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爹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三個地方是哪裡?

瓜慫女子在張家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下面我給大家說說農村哪三個地方的黃鱔最多。

既然要黃鱔最多,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黃鱔的生活習性。黃鱔其實是屬於魚類動物,它一般喜歡生活在有淤泥較多的環境中,而不是完全是淤泥的環境。它特別喜愛鑽洞穴,有洞或者大小合適的地方也是黃鱔經常出沒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黃鱔的生活習性來知道黃鱔的居住地方。我記得小時候,我就去抓過黃鱔。那麼農村哪三個地方黃鱔最多呢?我結合我以前抓黃鱔的經歷來給大家說一些。


  1. 第一個地方是已經開墾過幾年或者十幾年的稻田,因為稻田中是有土壤的,隨著耕作的時間越長,稻田中積累的淤泥也就越多,但稻田中卻又不全是淤泥。而開墾過幾年或者十幾年的稻田的淤泥量一般來說比較多,適宜黃鱔生活。我們在翻耕稻田的時候,就有可能遇到黃鱔。
  2. 第二個則是在岸邊有不少石頭的地方。我們大家都知道,黃鱔挺喜歡鑽洞,尤其是洞多的地方,黃鱔更加喜愛這種生活環境,在這裡數量也很多。它們為了躲避天敵的追捕,會給自己留下逃跑的洞口,我覺得“狡兔三窟”也可以形容黃鱔了。
  3. 而第三個地方是指一些小河有灘塗的地方,因為灘塗是有比較多的淤泥,適宜黃鱔生活,加上灘塗接近小河,有黃鱔的食物。而且灘塗很少被人去破壞,黃鱔比較少受到影響。因此黃鱔尤其喜愛這種生活環境,既有食物,又適宜生存。

以上就是農村黃鱔最多的三個地方,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的?請在下方留下您的意見,謝謝大家。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牧豆人,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牧豆人


黃鱔最多地方應該有幾個條件。

一,溫度適宜黃鱔生長繁殖。

二,棲息地底層常年有水溼潤,便於穴居黃鱔開洞躲藏生活。

三,必須處在相對安靜,食物來源廣泛,天敵較少,那才能發展多起來。

記得讀高中時在學校裡捉得一次最多的黃鱔,僅僅幾小時裝滿六鐵皮桶(那時還沒塑料桶)。讀書的黃泥頭中學的後面駐著一支部隊,高高圍牆將把學校教師樓和部隊隔開了,操場切下去幾十米中間有五,六塊陷坑田,那深腳田可能原來並不是陷坑田,是由於下面有條裝煤往電廠小火車鐵軌欄腰切過那畈田,鐵軌下面沒有放流水遂洞,上面幾塊田一旦雨水多,就滿得五,六十釐米高,水要經過那鐵軌下碎石滲出流往下方,到我們讀高一時,那五,六塊田就荒著了,常年生長荒草,那田埂在枯水時還是能走過去的,鐵軌下面農民田還是年年種著,上面這一塊田塝與部隊圍牆跟就成了學生星期六,星期天的樂園,躲在那草窩裡看當時流行武俠小說,老師是發現不了的。



那時租套小說比較困難的,同學們都是共租的,無序看,兩兩三三看一本,又分開章節東一堆,西一堆,被老師繳去也只有一本,其餘可退租,繳去的那本要放暑假時才能到老師那要回來去退壓金,有的看得快,有得看得慢,就形成了這一堆人要往那一堆裡重合,雖然幾堆人隔田相望只有幾十米,但去另一堆要繞著圈兒,或經教師樓繞,或經下面小鐵軌繞,終於有幾個大膽的直接從那陷坑田的田埂上走過去,那僅高出水面一兩寸的田埂踏著就翻下這田,學校是特別禁止學生入田的,以前有個上屆學生在那出過事,所以禁得很嚴,可能會被開除的。跌倒入田的來生同學雙手抓著田埂上泥塊就爬了上來,那泥塊一看竟然有幾條小黃鱔,同學中就傳著這塊田中可能有許多黃鱔,學校那時對我們這些住校生是管得很嚴的,也無人敢越雷池一步,等到7月9日高考完畢,也正好那幾塊田裡水位下降到離泥僅有幾寸,己經收失好全部的行旅,就留一鐵桶,那六丘田五條田埂,十幾個同鄉同學從田埂兩頭用手翻開那田埂,每人都捉得一大桶黃鱔回家,這是我們從城郊,也是一生最用最少時間(約五十分鐘)捉得野外生存最多一次黃鱔。



