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的山大王 深度好文

“王袁事件”的主角王佐原先當過裁縫,後來上井岡山做了土匪。袁文才是他的結拜兄弟,大革命時期的黨員,同時也是王佐的靈魂式智囊。

王佐深諳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道理,平時號稱“打富濟貧”,不僅從不侵擾井岡山的老百姓,高興了還真的會“濟貧”。比如他通過“打富”撈了許多光洋,這些光洋他根本花不完,有時下雪的時候就拿著光洋往雪地裡拋。老百姓看見了便上來哄搶,王佐在一旁哈哈大笑。

時間一長,王佐在當地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紅軍剛上井岡山時,連向老百姓買個雞蛋,人家都要問這事王佐知不知道、王佐同不同意。後來毛澤東對王佐說:“你們的工作做得好哇,我們戰士買個雞蛋都要通過你呀!”王佐面紅耳赤,支支吾吾地回答說:“沒……沒有這個事……”

毛澤東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未上井岡山之前,就有人提出要用武力解決王佐,毛澤東說絕對不能這麼幹。他向大家解釋,王佐是舊式的山大王,這種舊式的山大王多得很,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將他們完全消滅。紅軍要做的,不是消滅山大王,而是應該把他們爭取到自己的隊伍中來。

除了“舊式山大王”的說法外,王佐也可以被視為群眾領袖。中國當時許多地方都有群眾領袖,例如陝西有劉志丹,贛東北有方誌敏,在成為紅軍領導人之前,他們和王佐一樣,在當地民間都有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在毛澤東看來,群眾領袖不管有多少缺點,只要群眾聽他的話,就要予以承認。後來到陝北,毛澤東二話不說,就把還關在牢裡的劉志丹放了出來,這一舉措對團結陝北的地方力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井岡山,毛澤東採取的是同一策略。他一上井岡山,就主動送槍給王佐和袁文才作為見面禮,並且聲明:“我們來,不繳你們的槍,也不編你們的部隊。以後你們放心守山,我們出去打仗。”

王、袁投桃報李,對毛澤東十分服膺。有一次,毛澤東的腳走爛了,住在袁文才家。袁文才招待得十分周到,他還對自己的部下說:“毛委員(毛澤東當時是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就像皇帝左右的大臣一樣,招待好他,我的贛西總指揮還能當(袁在大革命時期當過贛西總指揮)。”

事實上,如果毛澤東不竭力爭取王、袁,紅軍在井岡山是站不住腳的。從失守井岡山這件事也能看出來,這兩人在當地具有多大的能量——王佐僅有1個營3個連,但在紅五軍被迫突圍後,他們仍在井岡山堅持了下來,國民黨軍愣是傷不得他們分毫。

這時王、袁的部隊已經編入了紅軍,但他們不屬彭德懷直接指揮,其上級機關是湘贛特委,而事情也就出在王、袁與特委的關係上。

湘贛邊界和兩廣地區類似,自古以來就有土客矛盾,也就是土籍人和客家人的矛盾。土籍人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客家人則是戰亂年代為躲避戰亂,背井離鄉逃到南方的北方人。土籍人佔據著適合農耕的平地良田,而客家人卻只能居住在對方不願意居住的山區,兩大族群互相之間的那種敵視和仇恨,早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袁是客家人,湘贛特委的負責人大部分都是土籍人,一個有槍,一個有權,根深蒂固的土客矛盾讓他們誰看了誰都不爽。另一方面,王、袁又只服毛澤東,毛澤東講的話,他們願意聽,對於其他人包括湘贛特委的話,就不太願意聽。

王佐沒文化,大的主意都聽命於袁文才。袁文才穩定,王佐就穩定,袁文才若是有所波動,王佐也一定會波動。毛澤東曾經親口告訴彭德懷,袁文才這個人很狡猾,名堂很多。於是在離開井岡山時,毛澤東就任命袁文才為紅四軍參謀長,帶其一道行軍打仗,以便減少井岡山以後工作的難度。

未料當時中央有個很“左”的文件,說對土匪首領應“當作反革命的首領看待”,而文件又正好被隨軍的袁文才看到了,後者連忙逃回了井岡山。王佐不識字,袁文才就將那段原文念給王佐聽,並且對王佐說:“我們怎樣忠心,他們也是不會信任的。”

湘贛特委早就想除掉王、袁,有了中央的尚方寶劍和袁文才“脫逃”這條罪狀,便更覺得有此必要了。1929年秋,中央派員到湘贛邊界巡視,湘贛特委添油加醋地對此進行了彙報,中央代表於是要求不折不扣地按照文件精神處理王、袁。

湘贛特委有權,但無槍,靠自己的力量動不了王、袁。於是特委負責人便深夜趕到紅五軍軍部,請求彭德懷調動兵力。彭德懷從他們那裡得到的情況是:王佐、袁文才要勾結地方民團叛變,兩人還強迫特委把邊區武裝交出來,說這話時,王佐甚至把駁殼槍往桌上一擺,近乎就是在威脅特委!

王、袁居然要叛變,彭德懷在大感意外之餘,卻也覺得不無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