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系列(十七):明斯基時刻

聽風系列(十七):明斯基時刻

一直想找個機會,和你們好好說一下,如果可能出大的風險,風險的邏輯是什麼?然後風險之後可能的大機會是什麼?這應該是需要一些戰略層面的眼光來考慮這個事件,而通過這種風險的整理,也能細化我對大級別風險的整體分析框架。這個文章,就是我近期思考了近一個多月的精華了,分享給諸君。


一、明斯基時刻

日前,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提到提到了“明斯基時刻”。周小川指出,如果經濟中的順週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於樂觀並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這種情況的劇烈調整,是我們重點防止的”

明斯基時刻,不是一個新概念,最早是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提出來的,和《黑天鵝》、《灰犀牛》一樣,這個概念來自於明斯基的一本書,這本書叫《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明斯基在書中提出,經濟有天生內在的不穩定性,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向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平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這個崩潰點就被命名為明斯基時刻。

通俗點來說,就是好日子過久了,人就容易浪費,消費無度就會造成借錢太多,慢慢就資不抵債了,黃世仁開始上門要錢,楊白勞還不起,所以最後兩人一塊完蛋,而明斯基時刻就是這個資不抵債的時間點

二、週期性

明斯基時刻背後反映的,是一個深刻的經濟學規律,就是週期性。

週期性是歷史變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徵。歷史重複自己有線性方式,也有非線性方式,有符合邏輯的精準變化規律,也有邏輯不清的意外變化,甚至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歷史困惑。但是從更大的宏觀角度看,歷史在時間跨度足夠長時會不斷重複自己,經濟社會發展的週期率首先表現為繁榮與蕭條的交替。

三、歷次危機特點

但這種交替只是分析問題的起點。只有徹底瞭解歷次危機那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和相似程度,刻畫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行為和大眾心理的特徵,才有可能描述危機的發展軌跡,從而為應對危機的決策提供依據。

通過以前的大危機進行系統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規律或者說是特點。

(一)危機往往發生在重大技術革命突破概念之後,業績之前

長週期理論認為,技術創新引起繁榮,繁榮又是蕭條的原因,重大的技術革命引起大繁榮,毫無疑問也會引起大蕭條,這是歷史週期率的重要表現。

之前的危機均誕生於一輪科技革命初期,舊經濟退潮,新經濟崛起。科技改變世界,新的科技代表未來發展趨勢,催生無限想像空間。高風險高收益,科技創新需要大把燒錢,因此科技公司只能通過股權融資。

導致科技股泡沫破裂的因素很多,包括貨幣政策收緊、流動性轉向、監管趨嚴、會計醜聞等。由於科技股牛市經常出現驚人的漲幅,因此泡沫破裂時也經常出現驚人的暴跌,簡直像一場世紀豪賭。

科技股牛市終結時,股價大跌,公司紛紛倒閉,風停之後,風口上的豬慘重地摔在地上。但同時也誕生出一批偉大的科技巨頭,不需要風口的鷹繼續展翅高飛。更為重要的是,相對於房地產泡沫,科技股泡沫顯然更有利於經濟創新。畢竟,創新是需要燒錢的。比如英國1825-1847年、美國1937-1857年鐵路股泡沫破裂之後,鐵路系統大幅擴張;1994年10月-2000年3月納斯達克泡沫破裂之後,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並誕生出微軟、英特爾等一批巨頭;中國519行情科技股泡沫破裂之後,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數量大幅上升,為BAT的崛起奠定基礎。

(二)危機爆發往往伴隨著流動性收緊

瘋狂一定需要貨幣推波助瀾,那麼流動性收緊也必然會讓整個瘋牛戛然而止,我們的股災就是如此。

(三)危機爆發前,政府都採取了放任自流的政策

1929年大蕭條之前,柯立芝總統實行了以放任自流著稱的經濟政策,政府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基本保持緘默,金融利益集團也對放鬆監管、推動金融自由化發揮了巨大影響。在此期間,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首先集中在電力行業汽車行業,自由競爭使主要行業的產業集中度和壟斷程度大幅度提高,而弱勢的農業相對衰退,埋下了產業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和經濟投機性增強等種種隱患。

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在強大的產業和金融利益集團作用下,從克林頓到小布什政府也都採取了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在此期間,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使信息通訊產業和互聯網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房地產業的繁榮已經出現,美國經濟確實出現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長久的繁榮,人們樂觀地認為,由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商業週期已經不復存在。

(四)危機爆發前,人民投機心理很強

當經濟處於過度繁榮狀態的時候,沒有人不相信泡沫會繼續膨脹,人們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險的正確性。

改變其社會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眾都開始追求一夜暴富,人們寧願相信各種投機奇蹟,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健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沒有多少人可以經受泡沫產業的誘惑,社會心態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寬鬆貨幣環境和以提高槓杆率為實質的金融創新助推下,大量舉債進行高風險投機,產生了巨大的資產泡沫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和制度條件下,人類這種自我膨脹的說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導致危機的重要原因。

(五)危機爆發後,會有一段很強的慣性

危機的發展有特定的拓展模式,在它完成自我延伸的邏輯之前,不可輕言經濟復甦。在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意外事件,它們似乎是一些小概率事件,由運氣決定。但事實並非如此。經濟一旦從正常狀態轉入危機狀態,它就開始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循環。

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是這樣,在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已經出現了這種跡象:美國金融危機一度出現緩解,但歐債危機卻出乎意料地全面惡化。危機的自我拓展只有走完全過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點,大危機一旦發生就註定是一個較長的過程。上次大蕭條最極端的情況是希特勒通過民選方式上臺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