當我們過了8月20日來領通知書時,也不知那裡漏了風聲,那幾塊田裡被翻了個底朝天,據學校裡王出納和幾個住校老師說,那幾塊田裡被翻出一,兩千斤黃鱔,還怪我們沒有將這事先告訴他們,說實話沒拿到通知書誰敢說呢?說不定還要來複讀!


老艾葉


在我小時候,農村黃鱔和泥鰍比較多,很多地方都可以抓黃鱔,每到了割稻穀的季節,我經常都會去抓黃鱔和泥鰍,黃鱔是一種雜食性魚類,喜歡藏身在肥沃溼潤的地方,因此只要注意這些地方就能找到黃鱔。

水渠岔路口

農村一些泥土水渠往往藏有不少黃鱔,黃鱔喜歡藏在水渠的岔路口,這些地方比較寬敞,水流比較平緩,因此這些地方食物較多,比如小魚、小蝦、昆蟲等等,黃鱔和泥鰍在這些地方容易吃到食物。

因此我小時候去抓黃鱔的時候,都會關注這些地方,一個岔路口,運氣好,可以抓十多條泥鰍,兩三條鱔魚,不過一年最多隻有兩次機會。

稻田進水口

在稻田抓鱔魚和泥鰍比較有講究,一般上半年乾旱過的農田基本上沒有鱔魚抓,必須是那種全年保持溼潤的農田,之所以稻田進水口鱔魚多,那是因為這裡有活水,小魚小蝦等食物相對多一些,同時這些地方更肥沃,其它昆蟲、腐爛性食多會相對多些。

另外稻田裡的鱔魚往往喜歡藏在路邊,而且鱔魚洞都非常深,所以在稻田抓鱔魚麻煩比較大,必須要動用鋤頭才行。

農村小河

其實河裡鱔魚也比較多,對於鱔魚來說,河裡有著充沛的食物,在小河流岸邊,有很多小魚、小蝦、螺螄等可以吃,不過河裡抓鱔魚難度較大,要就是斷流的時候可以下河抓黃鱔,要就是用籠子來抓,把籠子掛在河裡,一些小魚小蝦被網住,就會吸引黃鱔入網。

不過現在農村裡的黃鱔是越來越少,隨著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黃鱔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艱苦,還有農村的水渠也改成了水泥,現在想抓黃鱔,基本不太可能了,即便是魚塘也沒有黃鱔抓,魚塘的雜魚太多了,也就只有河流裡還有一些黃鱔。


老梁話三農


以前小時候我們當地農田裡面有非常多的黃鱔和泥鰍,所以每當到春季跟夏季的時候,我們晚上都會拿著一個特製的鉗子去農田裡面加泥鰍,基本上每次都可以滿載而歸。尤其是在春季的時候,稻田剛剛插秧或者還沒有插秧的時候,那個時候黃鱔比較容易找到。因為黃鱔是晝伏夜出的一種動物,所以在晚上會比較容易抓到。不過近些年來,我們當地的農田,黃鱔和泥鰍確實少了很多,甚至有些地方已經根本就找不到他們的蹤跡,這可能是因為人們過度的使用了除草劑所導致的。

那麼在以前農村地區,一般在有些地方確實是比較容易發現黃鱔,而且有些地方的黃鱔會相對來說比較大,尤其是在一些比較肥沃的水域裡面。我曾經就在我們的魚塘裡面抓到過一隻三斤重的黃鱔,當時是直接用鉤子鉤上來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拿一個鉤子,然後掛上蚯蚓直接放在黃鱔的洞穴口上,然後就直接把他釣上來的。當時拉了好久才拉上來,真的是我這輩子釣過最大的黃鱔。

那麼在農村地區哪些地方會比較容易發現黃鱔呢?


