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不完全穿越指南之如何成為一個完美主角

去年十月,我去遼寧省博物館看展,在瓷器館裡,迷上了一套天青色釉彩瓷碗。心裡一直記著這碗。

直到我看《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才知道,我看上的碗,竟然是祭天用的。因為古代祭祀有指定的顏色,祭天用天青色,祀日用霽紅色,祭拜月神用月白色。難怪邊上還有同款霽紅色,現在終於知道了,原來是祀日用的。

這真是沒文化,太可怕。沒點歷史知識,真的會鬧笑話。

可是,歷史太厚重了,古代的文字太拗口,歷史課上教的都是帝王將相、治世之道,讓人會不自覺地迴避歷史。但作為一個現代人,其實是無法迴避的。

因為,所處的大部分事物,都從歷史中來,又去往歷史中。有趣、好玩、有溫度的歷史才是大家喜歡尋找的。比如那些穿越類小說,一撥又一撥的人去寫,又有很多人去看,每個人,心裡對於歷史,充滿著好奇與猜測,卻又用現代人的眼光去想象當時的歷史。

《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是2015年幾個年輕人創辦的一個歷史知識平臺,這是分享內容的合集。他們把好奇的觸角放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八卦而風趣。扒開了皇帝家裡那些難唸的經、千年典故里那些將錯就錯的事、認證了詩人才是時尚文案大BOSS、解密了古代文字最初的寓意、揭秘了古代戰場上的那些今人誤解的局面,以及古人日常生活裡無法被些今人都很超越的智慧,一共六個內容。

他們的理念是:歷史應該是有溫度的,不應該只關心治亂興衰、王侯將相;歷史是先祖的生活與文化積澱,拋開教科書,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來還原那些鮮活有趣的古代生活。

歷史需要接地氣,只有生活裡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才能高度還原一個鮮活的過去,也是現代人能真正接受的歷史。

《知史》:不完全穿越指南之如何成為一個完美主角

歷史有時是原地踏步的,走了幾百年,又回到了起點。

現代人的可怕之處是自詡在智商上超越古人。於是,那些穿越小說裡,穿越回去的現代人,處處玩轉古代世界。學醫的中西醫結合,甚至動刀做手術;善廚藝的,開了一家又一家餐館;現代人回到古代真的能如魚得水嗎?答案是否定的。

說白了,現代人只不過是靠著現代化的工具,使自己看起來似乎很聰明,但換個時空,未必能玩轉古代。僅僅是借力了一些古人不知道而自己已知的優勢而已。

就拿天氣預報來說吧,古人通過觀星象、占卜等手段,準確度可以精確到幾個小時以內。這完全是憑經驗,憑技術。別說崇天台、翰林天文院的專業史官了,就連村口的農夫看一眼天空,明天的天氣都能預測個八九不離十。

作為現代人,如果沒有氣象衛星、沒有先進的觀測儀器,沒有氣象大數據分析,你還能有自信說,你能研判、預測出幾小時後天氣嗎?

那麼古人們是怎樣做到的呢?周代的時候就有指定的官員天文氣象的預測,他們通過占卜獲得天氣預報,聽起是有點不靠譜,但與之結合的另一種手段卻是很有效。

這就是依靠日晷判斷所處地的天氣,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這可以說是最早的天氣觀測雛形。

到了漢代,古人們不僅編寫了氣候方面的史書,還通過觀測星象來制定曆法,更重要的是推廣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農諺。通過這些措施,使天氣觀測變得更加平民化。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家研究部門,而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氣象法則。

到了宋代,天氣觀測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在行軍作戰中,天氣預測也越來越重要,甚至將軍和普通士兵都學會了簡單且行之有效的天氣預測方法。比如:“氣如黑蛇貫日,有雨水”、“日始出,有云如車蓋,必雨”、“月從箕星,多風雨”等等。

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經驗積累與數據累加,使整個預測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精準。而現代人,似乎漸漸喪失了這種能力,只能依靠專業部門及專業設備去了解天氣情況了。

雖然天氣仍然和現代人息息相關,但歷史又回到了原點,從周朝的天氣觀測由兩位官員大宰和大司徒專職處理,再到平民、軍人都掌握了天氣觀測技巧,再回到了氣象部門專業負責的原點上來。

