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馬未都?

用戶3696695156


最近,一檔文化脫口秀悄悄上線了,關注的人不多,卻在豆瓣高達9.1分,這就是由馬未都主持的《博物奇妙夜》。博物館裡夜深人靜,幾個人圍爐夜話,沏一壺茶,便可縱古論今。

馬未都何許人也?有人說他是作家、編劇;有人說他是收藏家、古董鑑賞家;而他早在1996年,就憑一己之力創辦了中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所藏古董數以千計。

▲ 《博物奇妙夜》劇照。

對馬未都來說,名利早就有了,而2010年,他卻宣佈要把博物館捐給社會,一件也不留給兒子,引起了巨大轟動,博物館裡隨便一件東西就值幾十萬,但他說:“撒手,便是留住。”

馬未都說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趨利,追求物質上的溫飽;第二重是趨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寄託;第三重是安放靈魂,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馬未都,趨過利也逐過名,如今只想趨靜。

當財名成為身外物,藝術只是暫時的美景,

唯有安放好自己的靈魂,才知人生的彼岸。

▲ 觀復博物館

野生野長的作家

馬未都只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可每當講起文物和歷史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頭頭是道,彷彿肚子裡裝著一整個圖書館。這要靠他在野生野長裡,依舊抱著旺盛的求知慾。

1955年,他出生在北京空軍大院,因為乙未年生於首都,乾脆就叫“未都”。儘管上到小學四年級就輟學下鄉,但即使在鄉下,求知慾依然很旺盛,一看到帶字的紙就撿起來讀。

▲ 馬未都全家福

有一次他看到一個老鄉拿書糊牆,趕緊攔下來,書已被撕了大半,沒了封面和書脊,不知道書名,他依舊拿回家熬夜讀完,再給人家送回去。很多書是看完好幾年後,才知道叫啥名字。

就這樣,馬未都成了知青裡面的“大文豪”,也為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5年,他回到北京,當了航天工業的一名車床銑工。由於他腦活手快,總能提前完成工作,騰出一大塊自由時間天天往圖書館鑽。

巨大的圖書館永遠都只有他一個人,書一打開就看,連《中國陶瓷史》這樣的大部頭都能啃下來。與其說他當了五年的銑工,不如說是上了五年大學。

1981年,馬未都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四版報紙,他就佔了其中一整個版面,瞬間引起關注,馬未都的人生軌跡也從此發生改變,不僅拿了65塊錢的鉅額稿費,還被中國青年出版社破格聘請為編輯。

▲ 馬未都年輕時

但當時的編輯都是大學畢業生,只有他一個白丁,只能每天早上打完水、掃完地後,用剪刀把投稿信打開。而在這裡,他也成了很多初出茅廬的作家的伯樂,蘇童、王朔、莫言、劉震雲等人都是從他手底下淘出來的。

1985年,馬未都看了一篇來稿《一個白洋湖男人和三個白洋湖女人》,馬上回信說:“蘇童你好,你的稿子有點意思,你來找我一下。”於是,蘇童就這麼被髮掘出來了。

還有一次來了一篇稿子,“表達很清晰,但字寫得太幼稚了,把他叫來一看,這人就是王朔”。當時王朔還是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其他編輯都說這麼不正經小說不適合發表,但馬未都還是把它發表了出來,全國頓時掀起了王朔熱。

那時,淘古玩是他最大的業餘愛好。

▲ 馬未都與王朔

逛地攤,淘古玩

早在70年代,馬未都就經常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守在寒風凜冽的古玩交易點面對著川流不息的古董販子,通過與商販聊天,回家再查資料,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有時看中了某個物件,他也會出手買下來,但也難免淘到假的。“當時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擱地上,10元錢一個任挑,現在這樣的碗在拍賣會怎麼也要幾十萬。”

到了80年代,古玩交易漸漸解凍,出版社8點上班,馬未都就6點半出門,騎車直奔北京玉淵潭公園東門,趕古玩市場的早市,看得多,買的少,但只要入手,幾乎件件精品。

1988年,馬未都認識了74歲的“大玩家”王世襄,三天兩頭就跑王世襄家裡請教,夜裡就啃王世襄寫的鉅著《明式傢俱珍賞》,漸漸得其真傳。馬未都見王世襄收藏成痴,全家擠在櫃子裡,十分觸動。

