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什麼時候開始叫“蘇東坡”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灤城,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大家現在都知道叫蘇東坡,那麼他是什麼時候開始叫“東坡”的呢?


講到這,我們先從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說起

練習書法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法帖,可以說是一個很有名的字帖。

說起這個帖子,還是需要從三年前說起

蘇軾是什麼時候開始叫“蘇東坡”的?

《寒食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被捕入獄。起因也是蘇軾在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例行公事的作《湖州謝上表》,表表自己的態度,說說自己過往的政績、贊贊皇恩浩蕩啥的,在最後又發了幾句牢騷: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御史臺裡的御史們就該表,進行對蘇軾進行發難。蘇軾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送進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被證實提訊,十二月二十九日,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並無權簽署公文。其實就是相當於流放。

這一事件,是蘇軾一生重大的轉折點, 之前的蘇軾,豪邁大氣,而到了黃州之後,由於受詩案的影響,蘇軾開始頓悟人生。


在到黃州的第三年,也就是元豐五年(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大約是在第二年書寫的此卷。


而蘇軾在黃州也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的作品,包括著名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要說影響最大的,還得屬這兩首:


《定風波 · 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就是蘇軾在黃州沙湖道中遇雨而作的。還有一首就是

《念奴嬌 ·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北宋豪放詞的最高峰,唯一能和此詞抗衡的,只有南宋詞雄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歷代評家對於這首詞頂禮膜拜,讚不絕口。

被貶黃州後,他的俸祿減了一半,而家裡供養的人口又多。為了維持生計,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錢,分為三十份,每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樑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日三餐。如果當天有些節餘,蘇軾就非常高興地把這些小錢裝在一隻罐子裡,以備有客人來訪時買酒喝。


這時,蘇軾的老朋友馬正卿專程從揚州來看望蘇軾,目睹“先生窮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難過,便找到昔日的同窗,黃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將臨臬亭下過去駐兵的數十畝荒地撥給蘇軾開墾耕種,以解決吃飯問題。

徐太守欣然應允,蘇軾十分感激,給馬正卿寫了一首詩,以示謝意: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痴,至今誇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蘇軾對於墾植這片土地很高興,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更因其在黃州城東,是一塊坡地,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當年植樹種花的忠州“東坡”相似。白居易是蘇軾敬慕的人,於是他效法白居易,將其地稱為“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他還在東坡上築室,取名為“雪堂”,並親自寫了“東坡雪堂”的匾額。宋人洪邁在《容齋三筆,東坡慕樂天》中說:“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