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臭屁!你是臭尿尿!孩子滿嘴汙言穢,你怎麼跳腳應對?

這是一篇味道濃郁的文章~~

“看!天上的月亮像眉毛。”

“不,它像臭粑粑!”

“不,是大臭屁!”

“不是,它像一攤臭尿尿!”

“哈哈哈哈~~”三個孩子爆發出一陣大笑聲,把樹上的小鳥都嚇飛了。


你是大臭屁!你是臭尿尿!孩子滿嘴汙言穢,你怎麼跳腳應對?

好吧~我坦白~這幾個滿口屎尿屁的孩子就是5歲半的小七和她的好朋友。

最開始聽到她們大聲說出這樣味道濃郁的話,我們幾個媽媽是震驚、羞愧的。

我的反應是馬上跑到小七身邊,把她拉住,低聲警告:“這些詞語不能大聲說出來,很不禮貌。”

誰知小七根本不理會我,迅速掙脫我的束縛,快步跑回同伴身邊,繼續大聲調地屎尿屁,然後爆發出強烈的笑聲。

低聲警告沒用,我於是改成大聲呵斥:“不可以這麼說!太不禮貌了!換個別的話題!”

隨著我的聲音變大,小妞和同伴的音量也直線提高:“我把你扔進屎裡!”“我把你扔進尿你!”緊接下來,大家發出一陣狂笑,相似的頻率讓她們的情感產生強烈共鳴,友誼在這樣濃郁的味道中得到進一步昇華。

所以,在這場濃郁的戰鬥中,我敗下陣來。

你是大臭屁!你是臭尿尿!孩子滿嘴汙言穢,你怎麼跳腳應對?

我反思自己和七爸說話,平時不會有這樣的字眼出現。難道是在幼兒園學別人說話了?

回想班級秋遊時班車裡兩個小朋友屁尿了一路,才意識到小七和她的同學進入了汙言穢語的敏感期——在這個期間,屎尿屁就是他們的燃點,只要有人點燃了其中一個字眼,孩子們就像鞭炮一樣隨時會興奮炸裂。

汙言穢語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是隨著孩子性發育逐漸出現的。

2歲左右孩子通過練習控制尿尿和粑粑,來獲得“排洩引發的快感”,並體驗隨之而來的中控感和力量感。

他們還會把自己的排洩物當成偉大的作品來研究。踩踩自己的尿都是小事,隨手粘起一團粑粑來塗個鴉也都不算什麼。

你是大臭屁!你是臭尿尿!孩子滿嘴汙言穢,你怎麼跳腳應對?

再大一點,他們開始對小夥伴的生殖器感興趣,脫光光假裝游泳,比賽看誰尿得高和遠,在不斷認識、探索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掌控自己的身體,並獲得更多的心理能量。

自然,孩子不會放過語言這種能幫他們獲得掌控感的工具,所以當他們能夠說出完整流暢的句子,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力,屎尿屁文化就開始在同伴中大放異彩。


經過幾次無效的鬥爭,我放下執念,開始淡定地接納孩子味道濃郁的社交文化。他們燃爆他們的,我們聊我們自己的。等他們通過這些詞語積累了足夠的心理能量,就會朝下一個階段走去。

如果堅持要讓這個時期的孩子保持“口腔清潔”,那麼在被家長大聲訓斥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我一說家長就會激動,原來“屎尿屁”是這麼給力的字眼啊!我就是要用這些話來反抗刺激家長,直到把他們都打敗!

最終,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種隱秘的快感——自立

你是大臭屁!你是臭尿尿!孩子滿嘴汙言穢,你怎麼跳腳應對?

所以我們要反思一下:孩子是不是常把屎尿屁掛在嘴邊?是不是常用它們來對抗家長,發洩情緒?如果是這樣,就說明孩子在苦苦追尋自立。

家長是不是該管的地方不管(飲食、作息規矩),不該管的地方處處管(不讓蹦跳)?

一句味道濃郁的屎尿屁,對有些孩子可以一笑而過,而對有些孩子,則要對他的心理狀態進行思考再做出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