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武松的都頭、林沖的教頭、魯智深的提轄官,誰的官職高?

九尾靈猴


  



水滸中的都頭應該是縣級公安局刑警隊長。在縣一級,負責抓捕罪犯的稱“衙役”。衙役人數不多,大概有十幾人,分兩個班,每個班的班長稱“班頭”。都頭是縣役的通稱,即凡是縣裡的衙役,都可以稱為都頭。這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一詞,以對縣役們表示尊重。武松、李雲、朱仝、雷橫等都頭的職能相當於縣公安局的刑警隊長(股、連)級。  

 

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也就是國防部士兵訓練局中校教官。禁軍是北宋正規軍的統稱,所謂“八十萬禁軍”是指仁宗時全國八十萬戰鬥部隊,並無特別,徽宗時只有四五十萬。禁軍教頭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林沖不過是個普通教頭(東京禁軍教頭有270人之多),教頭與上面的都教頭,均為無品的軍吏,“教頭”乃最低一級的教練,無非是舊軍制都以下十將、將虞侯,新軍制隊之引戰、旗頭一類的節級。但從林沖同高衙內相互認識,以及高俅派人騙林沖誤入白虎節堂可以看出,其職位也不會太過低微, 相當於現在的正營級或副團級。


魯智深是提轄,相當於少校營長。宋史並未提及, 按小說裡的描寫來看,提轄顯然屬於中下級軍官。索超原本為正牌軍,後因與楊志比武顯露過人武藝,得聞達、李成(均為都監)二人舉薦,升為提轄。因梁中書喜歡,同時將楊志也升為提轄。正牌軍似乎是連級的位置,提一級應該是營級。所以說魯智深是這樣的職務。

這樣看來,林沖職務大於魯智深,魯智深職務大於武松。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從級別上來看,林沖的教頭最高,提轄次之,都頭最低。從實際權力來看,都頭最大、提轄次之,教頭最低。

《水滸傳》中的官職,與實際中北宋的官吏級別無法對應,應該是作者想象或者是移花接木湊到一塊的。

林沖的教頭級別是最高的,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大約相當正營級,待遇是比較高的。

但是林沖屬於專業技術人才,和如今的專家一樣,沒有行政職務,卻能夠享受很高的待遇。林沖能夠在東京買房子,買把寶刀就是1000貫,可見待遇是很高的。

但是從實際權力上來看,他只怕誰也管不著,就是靠教授槍棒吃飯的。

魯智深的提轄,大致相當於團級

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為“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主管本區軍隊訓練,督捕盜賊等職務。但是小說中來看,魯智深恐怕沒有這麼大的權力。

武松的都頭,大致相當於縣裡刑警隊長。

都頭主要負責本縣的治安、緝拿盜賊、維持治安等事務,是三個職務裡面最小的,但是考慮到魯智深實際上是軍中的武官,不管地方之事,所以武松實際的權力是相當大的。

一個小小的都頭,卻管著一縣的治安工作,有很多上下其手的機會,如果武松安安穩穩地做下去,官不一定能當多大,錢肯定能撈不少!


脂肪故事


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啊,首先老規矩,先給出答案。林沖的官職>魯智深的官職>武松的官職。

一、林沖的教頭

林沖的官職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通過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操作,確定了宋朝重文輕武的格局。同時他還吸取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的教訓,加強了中央力量,削弱了地方力量,這使得宋朝的禁軍地位要高於地方軍,也就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宋朝禁軍將官的地位要高於地方軍隊的將官。

所以林沖禁軍八十萬教頭的地位要高於地方軍隊中教頭的地位。但軍隊中的教頭的地位比不上武將,如呼延灼、關勝這類武將,他們可以帶兵作戰,但林沖這類教頭只負責軍隊的訓練,他們不能指揮軍隊,所以林沖的官職比不過呼延灼、關勝等武將,地位也不如他們。

