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研究經濟 白重恩堅持實踐出真知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電 題:“半路出家”研究經濟 白重恩堅持實踐出真知

作者 馬秀秀

近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二樓的一間會議室裡,中新社記者見到了經管學院院長、弗里曼講席教授白重恩。他親和的氣質、嚴謹的態度,與清華園的那份沉澱感“不謀而合”。

日前,白重恩獲得第三屆北京市華僑華人“京華獎”。作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白重恩對國企改革、醫療體制改革、收入分配、經濟結構轉型、戶籍制度、公共財政稅收等領域的問題均有研究,為國家及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然而,當社會上有熱點經濟問題出現,白重恩卻鮮有發聲。“提出觀點需有研究支撐。”白重恩說,因為自己說的話可能會產生一定社會影響,所以對於沒有研究基礎的觀點還是少發表。

雖然在經濟領域造詣深厚,但研究經濟,白重恩算是“半路出家”。

1979年,未滿16歲的白重恩,因喜歡數學嚴謹的邏輯思維,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學習。

在中科院數學所讀研期間,他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當時大家對中國經濟改革都很關心。”白重恩說,自己對許多經濟問題也很感興趣,但由於知識所限,沒有對其進行系統研究。

留學美國後,在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的支持下,白重恩在拿到數學博士學位後,又改學經濟學,最終考進了哈佛大學,並於1993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對白重恩來說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一開始是對中國經濟問題感興趣。”白重恩說,先前在清華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經歷,讓他覺得學校環境條件不錯;學成回國,也是希望深入中國經濟的實踐,用自己的觀察和實證研究得出觀點和建議。

在白重恩看來,很多思想源於實踐,要做出有影響力的研究,同樣需要與實踐相關。“不管是教育還是研究,希望立足長遠,多基於中國經驗,才能產生較大影響。”他同時坦言,方法論的研究同樣必不可少,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面要保持平衡,互相交流、促進。

今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營商環境並非盡善盡美,但中國經濟卻能夠保持快速增長,白重恩將其歸因於中國的“特惠模式”。“在營商環境不完善的時候,地方政府會為某些特定企業提供特殊的幫助和保護,使得這些企業可以克服不良營商環境造成的障礙。”

而目前,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中國的“後發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地方政府挑選“特惠對象”也不再那麼容易。因此,要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白重恩認為,需要完善普惠制度,讓市場發揮更大作用。“降低企業負擔是一方面,在社保徵收和營改增的徵收能力都改善的情況下,我們就有空間降低法定的繳費率和稅率,這樣可以為企業降低稅負。”

自8月份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以來,白重恩更加忙碌了,“但做研究的心一直都在。”在未來,他希望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時,能繼續做研究,“多瞭解研究情況,才能更好地為老師們服務。”(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