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下山樁要用膜包住嗎?

用戶2831463701694


梅蘭竹菊,自古以來就深受國人喜愛,特別是紅梅,遒勁古雅的枝幹,美麗的花綻放在嚴冬,早在千百年前就被人們廣泛栽培,並且製作成美不勝收的盆景,誠然欣賞“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美景,著實是一種最好的享受。

要想製作紅梅盆景,最重要的就是採樁,可以說採樁是製作成功的關鍵,下面和大家簡單交流一下紅梅盆景的採樁問題,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紅梅採野生樁有哪些優點?

野生紅梅在我國南方分佈比較廣泛,在很多山區可以找到它的蹤跡,最美的其實就是這些野生樁,經過大自然的洗禮,野生紅梅別看植株矮小,可是造型奇特,其形態常在人們的意料之外,採挖野生紅梅後,還可以嫁接一些優良的綠萼梅等品種,這樣更具有欣賞價值。

採挖野生紅梅,時間最好選擇在休眠期,在十一月之後到來年發芽之前,都是理想的採挖時間,要是過於寒冷地區,咱們可以選擇在溫和的春季,防止在冬季遭受凍害。


二,野生紅梅該如何採挖?

採挖野生紅梅,要做好以下幾個技巧,第一點,要注意攜帶較多的根系,特別是側根和絨根,較多的根系可維持紅梅的吸收養料和水分的能力,對於成活非常關鍵,要是可以帶土球採挖,成活率更高。採挖後下一個任務就是截取過多的枝條,特別是造型之外的枝條,這樣可以減少無用的營養消耗,更重要的方便未來的造型。(要是帶花苞的枝條,也要把花苞全部去掉,去掉花苞可以減少養分消耗,利於成活,千萬不要捨不得,想看花機會以後有的是,切忌因小而失大。)

當然紅梅和普通樁材一樣,根系和枝條處理後,最好塗抹傷口癒合劑,以免感染病菌,造成傷口的感染,造成枝條或者樁材的死亡。

下一個任務就是要保溼,防止過多的水分蒸發,這樣才是成活的關鍵,人們為了保溼,可以包裹溼潤的苔蘚,更合理的方法就是包裹保鮮膜,這樣保溼的效果會更好。


三,紅梅下山樁該如何栽培?

栽培紅梅下山樁,最好使用生根粉溶液浸泡幾個小時,栽培時要使用疏鬆透氣的植料,其中粗大的沙石比較優越,透水透氣性比較強,不容易腐樁,要是纏膜的話,沙石也可以不用高培,栽培後要澆一次透水。

放置地點最好是通風而且見光的地方,注意要避免暴曬,恰當的光照,有利於紅梅下山樁的發芽,不過等發芽後,要是纏膜的話,就要用針挑破,方便芽的發出。

等枝條半木質化的時候,可以簡單蟠扎,並且注意抹頭摘心,積累養分,這樣發出的新枝當年甚至就會長出花苞,到花芽分化期可以使用一些磷鉀肥喲。




四,總結

紅梅盆景美不勝收,合理採樁,合理栽培,可以形成美麗的風景線,咱們要是採樁成功,而且樁材奇特的話,稍稍蟠扎,稍稍修剪就是格外具備神韻啊!如果樁材有欠缺,咱們也可以使用嫁接的方法,培養奇特的枝條,營造奇美的造型。待到秋季可以上盆,並且可以提根處理,紅梅盆景更有韻味。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和看法,水平限制可能會有不當,敬請大家批評指正吧!


愛花草的農人


玩紅梅,就要養老樁,只有粗壯的枝幹,才能顯出它的滄桑。所以,這也就有了下山樁。那些在野外生長多年的樁材,很多都是適合的老樁。然而,老樁雖好,移栽卻不妙。俗話就有說“人挪活、樹挪死”,想要給它挪個地方,就增加了死亡的風險。

那麼,在能夠移栽的前提下,使用恰當的一些辦法,把這個風險給降到最低。就是我們盆景人的追求。

老張就獨愛紅梅下山樁,多年的時間中,玩了不下50盆。有些是收來的,也有些是自己採來的。在他看來,紅梅喜溼潤,在下山的過程中,能提高成活率的重點就是保溼和保溫的管理。一般來說,要做好的措施有以下三點。

1、選對時間。

時間選擇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養分的消耗,因此,在其落葉以後直到萌發之前都可以。在這個期間,沒有葉片的存在,養分消耗小,間接的可以促進成活率更高。並且,溫度情況也比較理想,能減少水分的蒸發,從而也讓消耗有少了一些。