▲ 觀復博物館

在80年代,誰家有個摩托彩電都是無比自豪的事兒,馬未都剛結婚時攢了1600塊,打算買個彩電過安樂日子,可一到街上看到了四扇鈞瓷掛屏,一瞧是宋朝的物件便邁不開腿了,和販子砍了半天價,以1600塊買下來,一路扛回了家。

老婆連連嘆氣,馬未都連忙說:“它既是瓷器,又是傢俱,多好啊。”後來,老婆打電話跟他說家裡被小偷洗劫了,馬未都趕忙回家一看,新買的彩電沒了,但四扇鈞瓷掛屏還在,心裡偷偷樂著:這小偷真不識貨。

▲ 四扇鈞瓷掛屏

馬未都是真愛古董,在它們身上,他比大多數人看到了更多不為人知的過去,那是一段悠久的被世人錯過的時空。所以除了淘古玩,他還經常跑故宮裡去看,展館燈光昏暗,他就自備了手電筒,把每件古物都觀察透了。

白巖松說,那時候的馬未都會帶上當時最流行的電鍍摺疊椅坐在信託商店或傢俱門市外,遇見拿珍貴老傢俱來的主兒就商量著用椅子換,十有八九樂呵呵地同意。轉眼幾十年過去,電鍍椅鏽了扔了,而換來的老傢俱則在觀復博物館展覽著,拿啥都不換。

人海茫茫、千淘萬漉,有些東西會過時,

但有些東西經過時間的洗練會更加珍貴,

而馬爺則把愛好變成了對抗平庸的最佳武器。

▲ 觀復齋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在創建觀復博物館之前,馬未都從未想過要以收藏為家,只是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而他人生最好的光景,其實全部獻給了摯愛的文學事業,為此,他幹了整整十年的文學編輯。

1990年,馬未都突然給出版社打電話說:“我以後不來了。”很多人不解,怎麼把鐵飯碗給砸了。馬未都曾以為文學界純潔,可時間一久還是發現了問題,作家們爭相給評委送禮,“而且送的都是土特產,一看就知道是誰送的。”

這種感覺好比是自以為淘到了一件絕世之寶,結果發現有瑕疵,甚至是贗品的那種失落感。離開文學圈的他投入了影視圈,拍了《海馬歌舞廳》和《編輯部的故事》。可倒騰了一陣,馬未都覺得影視圈看似熱鬧好玩,實則混亂不堪,於是一拍大腿又溜了。

▲ 《海馬歌舞廳》和《編輯部的故事》

此時的他,成了“四九城”裡有錢、有閒的馬未都,決定去幹點自己想幹的事兒——收藏古董。

90年代初,隨著自己的日積月累,藏品達到了上千件,各種傢俱、瓷器、玉器、文玩應有盡有,家裡擺不下,又少有機會展覽,於是,馬未都開始有了創建博物館的想法。

這在以前看來幾乎是幻想,不僅當時的環境不行,國家也沒明確規定,有關部門不敢拍板。他在1992年的申報被斃了,再申再斃,直到1996年才批下來,成了全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

馬未都給博物館取名叫“觀復”,來源於《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馬未都將這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體書寫在博物館內的一堵牆上,提示眾人,它的存在是為了追根溯源,迴歸本心。

▲觀復博物館, 1996年成為全國第一傢俬人博物館。

他說:“認識世界不重要,認識自己最重要。”馬未都開始用自己所學所藏帶大家認識世界,2008年《百家講壇》正如日中天,《馬未都說收藏》半天就售了12000多冊,他調侃說:“如果於丹是雞湯的話,我就是方便麵。”

▲《馬未都說收藏》

可在馬未都的名字爆紅全國時,自己卻選擇安靜過日子。他雖未上過中學、大學,卻知道自己要什麼,懂得從利益至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更捨得放棄,包括把一整個博物館捐出去。

放棄並非一件那麼簡單的事,不是誰都能拿得起放得下,這需要堅毅果決的心性,以及達觀通透的大智慧。馬未都從知青、工人,到編輯、編劇,再到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館館長,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與得的過程。

▲馬未都《百家講壇》劇照

年過花甲,閱過了無數人,馬未都越發喜歡和貓相處。他說:貓的動作很輕,不會吵到人。以至於他在觀復博物館收養了30多隻流浪貓,並一一給他們取名:韓昏曉、黑包包、白拖拖、黃槍槍、藍毛毛、麻條條、雲朵朵、王情聖……

