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動物,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

量子科學論


可能跟環境有關。在陸地上,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就可以長草。當然那些常年被冰雪覆蓋的地方不能長草,但是所佔的比例並不大。即使像北極圈這樣的地方,夏天依然能看到很多花草的。植物是陸地上最常見最多的生物,那麼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品種和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在海洋中,其實大多數地區是非常貧瘠的。在深海,因為見不到陽光,根本不可能有植物。海水中只存在浮游生物,和以浮游生物為食的一些動物,數量通常也不會太多。真正物種豐富,富饒的地區,基本上都是靠近海岸線的淺海和大陸架區域。世界幾大漁場,都在靠陸地周圍地區。但是淺海地區,有些地區洋流洶湧,不適合植物生長。有些地區雖然說是淺海,但是也有幾十上百米,依然會阻隔吸收陽光,妨礙植物的生存。所以說海洋中,有豐富植物的地區很少。專門以植物為食的草食動物,比如像海牛這樣的,品種和數量都相對較少。在海洋中,動物的食物,最基礎的是浮游生物。然後是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像鱗蝦這一類的數量龐大的小動物。然後又是吃磷蝦這類小生物的小魚乃至於藍鯨這樣的龐然大物。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好像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都是依靠肉類為生。我們知道,在陸地上,所有的肉食動物來源都是植物,因為沒有植物就沒有能量來源。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幾乎很少見到海洋植物,也很少見到海洋食草動物,那麼海洋的能量是來自於哪裡呢?

海洋食草動物

其實,海洋也有一些食草動物,比如:儒艮,它們幾乎是海洋中唯一的食草動物。

之所以海洋食草動物非常少,是因為植被生長需要太陽光。我們知道,海水可以隔絕太陽光子,足夠深的海水會導致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然而海洋的海水深度並不是固定的,大多數海洋深度超過50米,導致海底的植物接收不到足夠多的太陽光,只有在海洋深度不超過50米的地方,才有可能長出植物,所以儒艮的生活範圍經常是30米-40米的海域。由此可見,在海洋中,由於植被較少,因此由植物能夠提供的能量比較小。

浮游生物

雖然海洋植物較少,但是海洋中的生物可不少,其中就包括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浮游植物通常是指浮游藻類,包括藍藻、綠藻、金藻等八個不同門類的浮游植物,目前已知全世界一共有40000種藻類植物。這些植物體型較小,很難被肉眼觀測到,但它們數量非常多,一毫升的海水中所包含的藍藻數量就超過了100萬個。

據研究發現,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產的能量約是陸地植物的7倍,我們知道人類每年大約排放超過1000億噸的二氧化碳,然而陸地植物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半,其他的二氧化碳都被浮游植物所吸收了。

當浮游植物死亡後,它們的遺體會連同它們身體內的碳將會堆積在海底,一方面會減少全球碳排放,另一方面這些浮游植物的遺體會形成海底石油。

因此,浮游植物在生物鏈所發揮出的功能,相當於地球上的植被,它們也能調節地球大氣,以及作為海洋生物的能量來源。

和陸地植被不同的是,浮游植物很多沒有葉綠體,比如藍藻,它屬於原核生物,沒有成型的細胞核,

它們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並不是葉綠體,而是多個器官共同作用的結果。當陽光照射到藻類的表面時,光子會在藻紅素、藻藍素以及別藻藍素之間傳遞,再通過葉綠素a將光能轉化為生物能,供生命使用。

根據目前主流的科學認知,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出氧氣,就是因為這些藻類的存在。

浮游植物和生長在海底的植被相比,它們的體型更小,而且沒有根,可以隨波飄動到太陽比較充足的地方,不像植物受海水深度的限制。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海洋生物的能量都直接或者間接來源於此,因此浮游植物又被稱為海洋牧草。

海洋的生態鏈

其實海洋和陸地一樣,都有一條生態鏈,其中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被稱為自養生物,在陸地上,自養生物多數是植物;但在海洋中,自養生物大多是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提供的能量會被小魚小蝦所捕食,比如:磷蝦就是利用浮游生物來獲取能量,而磷蝦是大多數海洋生物的食物,比如:鬚鯨、鯨鯊等大型食肉動物。從這方面講,磷蝦也是食草動物。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態鏈是以植被為基礎,但在海洋中,生態鏈是以浮游植物為基礎

