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未來社會的人才應該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不僅要有高智商及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高情商,心理健康,具有健康的體魄。而人格的形成是關係到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人格形成與本人的先天素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都有很大的關係。而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有利於兒童健康人格的養成。

人格的行程與重要性

人格就是與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氣質、性格、人際關係等有關的比較穩固的各種個人特徵 兒童從出生就表現出這些個性特徵,例如,餓了、尿溼了、身體不舒適、要睡覺、想讓抱等,嬰兒的這些需要都是用哭來表達,引起家長的注意,達到和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些表現就是人最初的個性特徵。    

家庭環境,是指籠罩著特定場合的特殊氣氛或情調,它訴諸於人的內在情緒和感受,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所形成的一種氣氛。每個人從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經常的、多方面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指的是家庭中能夠對兒童的身心發展產生實際影響的全部條件。 

兒童的人格與生長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同時也與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有關係。所以人格是環境、生命週期、家庭教育結合的產物。兒童期形成的人格影響著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週期,所以兒童期人格的形成很關鍵。家庭撫養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

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影響。由於兒童的模仿性極強,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處人處世的態度都直接向父母學習模仿而來。父母的人格特點還會輻射到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獨特的色彩,繼而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影響是通過三個方面進行的。最核心的是父母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次是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這是對兒童性格最直接的影響。最後是父母的行為方式,這是性格的表現方式。父母通過自己的語言、表情、行為,用自己立身處世的態度和世界觀、價值觀.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全方位的滲透,不論孩子的性格是否與父母相同或相異,都能折射出父母的人格特點。例如.父母熱情和藹、作風民主,孩子容易養成獨立、協作、直爽、善於交際等良好的性格。父母冷淡嚴厲、獨斷專制,就容易造成孩子膽怯、順從、依賴、固執、冷酷、殘忍等不良的性格。所以說,家長人格的特點對孩子人格的形成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家庭環境氛圍對兒童健全人格建構起關鍵作用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時間最久的環境。家庭教育環境,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家庭內部的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包括經濟因素方面,家庭的精神環境內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多方面,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來說,精神環境更為重要。 

首先,在商品現代社會,金錢不僅僅是它的價值意義,而更多的表示在它的符號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金錢是一種隱喻。足夠經濟基礎為兒童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多的話語權甚至更樂觀自信的人格。如果家庭不能提供較好的條件,可能會給兒童帶來一種自卑感和確缺失感,不利於健康人格的養成。 

弗洛伊德在他的文集裡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能“我們將把一個本不能得到滿足的事實稱為一次挫折,把產生這種挫折的規章制度稱為‘禁律’,而把產生這種禁律的條件稱為貧困。”對於家庭地位較弱的成員來說,在社會無形中會定位成一種弱勢群體。所以家庭為兒童提供的經濟條件對一個人的心理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家庭是幼兒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對人一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兒童遭遇到最初的經驗,這將決定他是否有安全感、被愛或者是焦慮、憎恨等情感,我們認識到家庭氣氛中等。在氣氛緊張、父母關係不和諧的家庭裡,父親和母親都處於極大程度的情緒緊張狀態,他們常常是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容易情緒緊張,為父母關係失調而慌亂、憎恨,為忠實父母而煩惱和疑惑,緊張的家庭人際關係破壞了應有的溫馨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質,對兒童的人格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2)歡樂和諧與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於形成最佳親子關係,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一個健康的家庭,父母雙方應該彼此相愛,熱愛孩子,關心孩子的興趣、能力和志趣,願意設法幫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尊重愛護、以禮相待,為人處世通情達理,使家庭氣氛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學習,培養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的瞭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決定與選擇事情,父母要營造溫暖和睦的家庭氣氛,切莫在兒童面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對待夫妻離異,不要意氣用事輕易離婚。總之,充實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進而造就健全的人格。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埃裡克森,1902.06.15—1994.05.12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

埃裡克森根據個體與社會關係的改變,提出人格發展的八階段觀點,即信任感對懷疑感(出生—1歲)、自主性對羞怯性和疑慮(1—3歲)、主動性對內疚(3—6歲)、勤奮對自卑(6—11歲)、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青少年期)、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完善感對絕望感(老年期)。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點啟示:

一是人格發展是一個終生髮展的過程,前期主要是外界的力量,後期則主要是自我的力量,即自我完善。這就要注重培養孩子人格發展中自我獨立的精神和意識,儘早幫助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這也符合教育的規律,由他育到自育。自我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最終目的。

二是青少年期是人格發展的一個分水嶺,即關鍵節點。埃裡克森認為,這個時期青少年嘗試回答“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走向何方?”、“我在社會中的地位是什麼?”等問題,對自我價值及職業目標的選擇產生持久的自我同一性。如果獲得自我同一性,就會形成一種忠誠的品質。否則,就會出現認同危機,產生角色混亂,在人格中留下不確定感。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在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中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通過這些啟示,我們將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做了明確的教育提示: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童年階段

1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裡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2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洩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這時孩子會反覆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3 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裡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裡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惟一的任務,把做什麼工作看成是惟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闆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

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裡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青春期階段

5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統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埃裡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成年階段

6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係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係,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裡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係,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裡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 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7 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他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 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的關鍵點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週期。

埃裡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