▲馬未都與“觀復貓”

豐子愷說:人生可以看做三層樓。一層是物質生活,二層是精神生活,三層是靈魂生活。馬未都說,自己頂多算二層半,達不到第三層,但偶爾扒上去看看,也是好的。

他越發認識到,縱橫四萬裡,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物都會成為過眼雲煙,只有欣賞過了,讀懂了,才是真正的擁有。

人生最慶幸的事情莫過於,

讀懂了世界,再回歸自己。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觀復博物館


物道


馬未都,人稱馬爺,文化程度不高,卻是聞名遐邇的大文化人。

做過幾年工人,寫了幾本小說,拍過幾部片子,收藏了幾千件古玩,養了一群肉嘟嘟的貓。

他是版稅極高的專欄作家、是名編劇、是大收藏家…還是一個貓奴。

馬爺常說:他見的人越多,就越喜歡貓。為此,他養了十幾只貓,並給他們逐個取了霸氣的名字。例如,黃槍槍、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麻條條…尼瑪,還有個叫王情聖的。

這些名字有聲有色,貓名一現,十幾只萌貓的形象立馬就跳入眼簾。初識馬未都,是通過他主講的脫口秀類節目《都嘟》,當時就被他的豁目開襟、妙語連珠、詼諧自若所吸引。

“都嘟”這名字挺逗,跟他的觀復貓一樣萌,再看看熒幕裡這個眼睛小小、溫和得體的形象,不由得會喜歡上這個有趣的老頭兒。

馬未都出生於空軍五七幹校,是名副其實的大院子弟。生在紅旗下,長在光輝裡,衣食無憂,一路都很順遂。

18歲下鄉插隊,20歲回來後,被分配到了七機部工廠當工人。那年月,工人的身份很高了,如果一直幹下去,憑著馬爺那股聰明勁,通過不斷鑽營,也許現在該以廠長的身份退休了。

80年代百廢待興,青年們都很迷茫,大家都想通過文字表達情感,於是產生了文學熱。

作為工人的馬未都,他並不安分。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以瘦馬為筆名,發表了第一部小說《今夜月兒圓》,寫的是工廠裡女神愛上車工的故事,表達了那個年代青年人的愛情觀。幸運的是,《中國青年報》用一整版發表了他的這篇小說。

馬未都因這篇小說一炮而紅,不久就被調到《青年文學》做了編輯。

馬未都由此從一個工人一躍成為作家朋友們心中的伯樂爺爺,拿扳手的手一下換成了筆桿子,誰也想象不到他的興奮。

在編輯圈裡,馬未都雖然學歷最低,但眼力卻是最好的。80年代最負盛名的作家,像莫言、餘華、蘇童、劉震雲、王朔等的稿子,都是經過他的手而走入大眾視野的。

如果一直這麼幹下去,馬未都現在可能也是個名震江湖的大文豪了。1990年,馬未都帶著他的筆名“瘦馬”從文學圈徹底消失了。

後來,他和海巖、王朔等人創立了海馬影視創作室,拍起了電視劇,當然,那幾年也是賺得盆滿缽滿的。

如果堅持著幹下去,現在北京的影視圈,或許沒有華誼的王氏兄弟什麼事。

馬未都不缺錢,他是個有理想的人,他說文學圈太亂了、影視圈太髒了,不適合他。

於是,他將全身心投入到了他的最愛——古董收藏行業,一不小心成了個大玩家。

對於古董收藏,馬未都是鑑賞家,也是個撿漏王。

大家也許不知道,1966-1976古董是負資產。在除四舊的號召下,大家都把家裡的罈罈罐罐用被子包著砸,生怕被人發現了。

80年代,古董仍不值錢。北京天橋上、衚衕裡、舊貨市場內,到處是賣古董的。康熙的夜壺、雍正的碗、乾隆的的帽子、令妃的鞋…

從幾毛錢到幾千塊錢不等,只要你眼神好,可以賺大便宜。

馬未都經常蹬著他的三八式大自行車,像一隻興奮的小鹿,穿梭在這些古玩之間,買買買。

當其他的大院子弟都躲在屋裡看小電影的時候,馬未都捧著幾個罈罈罐罐得意的回來了,“看我這明清的,多正點!”

