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汕頭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背後的故事

11月25日上午,一場主題為“汕頭·一個有溫度的城市——從兩座城市雕塑講述汕頭故事”的讀書會活動在合勝影城成功舉行。活動邀請了汕頭近幾年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的作者李聞海和鄭少文,由他們向大家講述雕塑背後的故事。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汕頭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背後的故事
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陳志民和李昊宇教授上臺分享感受,並帶來專業剖析。《自然之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南澳北迴歸線標誌塔,可謂是網紅打卡點,位於南澳縣青澳灣北迴歸線廣場,是迄今中國建成的第11座北迴歸線標誌塔。該雕塑採用漢字“門”字進行演變造型,每一個建築尺寸都有它的特殊意義所在。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汕頭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背後的故事
《自然之門》的創作者、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CIID)常務理事、廣東設計師聯盟副主席鄭少文。“大家可以看到屏幕上的圖片,短的懸臂長3.21米,對應春分3月21日;長的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6月22日;門的寬度9.23米對應秋分9月23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對應冬至12月22日;兩邊門柱所傾斜的角度正好對應北緯23°26′。”《自然之門》的創作者、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CIID)常務理事、廣東設計師聯盟副主席鄭少文向大家介紹道。活動中,鄭少文主要講述的是如何通過建築語言去表達該作品的內涵。同時還結合了道家、儒家思想,向大家闡述了該標誌的人文性,提醒大家要回歸到對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來。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汕頭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背後的故事
座無虛席的活動現場。活動現場還播放了由正大集團帶來的一段《百善孝為先》的視頻,視頻講述的是一個老師每天帶著他患有老年痴呆的老母親去課堂上課,引起學生家長的不滿。但是一次老母親的走丟,讓很多人能夠漸漸理解老師的做法,理解母愛,懂得感恩。視頻最後老師找到老母親、與母親緊緊相擁的鏡頭,令在場的觀眾感動不已,甚至留下眼淚。“全世界所有的人,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都是叫媽媽”。雕塑《恩》的創作者、泰國正大集團副總裁、硯峰山人李聞海說道。城市雕塑《恩》坐落於汕頭市兒童公園,雕塑的一面是一位懷孕的年輕媽媽,她的手輕輕地撫摸著肚子,臉上自信而驕傲的神情,讓人感覺很親切。另外一面是把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手裡拿著柺杖,深深的皺紋,彎彎的腰,讓人立刻肅然起敬。題字內容為“媽媽把青春留給我,把歲月留給自己”,文字乃畫龍點睛之筆,點出作品主題——母愛之恩。
一個有溫度的城市|汕頭城市雕塑《恩》和《自然之門》背後的故事
雕塑《恩》的創作者、泰國正大集團副總裁、硯峰山人李聞海。李聞海向大家介紹了《恩》的設計理念。作為潮商學研究的發起人,他在當時更是聯想到潮商文化的內核:感恩!潮人最獨一無二的報恩方式——江山易姓,提到韓愈被貶到潮州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做出的突出貢獻,而建韓文公祠、將鱷溪改名韓江等;正大集團在改革開放之初回家鄉投資……一系列的事例都是為了說明感恩的重要性,感恩賦予藝術永恆熱力。在2017年,李聞海提出捐贈《恩》雕塑獲大力支持,並尋找了花崗岩作為材料,提到為何選擇花崗岩,李聞海說道,“它可以保存很久,一萬年都可以。”在活動最後的訪談環節,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陳志民和李昊宇教授上臺分享了他們對《恩》和《自然之門》兩座雕塑的感受以及專業剖析。陳志民說,“這兩座雕塑都是我們城市的標誌性雕塑,它們把握住了這個城市的文化脈搏,使我們的城市更有溫度。”信息來源: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葉彤【攝影】林奕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