首先,我個人覺得是在一些水域比較肥沃的地方,就比如農村的一些溝渠裡面,因為裡面的淤泥往往比較厚,然後水質比較肥沃,而這種地方的黃鱔一般個頭都會比較大。不過在淤泥比較厚的地方,黃鱔一般都堵得比較深,所以想要抓到也會比較困難。我們以前經常就是將溝渠裡面的水放幹之後,然後就直接開挖,經常可以挖到兩三斤左右的黃鱔。

然後,就是在魚塘的邊緣,農村基本上很多魚塘邊上都會堆一些石頭,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魚塘邊緣比較穩固,不會出現坍塌的情況。也就是因為在魚塘邊上堆放這些石頭,讓很多黃鱔找到了棲息的地方。而這些石頭的縫隙裡面非常適合黃鱔這種愛鑽洞習性生活的動物。因此我們經常會在農村看到有一些人趴在魚塘邊緣釣黃鱔,而且找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在這種石頭縫當中,基本上都可以有很好的收穫,而且這種地方生長的黃鱔一般個頭也是非常大的,至少也在半斤左右。

最後,我覺得就是在我們農村的田埂上面,在以前農村的田埂上,經常可以發現一些比較大的洞穴,而有些地方可能會覺得是小龍蝦的洞,但是在我們當地,以前是沒有小龍蝦的,所以最有可能的就是黃鱔的洞穴。因此一旦有人在田埂上發現有比較大的黃鱔洞穴,都會沿著這個洞開挖。以前也是因為人們這樣挖黃鱔,導致田埂出現漏水的情況,從而使農民非常的惱怒。

不過現在在我們當地農田裡面的黃鱔數量是非常的少,田裡面基本上找不到了,只有可能在一些魚塘裡面或者是溝渠裡,才可能找到黃鱔的蹤跡。而這兩個地方的黃鱔基本上都要比農田裡面的黃鱔大很多,而農田裡面的黃鱔一般生長都是比較小的,最多小拇指大小。溝渠和魚塘裡面的黃鱔,一般至少都在半斤以上,而且數量非常的多。不知道大家覺得還有哪些地方的黃鱔會比較多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少三番


農村哪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幾天每天都出去抓黃鱔,我來告訴你哪裡最多。

黃鱔最喜歡呆的的地方,得滿足三個條件淤泥、雜草、長流水,只要滿足了這三個條件,你的抓黃鱔之行肯定收穫滿滿,接下來我跟大家一個個來說說。

1,水庫壩底的排水溝(跟小溪一個道理)。水庫因為壩口密封不嚴,都是長期流水,所以整條排水溝都是淤泥,雜草,長期沒人清理的話,基本看不到水溝位置。

這樣的溝裡要找黃鱔非常容易,黃鱔都是在溝兩邊打洞,只要流水清澈,見洞就捅,用手指探清楚洞穴方向,腳直接踹,踹不了幾下,黃鱔就從另外一個出口逃竄了出來,這時候你眼疾手快,一把到位。

2,魚塘邊,有雜草,又用石頭砌了塘基的地方。這種地方的黃鱔抓到一條最起碼半斤以上,兩條就是就是一餐美味。

但這地方的黃鱔不好抓,只能釣,一根稻草,一條蚯蚓就可以了(也有人用鐵線),選擇石縫有點光滑的口,把稻草伸進入慢慢試,如果有黃鱔的話,它肯定就會忍不住美食的誘惑的。