王朔冷不丁的甩了甩他手裡的光碟,享受的說:日本的,才叫正點。”馬未都經常穿梭在衚衕裡,到處尋寶。發現隔壁王大爺家醃菜的罈子有點年頭,就討好下老大爺,老頭一高興,“哈哈哈,喜歡就抱走吧,抱走吧!”

馬未都還會騎著他的破自行車在衚衕裡吆喝,“收破桌子、舊椅子啦!”只要馬未都一出現,衚衕裡的大媽大嬸們就會相互嚷嚷說:那個收破爛的又來了。

誰都沒想到,馬未都這個撿漏王,竟然撿出了一個古董王國。

由於收買的瓶瓶罐罐、桌子椅子、門窗擺件太多了,家裡放不下了,只好開個博物館了。

於是,1996年10月30日,馬未都的觀復博物館經批准在北京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家不需國家贊助的私人博物館,之後杭州、廈門、上海紛紛成立分館。

謙虛點說,馬爺的這些藏品價值絕對在十億以上。

在馬爺心裡,古董文物是無價的,他說:一個人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我將收藏品悉數捐給觀復博物館。

裸捐,一件都不留給兒子。馬未都確實是一個值得大眾尊敬的文化人。

多年的挑缺撿漏經驗,加上不斷的學習鑽研,馬爺早已煉就一雙火眼金睛,他是古董鑑賞界的大家,網上到處是想找他看藏品的。馬未都看藏品眼疾心細,眼疾口快,直言不諱,看他的鑑賞節目特別過癮。

一個藏友捧了一個瓷器,請馬未都鑑定:馬老師,你給看一下,這個瓷器是幹什麼用的? 馬未都說:這個瓷器是騙人用的。

主持人:馬先生,給你手套,幫我們看看這八件文物。 馬未都:我不用手套,你那東西還沒手套值錢呢!

馬未都不像馮小剛、王朔等北京老炮兒那樣,帶著一股煙火氣,他們只能被稱作頑主,而馬未都是玩主。

馬爺越老越會玩,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據說玩蟈蟈都快玩成精了,給人有點大器晚成的感覺。

馬未都先生永葆著一顆童心,對自然界萬事萬物都存著興趣,雖老猶鮮。

馬爺的經歷告訴我們:那些睜不開眼的,會成為鏡頭下美好的逆光;那些正在熬的,會成為人生裡明朗的印跡。

我們生而不止。


南宮尋歡


前段時間在美景東方小區居住,每天都能路過山水文園住宅區,在山水文園的一層商鋪中就有一家“觀復美術館商店”,知道“觀復美術館”最早就是馬未都創立的,而這家商店勢必也同馬未都有關係。

最早知道馬未都,是從“百家講壇”上播出的“馬未都講陶瓷收藏”,他的公眾形象也是一個對收藏很懂的專家,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講得比較風趣幽默,收貨了不少忠實的觀眾。後來在“鏘鏘三人行”看到他作為嘉賓出現,講了很多好玩的事情,包括他同王朔的一些交往,學識見識上都是高人一籌的樣子。

從學識上,馬未都很早就是著名的編輯、收藏人、作家,在這幾個圈子裡,他的名聲都是獲得過認可。而從見識上,他更是超出一般人,從一個事情上就可見一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他就同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很有影響的作品。

總體來看,馬未都類似於那一類世外高人,雖然在電視網絡上經常露臉,但是他們本身的學識見識之厚又能抵擋電視網絡的消費,講一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完全是隨口拈來,依舊有很多層面是網絡電視無法進入的部分,在保持公眾曝光度的同時,又能置身事外。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于謙那個賽馬會,其中也有馬未都的身影,像一個遊玩小團伙,包括于謙也是,明顯有超脫出一般人的部分。


老李有刀


初識馬爺是07年在電視上。07年我剛到北京,小孩一個,對所有的事物都好奇!特別喜歡看這裡是北京,想快速瞭解北京和北京的故事。有一天北京電視臺播放了有馬爺做嘉賓的節目,對這個侃侃而談的北京人印象挺好。慢慢的各個電視臺出現了馬爺的身影才好奇的對這北京老炮有了瞭解!我對馬爺的評價就兩字“德行”!這不是罵人,是對馬爺從心裡的評價,雖然直白但蘊意豐富!


