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的區別是什麼?

tontony


1,補中益氣丸:補氣藥。

由黃芪,黨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等八味藥組成:

能調補脾胃,益氣昇陽,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2,方劑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止汗,黨參,白朮益氣健脾,補肺益肺,當歸補血,陳皮理氣健脾,使升麻,柴胡舉下陷清陽,甘草益氣調藥,八味藥聯手合用,使脾胃強健,中氣充足,病症自除。

3,理中丸:祛寒藥。

由黨參,白朮,乾薑,甘草等四味藥組成。

理脾健胃,溫中散寒,脾胃弱寒,嘔吐洩瀉,腹脹痛。

方劑中黨參補氣益脾,白朮燥溼健脾,以助脾運化,甘草和中益氣,四藥相合,脾胃之虛獲得甘溫而恢復,中焦之寒涼獲辛熱而遠離,升清陽,降陰濁,諸症除。

4,小建中湯:祛寒藥。

由桂枝,白芍,生薑,大棗,飴糖,甘草等五藥組成。

和裡緩急,散寒補虛。

方劑中飴糖,補脾益氣,和裡緩急,芍藥酸甘益陰,養血以緩急,桂枝辛甘溫陽祛寒,生薑溫胃止嘔,大棗補睥養血,本方有平補陰陽,建立中氣作用。

5,補中益氣丸是補氣藥劑,凡以補虛扶弱,糾正人體氣血不足為主要功效,用治療虛症的藥物,方劑稱為補虛藥,補益藥,補氣藥。所以,補中益氣丸以益氣昇陽調補脾胃,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

6,理中丸和小建中湯中都有乾薑,是辛熱藥,適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而這兩劑藥中都有乾薑。

所以,理中丸,小建中湯是有溫裡祛寒的作用,並以治療內有寒症的方劑稱為溫裡劑,也稱溫中祛寒方劑,這就是和補中益氣丸的區別所在。


老劉105751014


【組成】黃芪、黨參、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功效】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適應症】脾胃氣虛、食少神疲、畏寒、自汗、或見發熱、脈虛大無力,中氣下陷、內臟下垂,小便失禁,婦女崩漏屬於氣不攝血。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次。

【備註】小粒丸劑。

【參考】常用於慢性出血性疾患所造成的身體衰弱、低血壓、視力疲勞、重症肌無力、胃下垂、腎下垂和子宮下垂而有上述證候者。

二、理中丸。

【組成】黨參、白朮、乾薑、炙甘草。

【功效】溫中祛寒,健脾補氣。

【適應症】脾胃虛寒、腹痛洩瀉、嘔吐。【用法用量】每服3~5克,日服1~2次。【備註】小粒丸劑。

【參考】可用於急、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及霍亂而上述證候者。

三、小建中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5克,白芍12克,炙甘草3克,生薑5克,大棗6枚,飴糖30克。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適應症】裡虛腹痛,心悸,虛勞發熱。【參考】可用於腸痙攣腹痛而有上述證候者;亦可用於貧血、夏季熱、慢性肝炎和神經衰弱。


dai春華


一、補中益氣丸首載於李東垣《脾胃論》書中。為補氣名方。由黃芪、甘草、人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等組成。功能:益氣昇陽,調補脾胃。主治脾胃氣虛。證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熱飲,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軟無力,及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等屬中氣虛餡者。本方補氣昇陽升提下陷之陽氣為其特色。 二、理中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之溫里名方。由人參、乾薑、白朮組成。功能: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主治:1、脾胃虛寒,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以及霍亂等。2、陽虛失血。3、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及胸痺等證由中焦虛寒而致者。本方特點是溫中祛寒,適用中焦虛寒證。 三、小建中湯是張仲景方,首載於《傷寒論》。由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飴糖等組成。功能: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治:虛勞裡急。證見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或虛勞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不華,虛勞陽虛發熱等。本方是桂枝湯倍芍藥重飴糖,成為甘溫補虛之劑,既可溫中補虛,又可緩急止痛。明白了吧?欲知更多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擊右上角關注。


一葉輕舟85


三個方劑組成功效均有健脾益氣的功能,都可以治療脾氣虛弱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納差、乏力、倦怠、面色淡白。補中益氣湯健脾為主,輔以升發中氣,兼以理氣養血,所以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為病機的各種疾病,如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內臟下垂。還能甘溫除大熱,治療虛熱症。理中丸在健脾益氣的同時,輔以溫中補虛,辛甘化陽,用於脾胃虛寒的腹痛、胸滿、心悸、小兒慢驚等。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裡緩急,除了辛甘化陽還有酸甘化陰,所以治療肝脾不調的裡急腹痛洩瀉心悸等症。三個方劑各有特點,補中益氣湯補氣健脾+升提,理中丸補氣健脾+溫陽,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