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貨幣政策寬鬆並不意味全面放鬆

政策寬鬆並不意味著全面放鬆,而只是去槓桿、擠泡沫大方向不變下的適度寬鬆。一些人心目中的政策利好,充其量不過是原來已基本確定的政策基本不變前提下的加減,談不上政策的根本性轉向。

一行兩會聯袂發佈的一系列新規,給市場帶來了喘息之機。不過,新規雖然帶有利好市場的明顯動機,但是,如果以為這就意味著全面寬鬆時代的再次來臨,則未免大錯而特錯。

相比於此前的過於緊張的去槓桿、擠泡沫,此次一行兩會的三項新規,顯然在一定程度上不無政策轉向的某種意味。正如國務院7月23日常務會議所指出的那樣,要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對金融政策進行微調,顯然是必要的。原來關於“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的表述,現在少了 “中性”二字。原來提出的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避免投資減少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財政金融政策的協同發力,不是 “大水漫灌”,而是為了激發社會活力,推動有效投資穩定增長,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社會融資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同比減少2.03萬億元;其中5、6月份社會融資增量分別為7608億元、1.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023億元、5900億元。表外非標融資更是持續大規模萎縮,債券市場不斷爆出違約事件,中小民營企業融資渠道明顯受阻。這顯然是不符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的。

資本市場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今年上半年IPO過會率僅為53.7%。隨著IPO過會率越來越低,IPO上市數量和融資總額同比雙雙下降。其中,完成上市數量僅為63家,相比去年同期的247家,下降74.5%;IPO融資額合計922.87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53.96億元,下滑了26%。如果扣除這一時期三大獨角獸IPO的鉅額融資,則降低幅度大致上應與IPO數量的驟降相當。與此相對應的是,上證綜指、滬深300今年上半年累計跌幅分別為16%和15%,大盤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就跌沒了10萬億市值,股民人均虧損過萬,這到底是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還是在拖實體經濟的後腿,難道還需要多說嗎?

一行兩會新規允許發行新產品投新資產、公募產品可以適當投非標,並在估值方法上體現了對市場實際情況的柔性妥協;同時,對外資的更加開放和養老目標基金的加快進入市場,也有利於促進更多的資金投入股市、債市,給市場帶來比此前更充沛的流動性。就此而言,從原來過嚴的資管新規,到現在適度寬鬆的理財新規, “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於提振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對於資本市場而言,也不失為一個重大的長期利好。

不過,一方面,在中美貿易摩擦局勢未明的條件下,外部環境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目前依然還沒有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人們的良好願望為轉移的;另一方面,政策作用於實體經濟畢竟有一個過程,指望政策一寬鬆就馬上帶來實體經濟的大發展和資本市場的大反彈也是不現實的。

中國股市素有政策市之稱,特別是近兩年來,滬深兩市的走勢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IPO嚴審批和市場嚴監管的制約。這也是大盤連續兩年多一直徘徊在3000點上下,最近甚至一度出現彷彿有可能向2600點低位看去之趨勢的重要原因。這一次證監會雖然也發佈了一些資金面方面的利好政策,但在重監管的基本政策傾向依然故我的情況下,某些方面的些微寬鬆,固然有可能給被壓得透不過氣來的市場帶來喘息的機會,但對於市場的利好意義也是相對有限的。對此,市場保持一定的謹慎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整體上,目前的政策寬鬆並不意味著全面放鬆,而只是去槓桿擠泡沫大方向不變下的適度寬鬆。一些人心目中所謂的政策利好,或充其量不過是原來已經基本確定的政策基本不變前提下的加加減減,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大的政策轉變,更談不上政策的根本性轉向。更重要的是,在來自外部的壓力還將繼續存在,而內部經濟出現失速下滑的可能性也還無法一下子就完全排除的條件下,A股接下來怎麼走,歸根結底不僅要看政策面的如何調整應對策略,還要看市場對經濟的繼續保持持續向好有沒有信心,以及場內外各方面的資金,如何參與這輪政策面所驅動的反彈。在某種意義上,這才是更為重要的。

也就是說,如果政策的 “加減法”不但可以讓市場有信心,而且還帶來黃金般寶貴的資金,則反彈的延續或不無可能將成為大概率事件。否則,反彈的夭折還是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

本文源自金融投資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