其中,春季的時候更為恰當。因為,隨著溫度的升高,移栽後用不了多久就能夠成活。也避免了冬季保溫的麻煩和風險。

2、適當的修剪

修剪是移栽過程中必要措施,不只是為了運輸方便,剪下的枝條也可以減少養分的消耗。再說,我們也真的不可能弄株大樹種在盆中。

所以,對於那些造型用不著的枝條,該剪掉就剪掉。需要保留好的主要是根系,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截斷些主根即可。這也是不得已,否則,沒辦法給其移栽。其餘的毛細根,一定要儘可能的保留更多,這樣能夠讓其恢復的更快一些。

3、合理的保護

保護有兩個目的,首先是防止水份流出過多,其次是為避免細菌感染。主要的辦法有三個,塗抹癒合劑、帶原土、覆膜。這就要根據具體的採挖條件來看了,如果,原土能夠帶的更多一些的話,其餘兩個可以不必在意。

假如,不能帶上原土,就需要靠另外的兩個辦法來補充解決了。尤其是對於較為粗壯的樁材,正因為粗壯的原因。失水的風險更高一些。在其傷口塗抹癒合劑的同時,用塑料膜將其裹起來,能夠有更好的保溼和保溫效果。

總結

上述的辦法不是移栽全部過程,卻一定是採挖的過程重點。想要成活率更好,先要做到以上三點,包括有選對時間,適當的修剪,合理的保護。這樣,在移栽老樁之初,就能夠避免一些成活的風險。再配合好後面的養護管理,移栽成活並不難。

注意的是,尤其是運輸路程較遠的樁材,更要保護的好一點。因為,運輸施加的變成,也讓水分的蒸發更多了一些。對於就在家門口的那種,反而移栽會更加的簡單。


農村大曹


 紅梅下山樁要用膜包住嗎?

關於紅梅下山樁的傷口處理,一般的盆友和樁農比較隨意,往往不在乎,然而,有不少下山樁因為傷口處理不好,要麼蒸騰過速,造成生樁很難發芽成活;要麼是發芽後,出現縮枝,最後慢慢枯萎死亡,還不知道原因所在。因而,我依據自己的一點經驗和認識,對下山樁傷口處理的方法和措施進行對比,從而希望可以提醒廣大盆友注意傷口(截口)的處理問題。   

  一般來說,紅梅下山樁的傷口(截口)分為根部和枝幹兩個部位,根部截取是難以挖去,枝幹截取是為了搬移便利,另外也是盆景造型的取捨導致。根據部位不同處理方法也各不相同,大致有塗抹泥漿、包裹苔蘚、保鮮膜包裹、塗抹癒合劑、滴蠟封口、錫紙包裹等方式。  

  關於下山樁的根部截取問題,一般來說,生根容易的樹種,比如榆樹、黃荊、紫薇、朴樹、白蠟、火棘、迎春、金桔等等,無須保留過多鬚根,而對生根不易的樹種,諸如紅梅、松柏類、高山杜鵑、栒子、瑞香、鐵馬鞭、檵木等等,根部截取只需要將主根截斷,則儘可能多的保留鬚根,最好是帶原土球下山,從而提高成活率。  

  而針對枝幹部的截取,如果屬於小老樁,最好保留全冠,這樣整體沒有損傷,樣子也很美觀;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下山樁都需要截取枝幹,主要是為了搬運方便,因而樁農都會盡可能的把枝幹殺短。有的本來造型很優美,如果經驗不夠,冒然截斷,是非常可惜的。  

  挖取下山樁後,在山上如果沒有太多保護措施,只好用在根部和枝幹部傷口(截口)部位塗抹泥土,然後用苔蘚或者泥土或者草根纏裹保溼,用塑料袋包裹,避免水分過多蒸發。    

  而關於枝幹部的傷口處理,就和根部完全不同。根部處理是為了生根,枝幹部處理則是為了防治水分蒸發,抑制生長,從而提高成活率。  




烏蒙珍寶


具體看品種,當然最好抱一下,如金彈子下山樁在栽種養根期纏膜比較好,黃荊的下山樁就不必纏膜,只需用塑料袋連盆罩住就可以了,無論纏膜還是用塑料袋罩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保溼,當然別包的太死,不透氣。





動植物語


必須要包住,預防水份流失,修剪後要用油漆或傷口癒合劑封住傷口。給個好評的親



河北苗木客


要保持樹根溼潤


順其自然208816786



聰明心源


是的,保持溼潤就行了


用戶60913173661


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