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有云雨之山”是雲臺山名稱的正宗來歷

【20】雲臺山中說清水

石全:揭秘山海經

一、《水經注》中的雲臺山

《山海經·大荒南經》載:有山名塗之山,青水窮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

《山海經·山北經》載:“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於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食之不妒。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又載:“太行之山,清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蒍國,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又載:“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山海經·中山經》載:“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河。”

《山海經·中山經》載:“中次二經注山之首,曰煇諸之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有國名曰賴丘。”

《水經注·清水》載:“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於修武縣故城西北。修武,故寧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風俗記》雲: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廣、王隱並言始皇改。瓚注《漢書》雲:案《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伐修武,時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餘案《韓詩外傳》言,武王伐紂,勒兵於寧,更名寧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於寧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遬為侯國,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祖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魏土地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吳澤水。陂南北二十許裡,東西三十里,西則長明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野王具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徑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徑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內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徑射犬城北。漢大司馬張揚為將楊醜所害,眭固殺醜屯此,欲北合袁紹。《典略》曰:眭固字白菟。或戒固曰:將軍字菟,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於此。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守之。沇州叛,太祖曰:惟種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惟其才也。釋而用之。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又東徑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吳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苟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俱東入陂。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於吳陂也。次陸真阜之東北,復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次合,南注於陂。泉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有隤城。《春秋》隱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磻曰:河內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水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十里又有一丘際山,世謂之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又東,長泉水注之,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徑十三里,重源浚發於鄧城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徑七賢祠東。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萎,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徒河內山濤,司徒琅邪王戎,黃門郎河內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陽,結自得之遊,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後人立廟於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於長泉水。郭緣生《述徵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徑鄧城東,名之為鄧瀆,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徵公孫淵還達白屋,即於此也。其水又東南流徑隤城北,又東南歷澤注於陂。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於清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有丁公泉發於焦泉之右。次東得焦泉,泉發於天門之左、天井固右。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險絕,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有十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疏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口,舊是隱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泉發於北阜,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女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並單川南注也。重門城,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宮於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於河內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百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盧罷師為共侯,即共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於共山之上。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夜嘗採藥山澤,遇之於山,冬以被髮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

白鹿山即今日焦作市雲臺山風景區著名景點百家巖後面的山峰。“黑山在白鹿山東”,即今修武赤莊、鐵匠莊、峪河口後面的山峰。“溪曰瑤溪,又曰瑤澗”,瑤溪是那條河?應該是峪河。“峪河”的“峪”字,與當陽峪的“峪”字是同一個字,但無論是焦作人還是輝縣人,都不讀當陽峪的“峪”字音,而讀“瑤”字音。瑤溪為峪河無疑。焦作修武縣與輝縣交界處的峪河口,北邊數百米處有一座龍王廟,從龍王廟北邊過來的潭頭水庫的河流,屬於大瑤河,從西邊過來的一條河流是《水經注·清水》中所講的小瑤河。“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以上一段文字,需要與下面一段文字連著讀:“次東得焦泉,泉發於天門之左、天井固右。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餘,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東五百餘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餘,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險絕,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精舍,寺有十餘僧,給養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疏頒,有一石泉,方丈餘,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口,舊是隱者念一之所”。這後一段文字,寫的是雲臺山最高峰覆釜山。雲臺山自古就是一做什麼的山峰,《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載的“有山名塗之山,青水窮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青水窮焉”,記載雲臺山是清水發源地;“有云雨之山”,是雲臺山名稱的正宗來歷;“有木名曰欒”,如同覆釜山下又有覆釜堆一樣,以至雲臺山下有古木欒店;“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寫出雲臺山一帶因有赤色巖壁才生長木欒這種特殊藥材;“群帝焉取藥”,早在遠古時期,雲臺山就是三皇五帝的採藥處。

在古代,人們登臨雲臺山的覆釜山,有幾條線路,一是萬善寺一條路,僅能行人;二是從百家巖西邊山坳上去到達大草坪,也僅能行人;三是從百家巖後面東嶺走觀音洞、老爺頂、王母洞下面,人行到達鐵匠莊棧道上;四是古代可以走牛車的從鐵匠莊上去的古棧道,到達打草點下面後,人工盤上大草甸,再接續大草甸山神廟前、覆釜山後老董家的牛車棧道,從老董家東邊繞過去,到達山西;五是走小瑤河,只可以人行;六是走大瑤河輝縣灘頭村。主要線路都在雲臺山東部的黑山與峪河方位。這也是《水經注·清水》中記載雲臺山的角度。原來當然沒有今天穿越一座座山洞的修陵公路,焦作脫離新鄉獨立設市之前,以至古代,人們都是從新鄉、古牧野的角度審視雲臺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