總結

之所以海洋中很少見到食草動物,是因為海洋中的“植物”體型較小,人類肉眼無法看到。再加上能夠直接利用藻類為生的生命也較小,大多是磷蝦之類的小型生物,很難被人類注意到。當然,儒艮是個例外。


鍾銘聊科學


因為海洋裡植被的分佈面積和密度遠遠不如陸地,基本上只有熱帶淺海海底受陽光照射的區域才會生長茂密的海草,較深的海域無法獲得陽光照射,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然就很少。也就是說海洋裡的植物只分佈於透光帶。

海洋裡的植物以藻類居多,僅綠藻就有8000多種,但有些藻類並非植物,而屬於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而真正的海草類植物卻少的可憐,全世界的海洋裡一共只發現60餘種,它們會像陸生植物一樣開花,對陽光的需求很高,因而只生活在低緯度的泥質淺海,分佈面積極為有限。

海洋裡的食物鏈與陸地上不同,海洋裡以浮游生物為基礎,陸地上以植物為基礎。海洋裡絕大多數動物都是食肉的,按照進食方式可以分為掠食性、濾食性、食腐性和寄生性。
掠食性是大多數海洋動物的捕食方式,以鯊魚、齒鯨為代表,它們行動能力強,擁有捕殺獵物的武器。

濾食性就是利用鰓耙、鯨鬚和觸手等器官過濾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的小動物為食,以鬚鯨、鯨鯊、姥鯊、藤壺為代表。鬚鯨和濾食性鯊魚的體型都很大,但性格溫和,無攻擊性。

食腐性就是以撿食殘渣和死亡動物為生,是海洋裡的清道夫。我們常說“巨鯨落,萬物生”,死掉的巨鯨就會被這些食腐動物打掃的乾乾淨淨,一點都不會浪費。

寄生性的動物以寄生蟲居多,海洋裡也有很多種寄生蟲,最常見的就是異尖線蟲,多數海洋魚類身上就有它的身影。也有一些小型鯊魚如雪茄達摩鯊會寄生在其它動物身上啃咬其皮肉。

海洋裡的食草動物也有一些,比如海牛目、綠海龜和海鬣蜥。海牛目是唯一的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群體,其下分為海牛科和儒艮科,海牛的尾巴呈圓盤型,儒艮的尾巴是分叉型。它們都生活在熱帶淺海和淡水河口,這些這些地方茂盛的海草才能養活它們。

綠海龜雖然不是完全的食草動物,但它是海龜當中食草性最強的。海鬣蜥算是現存唯一的完全食草性的海洋爬行動物,它只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由漂到島上的美洲陸生鬣蜥演化而來。海鬣蜥以淺海礁石上的藻類和海草為食,它們甚至會根據藻類的密度調整自身的體型。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期間,藻類數量大減,海鬣蜥的長度會減少20%。當藻類數量恢復正常時,海鬣蜥也會恢復原來的長度。

簡而言之,就是海洋裡植物少,食草的動物自然也少。


百科千尋君


提問的童鞋是個細心人,注意到了一個非常細緻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吧。

首先第一個問題:海里有草和食草動物嗎?

兩個反攻大海的物種與異類

有的,海洋中有大約6科13屬約70種不同的海草,都隸屬於被子植物。也有以海草為主食的動物,比如儒艮(音同更),也就是在海洋上露出半個身子餵奶,水手誤認為是美人魚的海牛科哺乳動物,當然海牛科下屬的三個亞種也是吃海草的,這幾個物種幾乎看不出多少差別,因為它們都有同一個祖先。

相信你也已經發現了二者的一個共性——它們都是城市包圍農村,從陸地反攻大海的生物,它們的祖先,無論是被子植物還是哺乳動物都是完全誕生自陸地的生物分支,而且二者都是誕生於差不多1.5億年前,都是進化樹上更復雜更強勢的物種,用不太嚴謹的說法就是“比較高級”。

而更有趣的一點是,海草的祖先在大約7000萬年前攻入大海,海牛科的祖先也是在差不多6000萬年前打進海洋的,可見在此之前誕生於陸地的生物都拿不下海洋,為什麼呢?

海里最基本的食物是什麼?

這就得說到海洋與陸地本質的區別了,首先給大家提一個問題:通常來說一級消費者的體型是多大?

