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放心,6歲孩子父母健在,家庭溫暖,打第一份工是出於老母親的“謀劃”,而能打上第二份工,完全是因為她自己的努力。

以下是小七打第一份工的日常:

在畫室裡整理客人的作品。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而這次,是拿著小刷子清理畫架上的渣渣。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幫老師整理畫室的圖片。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本以為打工的時光就這麼安靜地流淌,沒想到畫室外的書店也向她發出了offer。

就這樣,小七成了一天打兩份工的超級實習生。

正式“上崗”前,書店還給小七“升級”了實習證。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以下是超級實習生的日常:

查書單: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上新書: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擺書: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這邊差不多了,跑到畫室一看,有客人來了,得趕緊介紹課程。

根據課程內容準備不同的畫筆、圍裙。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再看看畫架上是不是又有渣渣了。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直到確認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再跑去書店領工作:

客人走後收拾桌子: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給靜讀活動準備書: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不是應該好好利用假期給孩子上個思維課,報個自然拼讀班或者找個APP做閱讀打卡嗎?讓孩子彎道超車,成為成績前10%甚至是第一的孩子?

斯坦福大學的新生教務長給了我們不同的觀點:

“90%的人都不會進入10%,如果我們必須當第一,否則就不值得一試,那就根本不因該起床。這是一個瘋狂的標準,它讓人覺得,無論取得什麼樣的成就,永遠都還是不夠好。“

所以,首先要接納養孩子就像抽盲盒,我們得到的孩子往往就是個普通的配置。

而且孩子的時間是個常量(孩子的時間就這麼多),要分清哪些事情最重要,並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孩子的學習要在學校完成,家庭教育做的是“育人”,家長不能把“育人“的責任推給學校,也不能把孩子學習的任務包攬到自己身上。

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長成這樣,哪怕他們是成績10%的孩子:

“如果我把我家十幾歲的孩子帶到市區,告訴他們‘自己回家’,他們會哭起來的。”

UPS寄來的行李太大,大一新生不知道如何把它們弄回宿舍,就任行李在人行道邊躺著,直到他的父母打電話給宿管老師,老師請人幫忙才把行李搬進宿舍。而這個新生來自斯坦福。

當老師和學生探討研究課題時,學生的父母一直在主導話題,而孩子只是乖乖地坐在一旁任憑父母安排。

孩子們不會在第18個生日的午夜時分,魔術般地獲得生活技能,童年應該是訓練場。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小七的學校每天都會佈置“做一件家務”的任務,但一旦花在作業上的時間多了,家務就得讓邊。所以為了應付老師,有些家長就選擇讓孩子做“扔垃圾”這樣不佔用學習時間的任務。

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沒有時間做家務,而是在“多做一道數學題”和“把課外的英語單詞多背一個”其中,我們如何選擇。

明尼蘇達大學的家庭教育教授Marilynn Rossman的研究表明:最成功的那些人,三四歲就開始做家務,而十幾歲開始做家務的人則相對不那麼成功。

也是因為認同這樣的理念,我才會堅持讓小七洗自己的內褲,或者飯後收拾殘渣。

而幹家務和培養職業道德是一脈相連的:“如果培養生活技能意味著你知道孩子可以給自己倒橙汁,灑了以後會自己收拾,那麼有職業道德就意味著,別人的橙汁灑了以後,你的孩子會幫忙收拾,而不是覺得‘與我無關’,一走了之。“

“所有事情都和我有關。”

就因為事事願參與,小七才獲得了書店的實習工作,而且在她實習的過程中,這種品質也反覆得到體現。

看到顧客拿著藍牙音箱不知道如何使用,正在一旁幫忙擺書的小七就忍不住了。雖然很緊張,但是想幫忙的衝動還是給了她勇氣走到了顧客面前:“你們好,我是這裡的實習生。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想要用音箱拍照的話,先打開手機藍牙,再打開照相功能,最後摁兩下音箱的按鈕就行。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小弟弟你想看什麼書?我給你拿吧。“”我還可以給你講故事。“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除了“與我有關“,職業道德還需要我們”妥善完成“。

第一排的商品擺高了雖然好看,但就擋住了後面的產品。但如果往低了擺,又很難擺出文藝又清新的樣子。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小七推倒-重來了四次,終於擺出了合適的高度和較符合審美的造型。

6歲孩子一天打兩份工,背後的故事是……


其實早早讓小七實習,也有我的私心。我從小不幹家務,只活在學習的世界裡。

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我不是接受挑戰,而是認為“老闆你一旦錄用了我,就得像父母一樣照顧我,比如只能給我能力範圍內的工作。“”我雖然沒幹出什麼業績,但我努力了,就為我的努力,老闆你也應該給我加薪!“

我就不希望長輩處處干涉我小家庭的生活!雖然我家不會收拾飯不會做,孩子也帶不好。

無論是職場還是家庭,地位都是靠自己掙出來的。而“事事參與“”妥善完成“則是最基本的品質。

讓小七去實習,既是一次對教養方式的思考,也是對我自我救贖的一種見證。

我不希望小七重蹈我的覆轍,在該奮鬥的年齡,卻還要補小時候缺失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技巧課。這次的實習不是因為小七有多優秀,而是幼兒和學齡期的孩子對生活總是充滿熱情,我們如果好好利用這個階段,就能更容易培養出 “所有事情都和我相關”“我要妥善完成”的品質,為孩子將來順利地融入真實的生活打下好的基礎。

新的一年,給自己兩句話:

1、 分清學校和家庭的功能,不推脫“育人”的責任,不包攬孩子的學習;

2、 抓住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的時期,在孩子的常量時間裡,把他們拉進這個真實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