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市,為什麼被稱為“小河南”?

獨家檔案


寶雞河南人多這是事實也是歷史原因造成,由於當時寶雞峽工程未建設,渭河水經常改道,河南人只能沿鐵路定居,解放後國家振興西北工業,從東北等地遷來不少廠,沿鐵路居住的河南人中的青壯年勞力在這些廠區周圍打零工,但國家計劃經濟多數情況下多數情況下以糧票等非現金結算,聽老人說當時十二廠周圍那塊全是河南人搭的草棚,網上可以搜到當時的照片,居住條件很差,特別是家中勞力少的的或者無勞力的,就要去周邊村子或者鐵路運輸的貨物 借 點,在六七十年代卻吃少穿,所以周邊村民對河南人特別厭倦,這也是客觀原因,為了生存不管是哪人做法估計差不多,後來改革開放河南人就成了寶雞第一批個體戶了,說河南話並不是要體現自己是城市人,是當時為了生存團結的信號一樣,延續下來,在城市建設中也出了一份力,但是大家的功勞,不光河南人。特別是東北,上海,安徽等在寶雞城市初建是放棄在當地的優越條件,響應國家號召來到寶雞參加城市及工業建設,他們大多都是行業的精英及骨幹。所以說寶雞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所有努力的人,不管祖籍在哪,都是炎黃子孫,誰也高尚不到哪去,在這個城市待著你就是寶雞人。


老畢38717426


2015年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去浙江做暑假工,因為叔叔在那裡有照應,去的第一天他和他同事我們四個人一起去吃飯。在談話間,我們三個一直都用河南話交流,我叔叔的同事也一直在聽,但是用的普通話給我們交流。後來我說咱三個在這說的厲害,俺這個叔別再聽不懂多尷尬了,誰知道他突然來了一句標準的河南話說“我咋聽不懂,我也會說河南話”,於是我就問是不是也是河南的,他說他是陝西寶雞的,家鄉話跟河南話差不多。

當時我很困惑也比較無知,就問他寶雞是不是挨著河南的,他說他們那裡很多人都是以前從河南搬過去的,從小聽到的、說的基本都是河南話,跟河南洛陽一帶的口音最像。出於好奇,我當時還在地圖上看了看寶雞的位置,的確離河南不算近啊。

後來我便查了一些資料,在看電影《1942》之前,我先在學校圖書庫的文學類書庫看了劉震雲寫的《溫故1942》。因為我知道小說裡面的內容有些是電影拍不出來的,先看一遍小說,再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才會更有感覺。1938年黃河決提,河南遷至陝西的大概一百萬人,1942年饑荒、兵災,河南遷至陝西的大概有三百萬人,這就是為什麼寶雞被稱為小河南的原因吧。

現在不僅在陝西,在南方的很多城市也有一些“河南村”,他們都是河南外出打工者聚集的地方,我在廣州天河區就去過“河南村”,有很多燴麵館和胡辣湯燒餅店,住著很多河南人,這也是時代的產物吧。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僅僅是回答者,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有一部分是1942年逃難過去的,這些人大多居在秦嶺山區,此類人不很多。還有一部分是當年寶成鐵路時,洛陽鐵路局支援過去,然後落戶在哪裡的,此類人不少。多居市區,還有是當年支持寶雞的工業建設時遷過去的,對這類人瞭解不多。

時至今日我還有非常近的親人住在寶雞,他們的祖輩大約是在193幾年的時候遷去的,也是逃難,第一次在寶雞市內聽到河南話我很吃驚,回為我是洛陽人就和他們多聊了點,發現有很多是當年洛陽火車站附近隨鐵路施工過來的,然後就留下了。


心拓河洛


老東家應該屬於逃得晚的,所以雖然有幸坐上了火車,鑽過了“潼關”的隧道,卻最終沒進得了西安城。

老東家孑然一人,踽踽東行,有饑民迎面來,問:“西邊沒活路嗎?”老東家答:“有活路,就是沒我的活路。”

老東家像個預言家,說對了每一件事。

西行的一路向西,直至西安、寶雞、銅川、天水,紮根落戶、生根發芽,直把寶雞改造成了“小河南”。

據有關部門統計,1942年前後,從河南逃荒出去的難民有近百萬人在寶雞安家落戶。

這近百萬河南難民,來到當時僅有數千人的寶雞縣城(如今的寶雞市),搭下窩棚,開挖窯洞,繁衍生息。河南擔、說河南話、喝胡辣湯、唱豫劇,這是土生土長的寶雞人對當地河南人的普遍印象。

如今的寶雞,還會有哪些河南元素?這些流落異鄉的難民及其後代,是否已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寶雞人?