3,長期有水的田埂邊。不要去一年四季總有個季節沒水的田邊找,就算有也是極少。去四季有水的田埂邊,又多又肥,特點還容易抓,一般這樣的地方不會有深洞長洞,找到有洞那就是十拿九穩。

水田這個季節抓黃鱔可得注意哦,別踩壞了人家的莊稼,別挖穿了人家的田埂,要不然人家可不給你去抓,黃鱔到了你手上,記得給人家恢復一下你挖的坑。


以我抓了幾十年的經驗來說,農村抓黃鱔也就是這三個地方好抓了,當然說是一回事,會不會、找不找的到又是一回事,任何事情都是一個道理,熟能生巧。(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刪)


農民也優雅


我們村裡有一個釣黃鱔的能手,他每年在釣黃膳的季節,都能釣到許多的黃膳,在每年的6至10月份,他能釣到的黃膳,可以賣到3000多元錢,野生黃膳在價格在我們這些地方能賣到每公斤150元左右,有一天問了下他,在什麼地方黃膳最多,在什麼地方能找到黃膳,他告訴我了三個地方。


農村公爹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三個地方是哪裡鱔?

一、黃膳的生活習性。

黃鱔喜歡生活在土壤溼潤的地方,而且土壤不能被水淹著的地方,但是要靠近水,這樣的地方適合黃膳打洞生活,而且能找到食物,這就是黃膳的生活習性。按照黃膳的這個生活習性,可以是稻田的田埂上,可以是小壩塘的邊上,也可以潮澤地,這三個地方最容易找到黃鱔。

2、能找到黃膳的三個地方。

①秧田和稻田的埂子上。

秧田和稻田的埂子上,這是最能找到黃膳的地方,秧田和稻田的埂子上,土壤溼潤,方便黃膳打洞生活,而且下田就有水,能捕獲食物,而且這些地方有雜草,方便黃膳隱蔽生活。

②小壩塘的邊上。

小壩塘的邊上常年有水浸潤,也比較適合黃膳打洞生活,適合生長,在這些地方也能找到黃膳。


③潮澤地。

在潮澤地裡邊,土壤常年有水浸潤,適合黃膳打洞生活,而且除了找黃膳的人喜歡去以外,這些地方很少沒有人去,適合黃膳安靜的生活,在這些地方也能找到黃膳。

總結

根據黃膳的生活習性,我認為在這秧田和稻田的埂子上、小壩塘的邊上、潮澤地這三個地方比較能找到黃膳,在農村只要能找到黃膳,用一個釣黃膳的鉤子,穿上蚯蚓伸入黃膳的洞裡,就能釣到黃膳。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點擊關注:以文溫暖三農。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歡迎交流、討論,每天會有精彩為您呈現!


以文溫暖三農


農村公爹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據我認為只有一個地方才是真的多——那就是農村農貿市場,說笑了,先和大家調皮一下。

其實說到農村黃鱔最多的三個地方是稻田、塘堰、河流。大家可能會說這還不是胡扯嗎!哈哈,如真說起來也不算胡扯,因為接下來我要說的是在這三處地方中,那些位置才是黃鱔最愛去的。最後還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黃鱔整個晚上活動的一些規律特點。

下面我們就先將稻田、塘堰、河流一步步的分解開來。

①農村黃鱔最多的地方之水稻田。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野生黃鱔最多的地方還是以長江中下游等地方最多,這些地區有一個特點就是水稻田特多,這就為黃鱔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場所。