但從兩點能看出,林沖在禁軍中的地位並不低。一是林沖可以見到太尉高俅,而且還能與他說上話。高俅是禁軍的最高長官,下層將官和士兵一般接觸不到軍隊最高長官,而林沖可以見到高俅,而且和高俅能說上話,說明他的地位不低。

二是林沖曾用1000貫錢賣了一把寶刀,這在當時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錢,大約相當於一千兩銀子。林沖能拿出1000兩銀子去賣一把刀,說明他的收入不錯,而收入高,也就意味著他的官職高。

綜合下來,林沖的這個禁軍教頭相當於軍隊的中層將領,和現在的團長差不多同一級別,為正處級幹部。

二、魯智深的提轄官

魯智深是渭州經略府的提轄官,他在小種經略相公帳下任職,小種經略相公是北宋名將种師道,他的父親是北宋名將種諤,他們都是北宋名將種世衡的後代。小種經略相公官職很高,是地方最高軍事長官,魯智深犯罪後,官府要捉拿他,還要請示小種經略相公,他同意後才能緝拿魯智深。

魯智深在小種經略相公手下做提轄官,不過宋朝的提轄官是個比較低的官職,他負責地方軍隊的訓練,但沒有指揮權,這點和林沖的教頭比較相像。同時提轄官還負責地方事務的治理,如緝拿盜賊,維護治安等,但提轄官是協助辦案,沒有審判權,審判權在地方官手中。

綜合下來,魯智深的提轄官相當於現在的營長,為正科級幹部。

三、武松的都頭

梁山上有好幾個人做過都頭,如雷橫、朱仝、武松等。武松原本是一個無業之人,因為路過景陽岡時,藉著酒力打死了一隻老虎,這讓地方百姓和地方官都很高興,縣令看武松身手不錯,還為地方除了一個大害,所以讓武松做了縣衙都頭,負責地方的治安、治理,以及盜賊抓捕等工作。

縣令是一個小官,而都頭縣令可以隨便給,可見這個官職不大。縣衙一般有兩個或多個都頭,都頭之後是衙役。

都頭相當於衙役的頭頭,作用相當於現在刑警大隊長,為正科級幹部,但由於縣衙存在兩個或多個都頭,這讓都頭的權力有所分化,所以都頭的實際權力比不上現在的刑警大隊長,所以它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幹部。


由此可見,三人的官職林沖的禁軍教頭最高,魯智深的提轄官較次,武松的都頭最低。


謀略國學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尼山布衣前來捧場。我是尼山布衣,我來回答。

宋朝的都頭、教頭和提轄官與現在的公務員職級並行制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先看看現在實行的公務員職級並行制度,所謂職級是指職務、職級與級別,現在的公務員領導職務層次與級別對應關係是:(一)國家正職:一級;(二)國家副職:四級至二級;(三)省部級正職:八級至四級;(四)省部級副職:十級至六級;(五)廳局級正職:十三級至八級;(六)廳局級副職:十五級至十級;(七)縣處級正職:十八級至十二級;(八)縣處級副職:二十級至十四級;(九)鄉科級正職:二十二級至十六級;(十)鄉科級副職:二十四級至十七級。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在職官制度上,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樞密院是總理全國軍務的最高機構,簡稱“樞府”。宋代樞密院與中書門下共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宋史·職官志二》說:宋初,循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掌文、武二柄,號為“二府”。北宋初年,仍然沿襲後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衛司統領全部禁軍。後來禁軍不設統帥,將領直接聽命於皇帝本人。看見,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職務、級別最高,相當於北京軍區負責軍事訓練的教官,應當是省部級。

在宋朝,提轄官就是負責基層的民兵管理和訓練的人員,當然也參與督辦一些案件,但是不直接參與抓捕,也就是說,他們只有監督權,沒有審核審判權。相當於現在的縣級武裝部長,如果兼任縣委常委,就是副縣級實職待遇。