幸運的大姚


看到這個問題,第一反應:難道這個人很出名嗎?我在新浪博客關注他已經有很多年了。

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寫得好(僅僅只關注博客更新文章),並沒有讀過他的著作。也不知道他是什麼社會身份,有哪些頭銜?看來我真是孤陋寡聞啊!重新點開他的新浪博客,博客首頁簡介是觀復博物館的創始人,也是現任館長。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位非常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古董鑑定師。僅僅新浪博客的粉絲就是719924人。 我想這裡的粉絲應該都如我一樣,只是文字愛好者,而不是文物古玩愛好者吧,因為他的博客裡沒有關於文物收藏之類的信息,純文字。難怪我不知道他在古董收藏界那麼出名。我只知道他是個文化人。

讓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人吧?

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榮成,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

哇!這麼多頭銜的一位名人,被我收藏在關注好友裡,居然不知道。

剛開始關注他,肯定是他的文章被我喜歡。當然只關注他博文更新了。曾經有一段時間,他發博文的時必發一張性感美女圖片相配。雖然文章寫得很接地氣,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或者多了點什麼。他這麼出名,粉絲百萬,我也不敢亂評價了。免得被撕。

說實話,他的文風我還是喜歡的,言詞犀利,特別現實,貼近生活。他的博文基本篇篇都被推薦至首頁,特別有人氣。

馬未都的博客更新的頻率算快的,剛開始2008年基本是日更。近幾年基本保持三日一更新。可見馬先生非常勤勉。文章簡短精悍,但內容是很豐盈,極具現實意義。比如他寫的博文《離婚》、《婆媳》、《九條命》等等。只看題目就很簡短,很具平民化。最近他的新浪博客更文系列是往事和舊物。都已經寫到舊物之四十三、往事之四十三了。


對文學感興趣的朋友也去關注一下馬先生的新浪博客吧,文字的純淨之地。

奧,對了,馬先生特別愛貓。為什麼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有書共讀


說起收藏家馬未都,由一個下過鄉,做機床操作工到現在的“觀復博物館”,藏品陶品、紅木、屏畫成鉅富,還是央視專欄講評,不得不讓人佩服。



馬老成名之戰在發現明末朱耷的畫,朱耷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畫家,他看不慣當時的腐敗黑暗,畫出的動物眼睛都是翻白眼的,之前又沒有文獻記載,所以世面上大家都以為這畫是哪個手藝不高的防畫,把動物的眼睛都畫壞了,馬未都發現這可能是歷史上的一大誤會,冒險把世面上的朱耷作品都低價收到手上,後來找到依據後就太值錢了。


馬未都的成功用“與時俱進”四個字來形容太貼切不過了!他最大的優點在學習能力,寫出好作品做了編輯,後來投資電視劇,漸次進入古董行,能學以至用。學識、人脈、手段不斷升級,在收藏界有一大號!


黃蜂二師兄


馬老師非常有文化底蘊,又帶著京味兒,還厚實著收藏這個金銀的懸念。最佩服馬老師平和說收藏的氣韻,從不像那些幻想當大師的或者一副專家“德行”的人老拿著腔調。聽馬老師在百家講壇的講座,亦如聽評書一般舒坦,厚重的知識都在閒茶秋月中娓娓道來。

馬老師當過編輯,寫小說也編輯小說,還有《海馬歌舞廳》這部當年的“流量劇”,和王朔等都是大院那撥人。他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文化樞紐站”的感覺。就是無論什麼類別多牛的東西,都得經過這個站,停下來上下一番,所以他說收藏就有趣味很多。別人說收藏,當一個專業一個事闆闆說,說這個就不說別的了,沒收藏或不喜歡收藏的別進來。馬老師說收藏,啥人都愛聽,他說一連百,帶著說人生說生活說風雲際會。

所以馬老師應該是雜家中的大家,懂得多看得透說得有味道。於是馬老師出來說得多,左右四鄰也愛聽,不牙磣,總有新鮮氣息,還常常有感悟。不像某些專家,一出來就激昂天地的樣子,弄得人激昂過敏也乏味。還總願意設定我與你們的架構,好像其是外星人,是不用吃喝拉撒脫離了低級需求的人,好像都不是百姓了,那你姓啥呀?