歷史又回到了原點。

當然,自古以來,確保天氣預測的絕對準確性,還是件有待解決的問題。

《知史》:不完全穿越指南之如何成為一個完美主角

歷史總是出乎意料,你所以為的潦草生活,卻是現代人內心所向往的。

以現代人狹隘的世界觀,古代資源匱乏,生活一定相當潦草。聽說古人通個信都要幾個月甚至收不到、聽說古人不刷牙、不洗臉等等,類似的推測有很多。

對,是的,古代人寄信都不一定能收到。古代寄信的方式只有寥寥數種:託人捎帶、利用動物送信、或者請專人送遞。有時是人,有時是鯉魚,有時是鴿子,還有時是小黃狗。

託人捎帶是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送信方式。也許一生也就寄一次信,但信能不能送到,很難說。《晉書》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殷羨的人,覺得自己門戶高貴,不應該給別人帶信。在經過一條河流的時候,把同鄉託付給他的百餘封信,扔到了河裡。這些寄信的人,大概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的信是這樣的遭遇。

當然,如果你收到的信,是一封夾在兩片形似雙鯉魚木板中的信,心裡是怎樣的一種感動?那個寫信之人對於這封信的珍惜之情,與收信人之間寶貴的情感,以及所包含的意趣,是否撲面而來?真正的尺短情長啊。

而現代人,每天可以收到各種各樣的信,但還會有收到一封信的激動嗎?

穿越小說裡,大凡送信,一天半天,託信鴿都能準確送達。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信鴿只能完成點對點的信息傳送,不太可能隨便往指定方向送。

並且,信鴿傳信的做法,到唐代才開始。訓練信鴿需要時間,而且只能固定地來往兩地,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方便。

對了,信鴿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飛奴”。現代人,大概也沒什麼閒情雅緻給這個小可愛起個名字吧。

木心說:“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因為慢,所以,一封信的到來,就顯得格外珍貴,情意綿長。

再來說說刷牙的事。古人刷牙,而且非常講究。他們早就意識到了牙齒健康的重要性,比如“齲”字,即牙齒裡面有蟲。所以,為了防治牙病,古人用中藥熬湯來漱口、製作藥材混合面成的“牙粉”,到了唐代還有牙刷。

有牙湯、牙粉、牙刷,這完全不輸現代人的護牙手段,真的做到了“武裝到牙齒”。這些物品的材質雖然沒有工業化時代那麼精巧、好用,但是,在健康問題上,古今一樣重視,他們想盡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為健康。

《禮記·內則》中“雞初鳴,鹹盥漱”,滿滿的儀式感。這也是現代人所缺失的。

至於洗臉,那比現代人還要講究。古人用去汙效果好的“澡豆”洗手洗臉。到後來,不再光追求清潔效果,還要美膚。類似“悅澤面方”、“鹿角塗面方”等等,兼具祛斑、美白、嬌嫩肌膚的效果。

有些配方甚至現代人還會拿來使用,作為化妝品中的一些中藥成份。

《知史》:不完全穿越指南之如何成為一個完美主角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你愛的,也是我所愛的。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讓自己變美,是每個時代的女性都不容忽視的問題。

美並不指外表,古代對於美的界定,來自於發、妝、服飾,如果不小心穿越成女主角的話,一定要花心思瞭解一下當時的流行時尚,要不然會被笑話的。

作為一個有文化、有思想的穿越女主,時尚信息的來源,可以關注詩人們的動態,用現代的話來講,他們就是時尚文案大BOSS。

白居易時代流行“赭面妝”,他在《時世妝》中說道:“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這種妝容,現代看來也是驚人的妝束,誰沒事把臉塗成赤色啊,可是在當時卻是流行妝容。發展到後期,還把嘴唇塗成了黑色。流行的就是最美的,中唐婦女們趨之若鶩,爭相把自己塗成這個樣子。

大概2000年中期,有兩年,咱們現代婦女們,也一度流行黑色或深紫色嘴唇。

除了面妝及唇妝,還有眉妝也不能忽視,如果不注意,一不小心就成了土包子。元稹有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人人總解爭時勢,都大須看各自宜。”

剛剛流行完細長淡雅的眉形,一會兒又變成短眉了。

不經常翻翻詩人的文案,是會被時尚淘汰的。

在這一點上,現代人也絕不遜色於古人。去年買的緊身褲,還沒來得及穿,今年再來穿,走在路上就變笑話了,因為今年流行闊腿褲了。

你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知史》:不完全穿越指南之如何成為一個完美主角

“古”與“今”不是對立的,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事物,都傳承於古代。每一個時代的人都生活在“今”,當他們的時代過去後,就成為了“古”。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一代一代的人留在了過去,而他們身後所留下的那些東西,像骨血一樣,注入進後來之人的血脈裡,傳承沿續下來。比如語言、文化、思想,在每一個人身上,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請輕輕觸動那個按鈕,穿越去古代,請做一個完美主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