都頭在宋朝就是負責一個縣的社會治安,緝拿強盜的,是衙役的頭頭,相當於現在縣級公安局刑警大隊長,為科級幹部,但由於宋朝縣衙存在兩個或多個都頭,這讓都頭的權力有所分化,所以都頭的實際權力比不上現在的刑警大隊長,所以它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幹部。

綜上所述,應該是林沖的禁軍教頭官職最大,魯智深的提轄官次之,武松的都頭官職最小。


尼山布衣


我是易生君子,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武松的官職是縣衙的都頭,相當於現在縣級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在地方上有實權的人物。當時的縣令是九品,那麼武松可能就是從九品,相當於現在部隊的連職幹部。

林沖的官職是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相當於現在北京市武警部隊的教官,武藝夠好,但是沒什麼實權,可能連現在部隊的排級都算不上,甚至沒有軍級。

魯達的官職是渭州經略府的提轄,也是屬於教官一類的官職,但是他是屬於地方實戰軍隊的的官職,直接受知府管,當時知府為五品,那麼提轄可能是六品或者七品,相當於現在部隊的團職幹部。

那麼看起來還是魯達官職是最高的,然後是武松,再次是林沖。


易生君子


首先看武松,武松能當上都頭其實非常僥倖,因為打死了老虎,縣令非常喜歡,這也是他的政績,一時高興也為了傳播需要,當時就拍板讓武松來縣裡衙門當都頭。從這個事情本身來看,就可以得出,這個職務其實並不高,要不然這麼輕鬆隨意就得到了,也太不嚴肅了。

水滸中有不少人是都頭,什麼朱仝、雷橫或者李雲都是。在一個縣,一共只有兩個都頭,負責全縣的治安管理,手下有一幫兄弟,大概就是幾十個人,其官職不大,最多就是正科職,但是相對來說全力不小。就像雷橫那樣,憑藉自己手中的權力,生意也做得好,外快也賺得多,總之活得很瀟灑。

和都頭這個實權崗位不同,魯智深這個提轄官,只是聽起來厲害,其實沒有什麼權力。當然在官職上,其實也和武松的都頭崗差不多,也是科股級。因為在宋朝,提轄官說白了就是一種最基層的民兵管理和訓練人員,當然也參與督辦一些案件,但是不直接參與抓捕,也就是說,他們只有監督權,沒有審核審判權。而名頭最大的自然是林沖這個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很多人只要一聽到這個名頭,就會熱血沸騰,覺得不得了。其實這就像很多人聽到哈佛一樣,但是說不定人家實際上卻是來自哈爾濱佛教學院。千萬別激動。

因為所謂的東京八十萬禁軍,其實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真正兵力肯定沒有八十萬之多,能有個十多萬人就到頂了,因為當時宋朝的募兵制度存在問題,基本上很少人願意當兵,兵員是嚴重不足。

作為其中的一個教練,林沖的待遇肯定比魯智深和武松要高,不然他就不能輕易花那麼多銀子去買刀了。但是從級別來說,這個教頭頂多就是一個團職幹部,如果轉業到地方,還不一定能當個縣都頭呢。


強哥影視匯


這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管制人數比較:

① 林沖,八十萬禁軍教頭,聽著挺嚇人,其實就是個士兵技戰術教練。沒有調動軍隊及管制的權利,就是一光桿司令。

② 魯智深,小經略相公府上提轄,名頭也挺虎,其實就是個軍官大院內保小頭目。有點功夫,有點閒錢,在社會上大家給點面子。

③ 武松,縣衙步兵都頭,名頭不大,權力還可以。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長,外加武警隊長。與《水滸中》中鄆城都頭雷橫做橫向比較,二人均可帶領百十號人。