另一個特點就是多山,如此就可將所有的水稻田分為平地稻田、緩坡稻田和坡頂稻田,而黃鱔在這三種稻田中,黃鱔藏身的最佳住處還是緩坡稻田最多,下面就再來說下原因。

1、平地稻田黃鱔中等多。平地稻田總的特點是泥層較深,許多陷阱深泥田也基本在這些地方,黃鱔其實不喜歡在深泥腳田,因為黃鱔洞很容易塌垮,基本只有小黃鱔,長大之後就會遊走。二是平地稻田面積大,這樣的地方雖然土地肥沃,但因實在面積太大,沒有很好的藏身之所,所以雖然黃鱔也有,但不算是特別多的。當然,如果是靠近小溪、河流旁的稻田相對其它地方又會多一些,這是因為小溪、河流之中的黃鱔可能會順著水田的流水進入這些稻田之中。

2、坡頂稻田黃鱔最小。這些地方雖也有黃鱔,但因經常乾旱,所以,這地方的黃鱔是不多的。但因這些地方比較偏避,去的人就小,所以也常有驚喜的時候。只是光臨了幾次之後,就又難見了,只能當驚喜而去稍微尋找一下,是不能時常去的。

3、緩坡稻田黃鱔最多。就如丘陵山區的農民在建房子時,建房的最佳位置是緩坡之地,下能防洪,上能防山體滑坡。黃鱔也如我們人類的選擇,它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緩坡稻田。這是因為緩坡稻田:一、泥層不深不淺;二、冷暖適當,天氣熱的時候黃鱔可游到田背之處納涼,天氣適當的時候又可到田埂處看風景;三、藏身之處多,因緩坡稻田面積不大,導致黃鱔藏身的地方很多,如田背、田埂邊等都可以鑽洞藏身,且可很快的轉移陣地,如從田埂到田背處;四、食物來源豐富,因這些緩坡稻田面積不大,所以在田背、田埂之處就藏有很多小動物,如飛蛾、螞蟻、蚯蚓等就比坡頂稻田和平地稻田更為豐富。

至此,大家也就知道了所有的稻田中,哪些稻田黃鱔最多了吧!那就是緩坡稻田、小溪河流旁的稻田黃鱔最多。


②農村黃鱔最多的地方之塘堰、小水坑。

上面將稻田全講完了,如按以前,人們捕獲黃鱔最輕鬆的地方肯定是稻田排第一,這不僅是因為稻田面積大,更重要的還是易於捕獲,只要拿把鋤頭就能輕鬆挖到。但現在,因為藥物的使用,大部分農村稻田中的黃鱔已是非常小了,只在塘堰池塘等水體豐富的地方,才還有比較多的黃鱔聚集。

塘堰中黃鱔藏身最佳的地方其實不用多說,那就是石砌堤岸、淺灘和其它水草豐富之處。這是因為在這些地方不僅小魚小蝦最多,也是黃鱔最佳的藏身之地。特別是石頭縫內,更是常有大黃鱔出現;而在水草叢中,如天氣較好,也常能見到黃鱔浮在水草之上剩涼。

除了塘堰,在農村放水的溝渠和稻田進出水口處,還有很多的小水坑,這些地方也是黃鱔泥鰍小魚小蝦最多的地方。只是這些地方因面積實在太小,基本只幾十釐米大小,所以,捕過幾次後就又得等待下一批黃鱔的到來。

最後得注意一點:在這塘堰、水坑中捉黃鱔時,一定得注意像水蛇一樣的蛇類,特別是水草豐富的地方,水蛇很喜歡藏在水草中而不容易讓人發現,下面的河流中也一樣。



③農村黃鱔最多的地方之河流。

河流、小溪中黃鱔藏身最好的地方,其實與塘堰所說的沒有本質的差別,那就是緩水處、淺水層、或者是水草比較集中的地方。而在急水處是很難見到黃鱔的,因為在急水之處,小魚小蝦也沒有好的藏身地方。


上面說了在農村黃鱔最多的三個地方的各自特點,下面就來和大家說下黃鱔在晚上的一些活動規律,就些規律可說是我以前十來年的經驗集錦!