小林作家


我對馬先生毫無不尊重之意,他在古董收藏領域自有建樹,也有豐富的人生閱歷。

但是,如果硬把不是他的職業屬性的“歷史學者”安在他身上,還是不合適的吧?恐怕馬先生自己都沒有這樣來看待自己。



何謂歷史學?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它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這樣講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還可以更通俗一點理解,就是藉助各種各樣的史料來研究過去的事兒,這就是歷史學。

不過,我們不要因此覺得歷史學門檻兒低。假如把歷史學看成是讀了一些史書然後來“講故事”的話,那就太小看歷史學了。它既然能夠成為一門學問,並且在各大高校中成為獨立學科,就有自己的一套

理論體系研究方法

讀歷史古籍,然後“翻譯”給大家,那不叫歷史學者,最多是歷史科普,或者“說書”。

以我自己而論,我不是歷史學專業出身,考古學與歷史學雖然都是研究過去,但在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雖然在考古學專業內學習、工作了十年之久,但是到今天我也不敢說自己懂歷史學,面對歷史問題,經常感覺自己就是“民科”。

怎麼樣看待史書?如何研究歷史?

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這很正常。

有不少朋友覺得,古代史書的主觀性太強,是梁啟超所謂“二十四姓之家譜”,因此對史書採取一種普遍不信任的態度,還有人因此不在乎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可是朋友們,可知人家梁啟超讀書萬卷,還專門寫了一部《中國歷史研究法》?在書中,他提出研究歷史應當首先會選擇史料,對史料真偽進行辨析,這是繼承了清代乾嘉學派考據學的傳統啊。

換句話說,梁啟超並不是在否定古代史書,讓大家別去讀,而是說做研究的人得擦亮雙眼,學會利用史料。



今天真正的歷史學者,也沒有人會去盲目相信“正史”,而是如同梁啟超所提倡的,在研究中辨析史料。除了二十四史,還有更多的其他史料,以及豐富的考古出土材料,這都是今天曆史學者的研究基礎。



而具體到研究方法,目錄學、版本學可以說是歷史學的兩個基本的看家本領。

目錄學,告訴你研究某個問題應該去看哪些書,其中哪些是可信度高的,哪些翻翻就行。

版本學,告訴你一本書從產生到流傳至今有過多少種版本,版本之間在內容上有什麼差別。

版本目錄學在很多高校的歷史學科中會專門開課,而想要熟練掌握,還得下更多的功夫。

舉個例子,北大歷史系辛德勇老師是比較精通版本目錄學的,他的著作《製造漢武帝》,就是利用目錄學的知識,辨識出《資治通鑑》中關於漢武帝晚年悔過的一些說法其實來自於可信度較低的類似於市井雜談的書,並認為這是司馬光為勸諫皇帝而有意為之。



歷史真相何求?

馬未都先生在電視節目中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這個觀點獲得很多人的認可與支持,在這個問題下面仍然可以看到此類回答。

但是不客氣地說,我認為這是一種缺乏基本歷史學素養的說法,畢竟說這話的本就不是歷史學專業的,也無可厚非。

正如前面說的,歷史學不是看了一些史書就可以,想要成為真正的歷史學者,最起碼得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同福爾摩斯探案那樣,從紛繁複雜的史料中梳理出頭緒,從雜七雜八的說法中尋找出最可信的一種。

覺得真相無法獲知,可能只是因為沒入歷史學之門而已。

而有些歷史真相可能確實沒法在短期內獲知,但是並不妨礙歷史學者通過努力來靠近真相。越是如此,歷史傳達的道理才越有說服力。

最後給熱心的朋友們推薦一本書,葛劍雄先生的《歷史學是什麼》,書不厚,通俗易懂,相信看了之後就能明白什麼是歷史學,什麼樣的人是歷史學者。



考古軍中馬前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些學者只所以讓人敬重,是他們的執著和熱愛。真誠又真實。你可以說他們腐朽和故執,然時隔多年,反而成了一種人格的偉大。

馬先生平易又近人,博學多識。為國藝的傳承和發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然,馬先生所見,所評,所斷,都是國寶或孤品,曲高寡合呢。望馬先生多指路於平民,讓我們在收藏中獲得滿足和快樂。

縱觀各類鑑寶節目,專家也就那幾位。並非否認專家的學識,一味的迎合電視,出現了有價無市的困境。

收藏是一個漸近的過程。這個過程喜怒憂怨,才產生了無盡的誘惑和動力。真如猜謎之謎底已現,整個過程就無味了。

高人如神佛,注視著我們的一切。我心仍不幹,在爬起中新生。

收藏之美盡在於此。


兮兒26526339


馬未都 典型的北京爺們兒

北京爺們兒的六大特點

1.北京爺們兒好這口兒

喜歡喝花茶,只喝燕京,二鍋頭,抽菸只抽中南海。

作為生在帝都,長在帝都的馬爺,相信對以上京城特產菸酒茶也都很熟悉,不敢說只好這一口兒吧,想來在做編輯社熬夜選稿兒時,在做藥材商販賣藥材時,在潘家園古貨堆裡撅著屁股找寶貝時,這京城菸酒茶一定沒少相伴左右。