河南擔

寶雞人對河南人的稱呼

寶雞人對河南人的稱呼

“俺小時候爹媽一吵架,俺媽就罵俺爹是河南蛋(河南擔),俺爹罵俺媽是此地猴(寶雞方言)。”11月15日,站在渭河邊高大的炎帝石像邊的80後張小南告訴記者。張小南的父親是河南人,母親是地道的寶雞人。

據史料記載:1938年6月9日,為阻滯日寇西進,國民黨政府炸開鄭州花園口附近的黃河大壩,在黃淮平原形成了跨豫、皖、蘇三省44個縣的黃泛區。這次人為的“黃河氾濫”,導致89萬中國平民喪命,1200萬人踏上了流亡之路。許多河南人一路向西逃亡,擁進了當時只有數千人的寶雞城。在寶雞城外的河灘、山坡上搭起一片片難民棚。現在,寶雞城裡還流傳著“河南棚子河南擔”的說法,就是說那時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裡,全部的財產只有從河南用扁擔挑來的一些家當。

1938年秋,張小南的曾祖父——河南省鄲城縣的張栓寶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個籮筐裡是不到兩歲的兒子,一個籮筐裡是所有的家當。後面跟著的,還有揹著大包小包、抱著一歲閨女的妻子。他們沿著隴海鐵路,輾轉到了寶雞。張栓寶用廢磚頭、瓦片、木頭搭起了一個簡陋的窩棚,靠出賣苦力和討飯為生。

那時,外出逃荒的河南人有的推著獨輪車,更多的是像張栓寶一樣,挑著扁擔,裝著兒女和家當。於是,幾十年來,“河南擔”成了寶雞當地人對河南人的稱呼,有的陝西人還譏諷他們為“河南蛋”。

如今,當年在張栓寶籮筐裡坐著的兩歲男孩已經成為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的家裡,依然保存著當年的老扁擔,“這是俺父親留下的寶貝,沒有它也許俺們都活不了”。

與張栓寶一樣,武育民的父親也是用一根扁擔從河南武陟挑著全部家當來的寶雞,如今在寶雞市新建路寶運二村住上樓房的武育民正忙著寫一篇父親的回憶錄,題目就叫《一個河南擔的逃荒史》,詳細講述了父親當年從河南逃荒到寶雞的經歷,以及那根扁擔對全家人的救命之恩。“我們區的地方誌上要用,暫時還不能給你,因為還沒發表呢。”武育民向記者解釋道。

河南話

不會說河南話都沒法做生意

當年和張栓寶他們一起逃荒的河南人,有的落腳到了寶雞,有的到了陝西銅川,有的則去了寶雞附近的甘肅天水等地。

寶雞市老齡委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今整個寶雞市,80歲以上健在的老人至少有一萬人。而這些人當中,大部分都是當年隨父母一起從河南逃荒來到寶雞的。而在老齡委統計在冊的十幾名百歲老人名單中,有8位都是河南籍,本報記者一一採訪得知,這些當年正值壯年的河南人也都是逃荒來的寶雞。

“我從小就說三種話:在學校說普通話,跟俺外公外婆說陝西話,跟俺爺奶爸媽就說河南話,俺媽雖然是寶雞人,但她也跟著說河南話。”張小南告訴記者。

“你弄啥?木弄啥。中不中?中”,張小南現場給記者展示他標準的河南話。“以後找對象,我也要教她河南話,不然在俺家木法溝通啊。”張小南笑道。

記者也深有感觸,在寶雞採訪數十天,沒說過一句普通話,彷彿置身河南。

寶雞步行街上一家服裝店的店員小趙開口就用地道的河南話招攬生意,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四川廣元人,“這兒河南人可多了,不會說河南話都沒法做生意呀”。

火車站旁邊步行街上賣鴨脖子的老闆是河南周口人,賣油茶的是河南焦作人,開出租車的有很多也是河南人,寶雞古玩城三層樓裡也都是河南人在做生意。河南人遍佈寶雞市的各行各業。

胡辣湯

街頭賣的小吃與河南沒兩樣

“胡辣湯,兩塊錢一碗”,記者在寶雞數日,早餐基本上與在河南一樣。街頭賣的小吃也基本上與河南沒兩樣:胡辣湯、油條、紅燜羊肉、燴麵、豆沫等。

70多年來,寶雞的河南人後裔已經和當地人融為一體。雖然,寶雞的河南人仍然喜歡喝“胡辣湯”,但寶雞本地的羊肉泡饃、豆腐湯、手擀麵皮、麻醬涼皮等大眾飲食也被他們接受。寶雞本地人也適應了河南人的飲食特點,喝胡辣湯、吃燴麵也成為他們的飲食習慣。