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人們在去釣黃鱔的時候還主要靠的是三芯煤油燈或者是後出的礦燈,而工具也只是夾黃鱔的鐵夾或用竹子製成的竹夾。因為在晚上釣黃鱔的人多,且時間很長,很多是全通宵都在手工釣黃鱔。大家也就總結了許多經驗,這些經驗有:

1、月亮最姣潔的夜晚黃鱔不愛出洞。因黃鱔有避光的習慣,在以前特別是農曆十五左右的幾天,如果空氣又特別好,那這時的夜晚就會如蒙濃的白天一樣,所以如果在這時候去尋找黃鱔,就會讓我們大失所望。在這樣的夜晚,我們基本得先在家玩到凌晨之後再出去釣黃鱔,有時可能得等到半夜二三點。因此,在有大月亮的夜晚最好還是不要去碰運氣了,很難的。

2、黃鱔在晚上有三個出洞高峰。一是天剛黑的這兩個小時;二是半夜1點之後兩個小時;三是天要亮的時候,其時間一般只半小時至一小時,天亮後,黃鱔就全會回洞。在我們那,以前就有很多人趕在天亮的這段時間釣黃鱔,如運氣好的時候,就像有黃鱔撿一樣,半小時就可在幾分大的水稻田內撿上五六斤黃鱔。當然,這都是以前的事了,現在不可能有這樣的盛況。

3、黃鱔在夜晚的三個活動特點。一、在天黑之後的幾個小時,黃鱔最警惕,這時的黃鱔,有些還只會從洞口露出半個頭或者是小半個身子,一有動靜就會將身體縮回洞內。二、在凌晨之後的黃鱔最容易捕獲,因黃鱔這時因為尋食等,就可能離洞很遠,既便想躲起來也反應不過來。三、天要亮的黃鱔最沒有戒備,這時候的黃鱔雖然離洞不遠,但它們就像我們小時候拿板凳在外剩涼一樣,這時的黃鱔我們可將它們當成是集合、納涼或者是吸露水等亨受活動,對外是放下了一切警惕之心,也可說是在躺開肚子睡覺。人們都說這時候的黃鱔只要看到了就像是撿東西一樣的輕鬆,而黃鱔也不會有大的反抗,就像沒睡醒的樣子。


雖然還有更多的細則,但因為今天寫得實在太多了,也就不再和大家囉嗦了。看在我這麼認真的份上,只願大家能給一個小小點贊或是分享!內容完全是自己親身體會,如有與大家當地現狀有差距,也請多諒解!謝謝!

(圖片來源網上)


湘村小之草


農村公爹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三個地方時哪裡?


個人認為目前鱔魚最多的地方是稻蝦田,其次是野溝渠。

黃鱔的生活習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喜歡生活在潮溼溫暖的淺水區:從這方面來說,黃鱔在稻田種植區非常多就算是現在稻蝦田盛行,小龍蝦依然喜歡生活在淺水區,因為黃鱔用鰓呼吸,需要不停地出水換氣。其次,鱔魚在淺水區活動也方便鱔魚打洞。

2.鱔魚喜歡生活在水草豐富的地方,浮游動物比較多的地方,鱔魚比較多:在日常生活中,養殖戶發現,水花生是養殖鱔魚最適宜的水草。這是因為水花生一般生活在淺水區,而且水花生盤根錯節,一團團的,中間空隙大,非常適合鱔魚生長繁殖與棲息覓食。同時小魚小蝦也喜歡生活在水花生裡面,鱔魚屬於食肉生物,這麼多的魚蝦正是鱔魚的天然開口餌料。



3.鱔魚打洞的習性:鱔魚喜陰,同時需要浮頭吸收氧氣,所以鱔魚喜歡打洞,鱔魚一般在有水草的淺水區或者田埂邊上打洞。這裡要區分普通鱔魚洞和抱卵鱔魚洞的區別,簡單一點來說,洞口有大量白沫的洞口就是抱卵鱔魚洞了,鱔魚洞一般有兩個一個洞為出口一個洞為進口。如何在水草茂盛的地方準確尋找鱔魚洞是一門技術活,網上有個鱔家打野的直播和視頻,內容全部是如何掏鱔魚,他的技術一流,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下。