對於陸地生物來說這個問題就很難答,因為無論是體長1毫米的蚜蟲,還是陸地最大的非洲象都是一級消費者,在地球的過去,甚至體重30噸,體長20米以上的恐龍也是一級消費者,可能植物是最有效直接的能量來源。

但是大海中的情況剛完全不同,一級消費者幾乎都是甲殼綱的,體長從1毫米到幾釐米不等。

這是為什麼?當然是得從食物中找原因,海水中的生產者與陸地完全不同,陸地的生產者幾乎都是植物,最大的植物有超過6000噸重,而最高的植物可以長到接近160米。而海洋中的生產都則幾乎全部都是單細胞生物!其中硅藻更是王者裡的扛把子,全球新產生的氧中,有20%到50%都是由硅藻釋放的。

硅藻是真核生物域 囊泡蟲界 不等鞭毛門下的生物,因為它們常聚集成群落,所以大通常在2~200微米之間,與頭髮大約90微米的直徑相當,這麼小的食物還分散在水中,很顯然大型動物是沒法以此為食的,因為同等總重量下單體的體型越大進食能力也就越弱,這很好理解,只長了一張嘴嘛。

這樣就很容易理解,對浮游生產者最高效的進食方式自然是體型只比藻類大一些但繁殖能力也十分驚人的甲殼綱生物了,最著名的當屬南極附近的磷蝦,這些體長8~60毫米的小蛋白質罐頭以硅藻為主食,每年被鯨與企鵝海豹等食用掉的磷蝦就有高達2億噸,但這個物種完全沒有任何生存壓力,因為海中的硅藻也是多到近乎無限的,每隻雌性一次可產1000枚卵,有的吃就有得長。

海洋是流浪者的家園

那麼現在我們終於來到了最終的靈魂之問:為什麼海洋中的生產者是單細胞生物稱霸而陸地卻是植物呢?

這是因為陸地是平面化的,為了爭奪更多的陽光,生產者就需要覆蓋更多的面積,佔領更高的空間,為此需要更大的體型作為支撐,所以森林中依據高度的不同生態結構也不一樣,密林的地面因為缺乏營養與陽光,多成為了分解者的天堂。

而海洋天生就是立體的,生產者既沒有能力爭奪陽光也完全沒有必要。從海平面到200米以下的空間都擁有豐富的陽光,完全不像陸地植物對抗著地心引力,拼死拼活長到150米才能搶到最新鮮的一縷陽光。

同樣,因為是浮在水中的,沒有能力固定並佔領陽光,所以在這種環境的鍛鍊下,生產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在陽光充足時拼命地繁殖,而這正是單細胞生物的優勢,沒有比它們更擅長指數級增長的生命了。

環境決定了形態,所以海洋是單細胞生產者的天下,海草是隻在較淺的海床上苟且的弱勢物種;不過有一說一,只要擁有固定的地方,被子植物“更高級”的優勢就能得到發揮,嗯……“在我的BGM裡,我就是王者!”

好的,最後點題,海洋中幾乎沒有食草動物的原因是草少,而草少的原因是不適合長草,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鯨、鯨鯊這樣的海洋濾食動物當成食草動物也沒什麼不妥,磷蝦和野火燒不盡的草有著某種特殊的相似性,吃起來比割韭菜還方便。

我是酋知魚,一條愛吃肉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酋知魚


大號的吃肉,小號的吃草(蜉蝣藻類)。吃草的數量是絕大多數!


用戶4044924947477


因為植物生長都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海洋的深度決定海底不適合植物生長,大多數海藻植物都是生長在淺海,且數量不多,攝入來源少,物競天擇,這就決定海洋生物大多是食肉的!


多瑙河2020


我對海洋的研究不多,但是我看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多數海魚的牙齒與淡水魚有明顯的曲別,海魚牙齒特別鋒利,沙魚和虎鯨就是它們的代表。這說明了什麼?它與食肉肉肯定有關係。


4127191939052


一由於海洋植物也要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而在海拔大於50米後少陽光而無法生存。所以只有儒艮等少數海洋食草動物。然而海水中有大量浮游植物供鱗蝦等小型海水動物食用後者再被鯨魚作食物


黃曾新


海洋生物活動的是立體空間,植物只能依託固體生長,只佔據平面,沒有動物數量多。


雲起47


你去問達爾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