張小南告訴記者,逢年過節,他家喜歡包餃子吃。家裡若有客人來,就要出去買肉包頓餃子“改善生活”。他們在家常吃的還是從河南延續下來的飲食習慣,愛吃滷麵、雞蛋攪麵湯、糊湯麵,早上愛煮稀飯炒菜吃饅頭,“寶雞人早上愛吃的豆腐湯,俺家人都嫌鹹”。

記者在寶雞市火炬路附近看到一家驢肉湯館,生意很紅火,老闆說自己來自洛陽,“這兒河南人多,洛陽人也不少,都愛喝俺這驢肉湯,寶雞本地人也經常來。河南人好喝湯”。

與鄭州的街名一樣,寶雞市也有經一路和經二路。11月15日,經一路社區書記武桂榮向記者介紹說,經一路這一片兒,原來就是河灘,住的全是河南逃荒過來的人,很多地名、街名都跟河南人有關。

“當時隴海鐵路就通到寶雞,終點站就在寶雞城東門約一公里處,難民們沿鐵路逃到此處,大多就居住下來了,而在鐵路邊賣煤賣炭,也是好多能吃苦的河南人的首選。因此,後來鐵路旁邊的這條街就叫炭市街了。”武桂榮說。

寶雞的布市街曾是河南裁縫們做生意的地方,“我剛從河南逃荒到這兒的時候,就是在河灘上支個攤子給人做衣服,那時候沒有縫紉機,全都是手工,也改舊衣服,那時候穿棉袍的多,改一個棉袍一毛錢”。從河南滑縣牛屯鄉鴨固村逃荒來到寶雞、如今已93歲的老裁縫崔永慶說。

記者在寶雞市火車站旁邊的步行街與街上的幾個銅人雕塑合影(上圖),旁邊一位賣糖蘆的老人笑著問,“你也是河南人吧,一看長相就像,這幾個拉板胡、打竹板的銅人就是咱老鄉,這就是表現當年常香玉他們在這河灘上唱豫劇的情形”。



秦視點


我上小學三年級時來到寶雞,父親單位的叔叔對我說,要學說河南話才能在學校不受欺負。到了學校全班同學都說河南話,慢慢與同學熟悉後才發現好多同學的父母有一方是陝西人,另一方是河南人,所以城市裡的學校都說河南話。


寶雞市區因河南鞏縣人居多,所以稱為“小鞏縣”。大工廠、商業系統、公交系統、鐵路都是河南人多,所以講河南話是城市人的標記。寶雞方言就成了農村人的標誌。記得有一次去買醋,陝西人吃麵條、拌涼菜都離不了醋,我說了夲地方言,國營菜店的阿姨就是不給打醋,因為醋只賣給有城市戶口的人,我說方言她以為我是農村來的就不賣醋給我,我只能回家去取戶口本,才買到了醋。

現在老同學見面大多數都講河南話,我與時俱進講普通話。現在孩子們都講普通話,本地方言也盛行。


花貓53


陝西被稱為“小河南”的地方有很多,西安的道北,解放路地區,西邊的寶雞市,北邊的銅川市,東邊的渭南市都曾經被稱為“小河南”,都是三四十年代逃荒過來的河南人,根據當時的統計陝西一千萬人口就接納了六百多萬河南災民,僅西安就接納了150萬人……現在河南災民已經是第三代人了,基本已經融入到了當地社會生活中了。


手機用戶51634706772


主要原因有:1942年河南大饑荒,河南豫西地區大量進陝西。有點家底和手藝的大部分留在西安!年輕點出賣苦力的去向主要是兩個地方,一:銅川,下煤礦挖煤,用力氣也能養活一家人。二:寶雞,修隴海線,抗枕木扛鐵軌幹零活謀生。還有很小的一部分流向周至戶縣靠山的地區,種地為生!


西風漂流32052206


我是八零後,寶雞這個“小河南”稱號我還真沒聽說過,只是知道我姥姥說她那一輩人都是從河南逃難來寶雞的,寶雞的河南人也挺多的! “小河南”聽著不美氣怪怪的!😁


Dalin不是Linda靜


只要鳥能飛到的地方就有河南人,這句話一點不假,想想這句話又幾乎是在說中國人一樣!河南之與中國,其實就是中國之與世界!河洛文化孕育了中國的客家人,黃帝又孕育了華夏兒女!中國乃至世界的每一片土地都有河南人的腳步,印象中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河南村吧!


西胡狗肉


河南省這個地方是個很特殊的地方,河南位居中原,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從古至今戰亂一直影響著河南,河南人民也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維持生計不得已流落他鄉,甚至為了生存去“欺騙”去“說謊”,所以很多人對河南人民有不同程度的看法和誤解。那個地方沒好人?哪個地方沒壞人呢?寶雞的河南人多,銅川的河南人也不少,但是大家生活很融洽。如今河南省飛速發展,已經領先陝西省很多,所以應當相互交流學習,開闊眼界,讓我們陝西省人民過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