分析了鱔魚藏身的地方,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捕撈鱔魚,如下:

1.用地籠捕撈鱔魚:適合野溝渠和稻蝦田等淺水環境以及有機質豐富的地方。可以使用捕撈小龍蝦的地籠,也可以使用水上漂來捕撈鱔魚,後者需要投放餌料,一般是蚯蚓。而且水上漂一般要放在水草茂盛的地方。一是為了防止地籠漂走,二是水草茂盛的地方才有鱔魚。


2.釣浮頭鱔魚:鱔魚因為需要換氧氣,所以有些鱔魚在上午8點左右會浮頭,對於這些浮頭鱔魚。建議使用魚鉤吊上蚯蚓來垂釣,幾乎一釣一個準。

3.掏鱔魚洞:以前我們這裡有個職業掏鱔魚洞的農民,他每年的5到8月份,天天出去掏鱔魚洞,田埂上,溝渠裡等地方都天天光顧,據說這三個多月的時間可以賺5萬多塊,然後其他時間休息。當然現在到處都是稻蝦田,因此他也失業了。

4.釣鱔魚洞:鱔魚鉤與魚鉤是有所區別的,不像魚鉤那麼麻煩,我做的鱔魚鉤很簡單,用雨傘的骨架上面的鐵絲,將一端磨尖然後用火燒軟化之後再用手掰彎,一個簡易的鱔魚鉤就出來了,我一般是在老家那條河邊釣鱔魚,那裡的鱔魚是野生的而且特別大很多都在岩石縫隙裡面釣到的。釣鱔魚洞樂趣大於收穫。

5.20年前的鱔魚,在我們這裡氾濫成災,晚上帶個手電筒,然後帶個蛇皮袋或者簍子,你會發現水稻田裡面的鱔魚多的出奇。用燈一照,鱔魚就不動了,然後直接用雙指夾住鱔魚,就捕撈上來了,根本不像現在還用電魚器去尋找。



總結:

鱔魚生命力頑強,我們這邊,怎麼弄每年都有很多鱔魚,由於目前小龍蝦價格低迷,所以很多養殖戶打算明年來混養鱔魚,我覺得這種模式很不錯,甚至鱔魚種都不需要購買。直接將捕撈上來的鱔魚投入到蝦田即可,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鱔魚雌雄同體,性成熟之前是雌性,性成熟之後是雄性,所以養殖戶購買鱔魚苗要注意。


小龍蝦曬太陽


農村公爹說農村有三個地方黃鱔最多,這三個地方是哪裡?

黃鱔是一種生活在淡水魚,但是他的樣子一點也不像魚,像加長版的泥鰍!不知道還以為是蛇!黃鱔喜歡待在淤泥中,喜歡在淤泥裡鑽洞,而且是鑽好多個洞!人抓它的時候它就從“後門”跑,黃鱔很滑,很難徒手將它抓住!所以想要抓住黃鱔要有技巧才行!



黃鱔最長出現的地方就是稻田裡的淤泥,每年到了插秧的季節,插秧的農民都能在田肥沃的淤泥裡看到黃鱔的身影,有些運氣好的插秧師傅,邊插秧邊抓黃鱔!擦完秧苗,黃鱔也抓到好幾條,夠一頓飯了!



除了稻田裡,黃鱔也喜歡在小溪邊的淤泥裡,那種黑灰色的淤泥,軟綿綿的踩下去會陷下去很深的那種!因為黃鱔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淺水的淤泥裡!這是黃鱔最喜歡呆的地方,所以去小溪邊的淤泥種肯定能看到它的身影!