所以,比較三人,唯有武松可以調動人手,有跟班小弟,權利最大。再比喻書中有一段,武大郎被害後,武松帶領三個土兵將潘金蓮等人控制在家裡。這就說明武松手裡有人,而反觀林沖、魯智深二人,出場都是單打獨鬥,所以權利遠不及武松。

二、級別、前途比較:

① 林沖,不管咋滴也是京官,日常接觸的都是大佬,如果關係到位,說不定一飛沖天。更何況,京官本身就比地方官有面。

② 魯智深,高不成低不就,若要出息需要軍功。當然,靠關係也行,搞好了能封妻廕子。

③ 武松,屬於縣令任命的吏官,一旦為吏,就沒有升職空間,不過可以隨時撈點銀子,小日子倒也滋潤。

綜合看,日子最舒坦的是

武松,地方上的大佬。最有面子的是林沖,名頭唬人,說不定教出個將軍,自己也跟著沾沾光。魯智深,就那樣吧,說官不官,說兵步兵,一個老兵油子。


史無眠


你好,我是文武看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武松的都頭是陽穀縣的都頭,在宋代官制中屬於吏,是縣官可以自己決定聘用的,非國家正式編制內的。只負責縣內治安為主。

林沖的教頭全稱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是屬於國家正式編制,八十萬禁軍教頭別看掛著禁軍的名頭,其實不算是很重要的官,屬於體制內有實名無實權的官,算是基層的士官。

魯智深的提轄那可是在小種經略相公手下的,要知道那時候種家軍可是大宋最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且提轄這個官銜字面上理解,就是提轄管制一部分軍隊或者事務。算是國家重要單位中的實權小領導。

一一對比下來,應該是魯智深最高,林沖次之,武松最低。

以上是我的個人淺薄意見,如有不妥之處,歡迎留言評論。


文武看歷史


這也許是很多讀者都感興趣的問題。有幾點需要說明:

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頭,林沖的教頭實際上都稱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員。宋代官員和吏員界限分明,一旦為吏,基本是終生為吏。

先說下教頭。教頭在宋初便設置,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則是宋神宗以後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教頭是無品的軍吏,在宋代,官與吏有著身份性的根本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可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水滸傳》中林沖就是這樣的教官,教官總數目不在少數。北宋末年,禁軍人數也遠遠達不到八十萬,只是號稱。

接下來是都頭,在宋朝縣一級裡,負責抓捕罪犯的稱“衙役”。衙役人數不多,大概有十幾人,分兩個班,每個班的班長稱“班頭”。在縣裡,都頭是縣役的通稱,即凡是縣裡的衙役,都可以稱為都頭。這是借用禁軍中的“都頭”一詞,以對縣役們表示尊重。 所以,武松等人實際上也就是縣裡的一個衙役。

最後是提轄官,提轄官在宋朝為事務官,非軍官。魯達就是這樣一個小軍官,最多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而同是叫“提轄”的孫立、索超則應該是指揮使(一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大小使臣。

所以三人的身份地位在《水滸傳》中著實不高。


非堂空間


自然是林沖級別最高,林沖是軍事教官那時叫教頭,民間教叫叫教師爺,傳授士兵武藝及技戰術,放到現在也是國防大學知名教授,類似於現在在電視上做節目的尹卓,張召忠將軍等人物,您說人家掛軍職,最起碼師級以上待遇,儘管不領兵打仗,沒有實權,但是人家級別在這呢!要不怎能經常出入殿帥府(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

魯智深曾是老少種經略府中的提轄官,能出入地方軍政大佬的府衙,品級自然不會太低,如果是地方集團軍,可以經常與大領導見面,並經常為領導辦事,自然是貼近人,升遷就不用說,魯智深最少是營團級幹部!

武松最大是縣級市刑警隊大隊長,而在宋朝公檢法所有大權歸縣令一個人說了算,武松就是刑警隊大隊長,維持社會治安,

在縣裡抓差辦案,如果按軍職算,連營級!

因此,三人當中林沖為首,然後依次是魯智深,武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