頗有些得意地說。

不伐木了,老林業工人雖然還有工資,但算不上富裕。為此,當地提出“放下斧頭當導遊,小康生活不用愁”,鼓勵大家搞旅遊。

於久江養了幾匹馬,拉爬犁、雪圈,帶遊客體驗冰雪樂趣,坐爬犁60元一小時,雪圈30元一圈。“你摸摸,我這上面都是軟的,坐著不冰。”老於的爬犁上鋪著一層紅絲絨軟墊。傳統的爬犁是木頭的,容易壞,於久江又自己動手改了個鐵的。

這些年,各地都重視生態建設,樹苗需求量大。除了養馬,於久江還種了5萬多棵樹苗。“現在好多人住樓房,不燒柴了,亂採濫伐的也少了。大夥兒都知道,遊客來看啥?就看這兒環境好!如果把樹都破壞了,人還能來嗎?”於久江說。

如今,於久江當護林員月工資有四五千元,再加上搞旅遊、種樹苗,每年能有個10多萬元收入。說起家裡的光景,老於的魚尾紋裡滿是笑。

“前年雪下得大,幾十釐米厚,有的地方有一米厚,人來得多,掙得也多;去年雪小,人來得少,掙得就少。”他說,就盼著冬天雪下大點兒,遊客多點兒。

這裡的風景四季都好看

鹿村本沒有村,養鹿的人家多了,也就成了村。

任紅梅是鹿村舒心客棧的女主人。上世紀80年代,白狼林業局女子採伐隊聲名遠播。1985年,18歲的任紅梅成為其中一員。

天保工程實施後,林業工人們轉產轉型。阿爾山氣候寒冷,每年無霜期僅90天,不適合發展種植業。白狼林業局引導工人發展特種養殖。

梅花鹿耐寒,經濟價值高、飼養成本低。2003年,幾十戶林業工人搬到白狼林業局特色梅花鹿養殖基地開始養鹿,任紅梅和丈夫智長江是其中一家。“那時候林業局把鹿圈都蓋好了。”任紅梅回憶說。

第一年,任紅梅家養了7只成年鹿,2只公的、5只母的。公鹿能割鹿茸,母鹿下鹿羔,一年下來,掙了兩萬元。“那時候沒啥經驗,啥都不懂,鹿生病了自己也看不出來。”任紅梅說,好在當時大夥兒經常組織起來學習養殖技術。最多的時候,她家養了98只鹿。

2006年,在林業工人養鹿的地方,設立了白狼鎮的行政村鹿村。

“這幾年年紀大了,鹿養太多了有點兒累”,正好白狼鎮政府號召大家搞旅遊,任紅梅和丈夫縮減了養殖規模,開起了客棧。4個火炕、10個標間,7、8月份遊客最多,生意最旺。房間得從網上預訂,直接來不一定能有空房。

任紅梅的女兒有一手好廚藝。在她們家客棧,除了住宿,還可以吃農家飯。客棧的每間屋都有電視。冬天客人來過年,坐在火炕上就能看春晚。

任紅梅的院子裡還有間“舒心鹿產品”商店,屋後種著20萬棵雲杉苗、3萬多袋木耳。“鹿茸1500元一斤;木耳能收2000多斤,70元一斤……”任紅梅盤點著家裡的收入,“一年能掙個15萬。”除此之外,任紅梅每月有2400元退休工資,智長江當護林員,也有工資。

2014年至2018年,阿爾山市旅遊人數連年增長。今年1至8月,阿爾山市旅遊人數達318.6萬,帶來旅遊收入42.3億元。

“夏天涼快,冬天能玩雪、看霧凇。秋天葉子都黃了,比夏天還美!我們這兒一年四季都好看!”說起家鄉美景,任紅梅很驕傲。

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阿爾山市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曾是我國重要的木材供應基地,也是呼倫貝爾、科爾沁、錫林郭勒等大草原的交匯處。

這裡氣候寒冷,樹木生長慢。碗口粗的樹,可能已經生長了二三十年。難得的是,早在上世紀50年代,這裡的林業工人就開始了植樹造林,在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同時,通過人工更新造林、撫育幼林,人工造林超百萬畝,使森林資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林業局的生產職能逐漸轉為造林和養護,伐木為生的林業工人也開始了轉產轉型的探索與嘗試。

阿爾山市擁有絕佳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達77.86,為優等級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佔轄區比例達85.62%,森林覆蓋率達81.2%,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6%。

2018年,阿爾山市獲生態環境部命名的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稱號。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所研究員、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專家庫成員韓永偉說,阿爾山市生態本底非常好,而且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中之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保護區管理、植被建設、汙染防治等工作都卓有成效,“阿爾山市第三產業佔比達60%以上,產業結構是國際上比較推崇的綠色發展的‘321結構’,第三產業資源消耗少、環境汙染小,旅遊業為核心產業,輔以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已經具備了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有望成為一個綠色發展的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