黃鱔除了喜歡待田裡和小溪邊,還喜歡待在小河邊和灘塗的淤泥中。河邊的淤泥和灘塗,環境優越,土層鬆軟深厚且富有營養,人為的因素少,所以河邊和灘塗也是黃鱔出沒最密集的地方!



這就是我知道的三個黃鱔最多的三個地方!你還知道哪裡?歡迎留言交流!

小菜說三農,分享農村事!關注我瞭解更多農村農民農業趣事!


奮鬥小青年小明


我們農村黃鱔也比較多,每年6月過後就是大量抓黃鱔的時候。特別是稻田、水溝、長滿水草的河邊,運氣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抓七八斤黃鱔。



而且野生黃鱔在我們農村特別的貴,有時候40元一斤,你還買不到。有人經常用養殖的黃鱔冒充野生黃鱔賣,如果不知道怎麼分辨,很容易被騙,畢竟養殖的黃鱔才20元左右一斤。

如何分辨野生黃鱔和養殖黃鱔

  • 活躍方面,野生黃鱔比養殖的黃鱔活躍很多。如果你將野生黃鱔和養殖的黃鱔同時放水裡,養殖的黃鱔你很容易就會抓起來,而野生的黃鱔會拼命的反抗,遇到那些幾斤的野生黃鱔,有時候還會咬人。
  • 身體方面,野生的黃鱔尾巴比較細長,而養殖的黃鱔尾巴就比較短扁。同時野生黃鱔兩邊的花紋比較大,顏色也很深,養殖的黃鱔兩邊的花紋花紋顏色很淺。
  • 大小方面,野生黃鱔普遍偏小,不過也有極個別的野生黃鱔能漲到幾斤種。養殖的黃鱔大小基本很均勻,普遍都比較肥。
  • 口感方面,野生的黃鱔吃起來肉質很爽口,而養殖的黃鱔吃起來就和吃魚肉的感覺一樣,不是那麼有嚼勁。

那些地方能抓到野生黃鱔

  • 每年我們抓黃鱔的時候,稻田裡抓得最多,特別是那些儲水量比較高的稻田裡。晚上的時候,帶上強光手電筒,看見黃鱔就一隻手照著,另一隻手使用特製的黃鱔夾直接夾。夾的時候一定要快狠準,畢竟野生黃鱔警惕性很強。白天也可以再稻田抓黃鱔,只是需要找黃鱔洞才可以。
  • 除了稻田就是放水的泥水溝,在水溝裡抓黃鱔就只能用專門的抓黃鱔地籠,買十幾個獨立的地籠,配好餌料後直接放水溝裡就可以。最好晚上去放早上去取,一是怕有人將你的地籠收走,另外就是黃鱔一般晚上出來覓食。
  • 我們這裡有河,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河流,所以周邊會有很多河草,河草下面就會有很多黃鱔泥鰍和龍蝦。在河裡面放地籠就要放那種一個地籠5米以上的地籠,這樣撲捉的東西就會比較多。在河裡捕捉的黃鱔可能沒有稻田和水溝多,但是在河裡捕捉的黃鱔是最大的,有時候會捉到幾斤重的老黃鱔,我有一次就捉到一條3斤7兩的老黃鱔。不過我沒有自己吃,拿去賣了錢,這樣的黃鱔其實不好吃,肉太老了。

如何做黃鱔最好吃

黃鱔最好的吃法,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爆炒。



第一步:處理好黃鱔後,切成8釐米左右的小段。

第二步:油燒熱,將黃鱔炒卷,然後將黃鱔撈出來。

第三步:爆炒蔥薑蒜花椒,待香氣撲鼻時,放入入專門的乾鍋調料。

第四步:感覺可以料炒好後,放入前面炒好的黃鱔,再爆炒5分鐘起鍋。

炒黃鱔要油多,吃起來才爽。也可以適當的加點土豆之類的輔菜。

每年6月後,可以去稻田、水溝、河邊捉黃鱔,然後做成美味的乾鍋,簡直不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