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領導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黨的十九大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今天研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必須把這一問題放到“黨的全面領導”視閾下去思考和探索。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一個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

關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內涵和外延,黨的文獻早有論述。如:“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懂得了“黨的領導”是什麼,也就懂得了“黨的領導力”是什麼。

我們注意到,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視閾下的領導力,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制度運行力。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本質的特徵、最大的優勢,因此,我們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或全面領導力,歸根到底,講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運行力。堅持這個制度、運行好這個制度和提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或者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運行力。制度運行得好,領導力就強;反之,領導力就弱。

二是戰略決策力。擅長戰略思考、戰略決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特點和優點。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首先體現在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進行戰略決策,包括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等。因此,我們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或全面領導力,從根本上說,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策力。

三是社會動員力。由於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執政黨,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不僅要派出一批幹部去執政,而且要通過黨自己的組織系統和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統,動員全黨的力量,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來實現黨提出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這種社會動員力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或全面領導力的重要特點。

四是資源配置力。中國共產黨不僅擅長社會動員,而且擅長資源配置。如在人才資源問題上,中國共產黨堅持廣攬英才,凝聚人才,重視發揮人才的長處,使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五是統籌協調力。過去40年改革開放,我們圍繞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以“分權”為重點,經過黨政職能分開、政企分開、政社分開,分出了執政黨、政權 (包括政府) 、市場 (包括企業) 、社會 (包括社會組織等) 四個元素。現在的任務是在“分”的基礎上把這四個元素整合為一個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這是一個由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政權機構 (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等) 、市場 (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社會 (包括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 三個元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法規的規範要求,各司其職而又相互支持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這個治理體系和西方的最大區別,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中要發揮全面領導作用。中國共產黨通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這種新的領導方式,協調同級各級組織,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一國家治理體系,既不同於原來的全能型國家治理體系,又不同於自由放任型或現代威權型國家治理體系,而是一個民主集中型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由此也決定了統籌協調力是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力的重要體現。

六是組織保障力。中國共產黨章程就強調每一個黨員都要編入一個黨支部,既接受組織教育,又接受組織監督。健全的組織力,從來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優勢。在改革開放中曾經出現過渙散黨的組織以致政治生態惡化等嚴重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淨化政治生態,以政治建設統領組織建設,增強了黨的組織性和組織力。這種組織力,既是中國共產黨實現領導力的基本保證,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不能離開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保障力的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這裡提出討論的六個方面的領導力,是黨的全面領導視閾下的主要領導力。這六個領導力只是一種探索,而不是定論。

(來源:2018年8月20日《北京日報》13版文章《從“全面領導”看中國共產黨領導力》,作者李君如為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