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區:“黨建+”領航農村組織建設“新徵程”

白銀區堅持“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實施“黨建+ ”模式,將村級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美麗鄉村相結合,構築農村黨支部“標準化”組織體系,開啟農村組織建設的“新徵程”。

一是“黨建+標準化”,強化政治功能。堅持把提升農村黨組織組織力、強化政治功能放在首位,以45個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為平臺,組織農村黨員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奔小康六大行動和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年活動,用好用活“六個一”載體(對標一個手冊、記好一本臺賬、完善一套制度、建立一個任務清單、落實一個督導清單、打造一批示範點),全面推進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認真落實“1+11+X”黨內組織生活制度,組織廣大農村黨組織開展專題研討70餘次,打造農村黨支部標準化示範點5個,“三會一課”“固定黨日”“在職黨員進社區”等工作常態化開展。規範村級組織設置,升格成立4個村黨委,組織各鄉鎮黨委書記、農村黨組織書記100餘人赴貴州六盤水、井岡山培訓學習,不斷提升鄉村黨組織書記政治素養,農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黨建+黨群互助”,壯大集體經濟。圍繞推進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按照“一村一品、一鄉鎮一產業”的發展思路,整合資金500餘萬元,依託45個村黨組織實施黨群創業互助活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建立“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村社合一”等“三鏈”模式,優化組織聯結機制,著力提升組織引領發展能力,搭建集體經濟發展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全區集體經濟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村達到32個、佔全區70%以上,其中10萬元以上達到8個、佔全區15%以上,形成大壩灘村出租服務、金鋒村土地流轉、顧家善村鄉村旅遊、紅峴村玉米產業種植等集體經濟發展特色村。

三是“黨建+培育引進”,強化人才支撐。注重從本地致富能手、典型人物、黨員中優選配強村組幹部,充分利用道德講堂、遠程教育平臺、新時代農民講習所、一村一名大學生等載體,抓實黨員教育培訓,抓好乾部素質提升。目前,全區村“兩委”主要負責人中,大專以上學歷72人、佔總數80%以上;村幹部中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50餘名,實現45個村全覆蓋,注重後備幹部隊伍建設,按照不低於1:2比例建立了196名的村幹部後備庫。充分發揮農牧、人社、婦聯、工會等職能部門作用,精心組織實施人才助力精準扶貧“1+11”行動計劃,開展電商人才、養殖技術、特色種植技術、中醫適用技術、勞務技能等培訓行動,上半年累計培訓各類人才3200餘人次,建立2300餘人鄉土人才信息庫,為推進鄉村振興築牢人才基礎。

四是“黨建+美麗鄉村”,強化組織引領。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組織引領作用,精心編制《白銀區鄉村旅遊和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8—2020年)》,整合旅遊資源和支柱產業,先後打造了花村·顧家善、水村·大川渡、桃園

·羅家灣、石村·萱帽塔、鄉坊·強灣村、大坪·農業園6個各具特色的旅遊品牌,成功舉辦白銀區荷花美食節暨鄉村旅遊節,為貧困人口創業、就業、增收提供了新平臺。依託特色優勢,作坊、花卉、農家樂、特色民宿等新型經濟多點開花,形成“景區+美麗鄉村+農戶”的扶貧模式。2018年上半年全區鄉村旅遊接待遊客46.76萬人,鄉村旅遊收入9468.90萬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2.99%和55.58%。農村黨組織拉上“美麗鄉村快車”,成為群眾創新創業的“新陣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的“新引擎”。(白銀區委組織部 張明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