2.北京爺們兒都會侃

知識十分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南海北,都能侃上幾句。老少爺們,嘴都能噴,能說會道。

能談就得有“資”,自稱學歷小學四年級水平的馬爺,縱觀其工作履歷和如今眾多傲人的頭銜,從26歲那年槓槓的文藝青年,追隨文字藝術創作《今夜月兒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開始在文壇上初露頭角,成為《中國青年報》編輯;



到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的創作挖掘機,王朔,劉震雲,蘇童大家們都得給馬爺個面兒;

到54歲在百家講壇開講《馬未都說收藏》,普及文物知識、弘揚收藏文化,馬爺的文學功夫加理論實踐,講學深入淺出,深受觀眾喜愛,被人廣為熟知。一躍成為了中國收藏界第一號代言人,也成為成了中國收藏界最具影響力的人;



去年馬爺的脫口秀節目《嘟嘟》更是將北京“侃爺”的稱謂發揮的極致出彩。連馬伊琍離婚這樣的家務事都精準預見,並嗨聊明星婚姻背後的利益構架,北京侃爺的名頭可不是蓋的。

3.北京爺們兒把興趣當工作

會享受生活,興趣愛好,必須特別認真的去對待。這點不多說了,老馬家一眾觀復貓花肥肥,楊玉環,黃槍槍都可以作證。



4.北京爺們兒不較勁

知足常樂,野心不大,差不多就得,不愛死乞白咧的。 老馬家博物館裡面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少說也是價值百億,而且這些寶貝基本沒啥掉價的可能性,所以馬爺的身價只會隨著時間一直往上,如果這些寶物在他百年後交到兒子手上,別說吃穿不愁,是要什麼都可以買什麼。據說老馬跟兒子商量過:百年之後,文物捐給國家這個事兒。老馬家兒子說了:你的寶貝你做主。

5.北京爺們兒好面兒

北京爺們太好面子,哥們朋友跟你借錢,你就是在窮,這忙能幫必須幫。北京爺們兒有禮有面兒。 老馬早年從文物販子手裡淘寶貝,賣家開價1200,只要馬爺看上眼兒,一準兒多給主家兒加個三兩百。各人分析是這寶貝物有所值,馬爺打心裡要給賣家一個公道價兒,不虧自己更不能虧別人。這就是北京爺們兒的有禮有面兒。正是這份面兒,讓老馬在收藏界賺足了好人品。據說後來販子們一倒到稀罕寶貝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馬爺。

6.北京爺們兒局氣

講義氣,好交朋友,對人特別真誠,老炮小炮不論老少都能玩兒一塊兒。哥們兒有難,一個電話,甭管手頭兒有什麼大事,都能第一時間幫你來。

一次錄製節目,節目組為了節目的觀賞性,請求馬爺能夠在採訪的桌面擺上兩個瓷器,這樣比較好看。他答應了編導的請求,拿出自己珍藏的兩個瓷器。在節目採訪到一半要休息時,錄音師拿著長長的錄音杆轉身打到了兩個瓷器中的一個,馬爺根本來不及護住瓷器,瓷器便應聲摔落到地上,碎掉了。當時,整個屋子都安靜了下來,誰也沒有開口,眾人紛紛看著地上碎掉的瓷器,低下了頭。過了一會,馬爺打破了尷尬,說道:“等下,接著錄。”結果採訪完,節目採訪組就跟忘了這事一樣,跟馬爺道別後就走了。 事後馬伕人介懷於節目組連個道歉都沒有,馬爺說:人家節目組知道寶貝的珍貴,不是一個道歉能表達歉意的。以前沒有空調的時候,收藏的很多瓷器都是隨意擺放,電風扇一吹,就吹倒了好幾個,那時候是特別的心疼,不過現在已經看淡。




神侃的馬爺,把興趣當事業的馬爺,不較勁的馬爺,有面兒的馬爺,局氣的馬爺, 帝都老炮兒,活通透的人生,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