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應對疫情引恐慌 華人一張機票18萬也要飛回國

滯留在倫敦的一位留學生對騰訊新聞《潛望》描述,在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不痛不癢”的應對疫情措施後,倫敦的超市幾乎被民眾搶購一空,藥品和洗手液早已斷貨,部分超市還通過設置購買件數上限來限制搶購。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當意大利封鎖、美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時,英國制定出的防疫政策因帶有明顯的“達爾文式”印記而飽受爭議,並引來在英留學和生活的華人群體恐慌升級。

出於對英國防控不力可能帶來的進一步風險擔憂,以及在中國國內疫情控制穩定的對比之下,不少華人選擇返回國內。近日來英國至中國的機票價格連番跳漲,即便是需要中轉一到兩次的航空價格也都接近2萬元或更高。更有甚者,海航旗下公務機公司金鹿航空在推出從倫敦飛北京的包機航線後,每張售價18萬元、一共40張機票瞬間售罄。

滯留在倫敦的一位留學生對騰訊新聞《潛望》描述,在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宣佈“不痛不癢”的應對疫情措施後,倫敦的超市幾乎被民眾搶購一空,藥品和洗手液早已斷貨,部分超市還通過設置購買件數上限來限制搶購。

但儘管如此,大街上依然少見有民眾戴口罩出行。這位留學生表示,在英國文化中,佩戴口罩是自己患病的表現,這樣的思維差異導致華人群體在佩戴口罩上街時容易引起誤會,甚至遭到人身攻擊。在不得不出門時,她只好選擇用圍巾遮擋下半邊臉,以不讓戴口罩顯得突兀而引起異樣眼光。

群體免疫式應對策略

根據英國此前公佈的數據,截止3月13日英國確診數達到798例。但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對天空新聞表示,英國目前實際的感染人數可能在5000到10000人之間。

當地時間3月12日,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強調,英國將進入抗疫“延緩”階段。其應對策略為:

從3月13日開始,所有出現咳嗽和發燒等症狀的人必須在家隔離7天。7天后,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再叫救護車;

英國政府將不再對出現輕微症狀的病人進行檢測,這部分人被要求在家隔離,新冠病毒檢測將只對病重入院的患者展開;

禁止學校安排學生出國旅行;

70歲以上、身體狀況堪憂的人不可乘坐郵輪。

與鮑里斯·約翰遜同時出席會議的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蘭斯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努力降低峰值,減緩疫情傳播的速度,而不是完全抑制它。如果你非常努力地壓制某種東西,當你釋放時它將會反彈,且會在錯誤的時間反彈”。

瓦蘭斯指出,“這種病毒很可能會變成季節性流感般的存在,每年都會再次出現。但如果絕大多數人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那麼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這樣我們就能夠減少傳播,同時保護那些脆弱的群體”。他強調,沒有任何一種措施可以讓所有人滿意。這只是從科學的角度上出發,目前階段我們能做的,最合理、最恰當的措施。

瓦蘭斯甚至提出,需要大約60%的英國人口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力”。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英國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是避開眼下的流感高發期,將有限的醫療資源用於重症患者的救治,否則群體性的患者將拖垮整個國家的醫療系統。

一張機票18萬也要飛回國

但這一防疫策略在華人群體中引起了恐慌。

在謝菲爾德大學讀書的田地對騰訊新聞《潛望》描述,根據當地媒體預測,英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預計在4月份會達到爆發期,但政府公佈的舉措讓他們看不到希望,焦慮情緒蔓延。

繼續待下去還是回國躲一躲,成為這些留學生們面臨的選擇難題。

“畢竟這個學期我們剛剛開學不久,學校現在還沒有完全停課,如果回國那意味著學分可能拿不到了,租的房子也可能要退掉,回國躲完後萬一到時簽證收緊,如何回來也是個麻煩事。”田地如此例舉他所想到的一系列麻煩事。

但他身邊的一些同學已經開始行動,即便返回中國的機票已經沒有直飛,僅剩下需要中轉、耗時動輒超過20個小時的聯程航班,也在歸國心切的需求下被推高至少超萬元一張。在平時這些聯程機票通常在3000-4000元上下。

更有甚者,海航旗下公務機公司金鹿航空在推出從3月18日倫敦飛北京的包機航線後,每張售價18萬元、一共40張機票瞬間售罄。

英國“群體免疫”應對疫情引恐慌 華人一張機票18萬也要飛回國

隸屬於海航集團旗下的金鹿公務為亞太地區最大的公務機公司。其總經理運啟驥在近期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儘管疫情對公務機帶來一定影響,但也催生了新的商機。“有一些客戶原來是搭乘大航班頭等艙出行,現在因為公務機的私密性與靈活性強,轉而選擇公務機包機飛行。這部分新增業務給航班減少帶來了一些彌補。因為乘坐公務機與其他旅客接觸的機會少,客人也可以更準確的掌握飛行員和空乘的健康狀況,客艙環境可控。此外,公務機也配備了多種確保健康和安全的系統,比如,比大航班更高的空氣循環頻率,更先進的急救設備等。”

英國“群體免疫”應對疫情引恐慌 華人一張機票18萬也要飛回國

(18萬一張機票的航班內部長這樣,來源:金鹿航空官網)

饒毅痛批英國做法

英國政府所頒佈的防疫策略,寄望於群體免疫的方式,在贏得一些支持的同時,帶來了更多爭議。

美國堪薩斯州的一位醫學教授對騰訊新聞《潛望》指出,群體免疫,是指人或動物群體中的很大比例因接種疫苗而獲得免疫力,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

但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來說,在目前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指望大量的民眾感染從而獲得群體免疫的方式,他認為需要精準的政策,以及付出一些犧牲的代價。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朗斯此前表示,大約需要60%的人需要感染才能使英國享受“群體免疫”。犧牲看上去似乎難以避免,甚至連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也警告稱,許多家庭可能會失去摯愛的家人。

針對英國政府的這一做法,世衛組織發言人馬格麗塔·哈里斯表達了強烈質疑。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科學認識還不夠,這種病毒在人類中存在的時候還不夠長,暫時無法獲知它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作用。每一種病毒在人類體內的作用都不相同,也會產生不同的免疫檔案。我們可以談論理論,但目前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同樣提出質疑的還有知名生物學者、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他在3月14日發文痛批英國政府做法。他認為群體免疫現象的意思是:如果少數人不肯打疫苗,但是大多數人接種了疫苗,因為大多數人有免疫力,病毒就難以傳播,這樣就可能病毒碰不到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以呈現“群體免疫現象”。

但這完全不支持英國首相的政策。在一個新的病毒出現,全體人民沒有疫苗,極少數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況下,不遏制病毒傳播,把全體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現群體免疫現象的。最終會出現的是: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這種現象是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