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譜寫現代生態畜牧業輝煌篇章

青海新聞網訊

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地區,共有天然草場面積5411.7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5092萬畝,約佔全省可利用草場面積的12.1%;存欄牲畜462.92萬頭只,約佔全省存欄牲畜數的25%;農作物播種面積147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農牧交錯區。長期以來,由於受氣候、地理、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傳統草地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家庭式、小規模、高成本、低產出的生產經營方式占主導地位,畜牧業資源優勢難以轉變為經濟優勢,群眾處於增產不增收的境地,草地畜牧業發展一度陷入了十字路口,舉步維艱。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起點定格在2008年。這一年海南州啟動全國生態畜牧業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2010年《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獲省政府批准。2015年啟動了海南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州委、州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海南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指導意見》,提出了構建環湖現代生態農牧業、沿黃流域現代生態循環農牧業、南部高寒牧區生態畜牧業“三大”產業經濟帶的戰略思路。2018年抓住青海犛牛產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在全省各州制定了《關於創建青海犛牛產業發展聯盟海南示範區實施方案》,並採取強有力措施推進。經過十年的探索和實踐,從體制機制上闖出了一條生態優良、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創新引領的草地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加大投入 夯實基礎增後勁

十年來,海南州持續加大農牧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累計投入資金69.83億元,相繼實施了一批強基礎、管長遠、增後勁的重大農牧業建設工程,建成畜用暖棚5.44萬座472.86萬平方米,日光節能溫室9261座;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75%以上,基本草場圍欄佔可利用草原總面積的51%,全州80%的牧戶全面建成定居房、畜棚、圍欄、飼草基地、飼草棚、水、電、路“八配套”工程。

保護生態 增草添綠惠民生

十年來,海南州牢固樹立“生態立州”戰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理念,實施草原獎補、退牧還草、三江源生態保護等工程,完成草場圍欄2516.74萬畝,補植補播394.96萬畝,黑土灘治理53.69萬畝,鼠蟲害防治2921.85萬畝,毒雜草防治107萬畝。累計發放草原補獎資金近25億元,全州7.24萬戶31.09萬農牧民從中受益。聘用草原生態保護公益性崗位1702人,年人均發放工作報酬2.16萬元。

轉變方式 煥發活力促轉型

十年來,海南州依託全國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和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堅定不移地走草地畜牧業轉型發展之路,以合作社為抓手,推動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相繼組建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223個,實現牧業村全覆蓋。建成規模化養殖場257個,其中省級認定173個。在23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開展股份制改造、組織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累計分紅1016.8萬元,戶均2.33萬元,畜牧業收入實現了成倍翻番。成功探索出了種草養畜型、三產融合型、科技服務型等發展新模式,如興海縣河卡鎮上游村高原豐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圍繞一產發展二三產業,加工青稞糌粑、菜籽食用油、羊毛被等農畜產品包裝銷售,開展電商營銷,實現當年分紅35萬元,到目前累計分紅105元,戶均2.6萬元。貴德縣拉德生態畜牧業合作社依託高效養殖發展養殖業,2016年組群生產母羊3000只,當年育活羔羊2700只,出售6月齡羔羊1500只,實現分紅100萬元。2017年通過推廣高效養殖實現分紅200萬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共和縣鐵卜加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競爭機制,結合該社的實際,組建2個股份制小組,群眾根據意願自由選擇入股。每個組下設種植、高效養殖、畜產品加工、勞務輸出等生產經營小組,按照“六統一”的要求,分組經營,單獨核算,呈現出競相發展的局面。2017入社群眾分紅152.33萬元,戶均分紅1.43萬元。貴南縣針對農牧結合的優勢,打造“草畜聯動”模式,如貴南縣嘉倉合作社通過半舍飼養殖,推廣青貯和高效養殖技術,轉移富餘勞動力從事畜產品加工、進城務工和勞務服務等二三產業,農牧民實現了多渠道增收,到目前分紅40萬元。同德縣達隆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針對一村一社戶數少的特點,積極宣傳動員,牧民入社及草原、耕地、牲畜入股率均達到100%。發展形式上採取劃區輪牧、農作物種植、高效養殖的方式,推行種養結合、草畜聯動模式,年實現收入72萬元,分紅40萬元,戶均達到1.3萬元。

培育主體 引領帶動開新局

十年來,海南州始終把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作為帶動農牧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的領路人,發展壯大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全州培育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9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4家,州級49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275家,家庭農牧場542家。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導、基地為紐帶、農牧戶為基礎的現代農牧業生產經營體系基本建立,產業化經營農牧戶佔全州農牧戶總數的60%,農牧業組織化程度達到55%。

科技助力 驅動創新鋪新路

十年來,海南州充分發揮全州各級農牧科技推廣機構的作用和農技人員的聰明才智,與省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針對農牧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開展新技術研究、推廣和運用,先後開展國家級、省級農作物區域試驗5項,《不同飼養方式對犛牛生長髮育及育肥效果觀測試驗》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創建州級科技示範村20個,下派科技特派員134人,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牧民8萬餘人次,科技對農牧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建成5個縣級農牧業信息服務中心和20個村級農牧業信息服務站, 90%以上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網絡信息化。

打造品牌 提質增效樹名片

十年來,海南州以牛羊肉、乳製品、蜂製品、青稞、油菜等優勢產品為重點,打造具有海南特點的地域品牌、特色品牌、綠色品牌和有機品牌,全州培育“三品一標”品牌50個,獲得農畜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產品3個,綠色產品認證14個,無公害產品認證33個,綠色、無公害以及有機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佔農牧業基本生產面積的40%以上,本地農畜產品品牌化佔商品量的25%以上。“可可西里”、“香三江”、“青藏華峰”、“貴德辣椒”等產品品牌已唱響省內外。廣袤的草原,牧草低垂,牛羊肥壯。今天的海南,傳統畜牧業正在一點點消退,現代生態畜牧業日益顯現出勃勃生機,正在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闊步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