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民間非知名評論工程師


春秋時期有四大強國,分別是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晉國,這四個國家均有一段時間的霸主地位,其中晉國最長,秦國最短。公認的第一任霸主是齊桓公,他開啟了霸主模式。所謂霸主,就是代天子徵四方以伐不臣,霸主雖不是天子,但是實力卻遠遠超過天子,權力也遠遠大於天子。諸侯可以不朝貢天子,但必須要聽霸主的命令,否則有亡國失地之危。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霸權快速丟失,這時宋國的宋襄公高舉齊桓公大旗,他平定齊國內亂,以齊桓公繼承者自居。宋國是小國,不具備霸主的實力,但宋襄公有名聲,也能聯合諸侯對外作戰,不過最終在跟楚國的戰爭中落敗。宋襄公之時,晉國已經強盛,晉文公上位後,作三軍六卿制,對外四處征戰,以其實力贏得了霸主之位。五霸中最沒有爭議的霸主主是齊桓公、晉文公。

晉國的霸業持續時間較長,它先後接受了秦國、楚國的挑戰,其強勁的實力讓秦楚兩國不得不聯合對晉。秦國被晉國打敗後,不再向中原爭霸,轉而向西戎用兵,史載秦穆公西霸戎狄,滅國十二,拓地千里。楚國北上,遇到的最強對手就是晉國,儘管楚莊王時代擊敗過晉國,但是楚國的霸主地位並不被中原諸侯承認。晉國低蘊深厚,以一國之力力敵秦楚兩大國,可謂霸業持久。後來晉國支持吳國對楚作戰,吳國一度攻破楚都,在秦國的幫助下才收復國都。

吳國、越國的霸業都是曇花一現,且不被中原諸侯廣泛承認,因此他們不算真正的霸主。秦國從穆公稱霸西戎後,經歷了四代亂政之禍,秦國衰落了,且衰落得十分嚴重,戰國初期,秦國差點被三晉之一的魏國給滅了。相比較而言,楚國雖然也衰落了,但是楚國實力依久,中原戰國不敢輕視楚國。齊國雖然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實力不損,且隨著田氏代齊的完成,齊國實力更強,是戰國初期唯一敢跟魏國硬戰的戰國。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最短?

提這個問題,就是對春秋五霸不瞭解。春秋五霸指的是五個人,不是指國家。論稱霸的國家,則只有晉國和楚國,晉楚爭霸貫穿著春秋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最後趙魏韓三家分晉,標註著春秋時代結束,東周進入戰國時代。

尊王攘夷齊桓公

春秋時代的霸主,實際上就是"盟主",霸同伯,相當於諸侯之長兄。要想成為霸主,必須得到周王的授權。霸主可以號令諸侯,集合諸侯之兵,討伐對周王不臣的諸侯國家戎狄蠻夷之國。

但春秋時代,周王只是名義上的共主,不斷有諸侯和中原之外的其他民族挑戰周王的權威,周王也無力征討。而霸主的權威更高,打著周王的旗號約束諸侯,尊王攘夷,成為事實上的領袖。

其他諸侯國不僅要向王天子進貢,也要向霸主進貢,還有參加會盟,跟隨霸主出兵打仗。如若不從,馬上就有亡國的危險。事實上所有的霸主國家,都滅了不少周邊小國。

春秋時代能夠稱為霸主的諸侯,公認的春秋五霸包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也有人把鄭莊公、宋襄公、越王勾踐列入春秋霸主。其中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是周王承認的霸主,楚莊王是周王被迫默認的霸主,鄭莊公是率先打破周王權威的春秋小霸、宋襄公是企圖稱霸的但不成功的霸主。

大器晚成晉文公


若論霸業最長的國家,則非晉國莫屬。晉國在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大敗楚國,同年召開了“踐土之盟”大會和“翟泉大會”,晉文公重耳被中原各主要諸侯國公推為盟主,周天子予以承認。

晉國霸主地位,一直到公元前482年黃池大會上吳國夫差稱霸,晉國失去霸主地位,持續約150年,當然中間晉國也多次經歷內亂,也被楚國打敗過,但總體上仍為霸主。

其次是楚國,楚國自楚莊王時代,多次與晉國爭霸,貫穿了春秋時代霸業的主線,長期主宰春秋時代其他國家的命運。

而其他霸主國家,稱霸的時間短,影響範圍不大,比如齊桓公,齊桓公為春秋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稱霸約40年,但齊桓公去世,齊國內亂則霸業衰敗。鄭莊公、宋襄公只是一時小霸主,無關大局,秦國長期處於西陲,不參與中原政治活動。吳越爭霸主要在東南一帶,且處於春秋後期。

問鼎中原楚莊王

晉楚之間爭霸,自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開始,到公元前546年彌兵大會之間,先後發生過11次戰爭,其中晉國獲勝9次,楚國獲勝2次,晉國佔據著絕對優勢。

比較著名的戰爭包括城濮之戰、鄢陵之戰。總體上晉國佔據主動,但未能消滅楚國,楚國仍然保持著強大實力。

由於晉楚爭霸,中原各諸侯國經戰火之苦,疲憊不堪。公元前546年,經過宋國大夫向戌的不懈努力,往來奔波,14個國家召開彌兵大會,約定晉楚兩國大致上平分霸權。除了齊國和秦國外,其他國家都需要向晉國和楚國進貢和朝拜,各國免去了連年征戰之苦。

彌兵大會後的約定維持了40年大體上的和平,公元前406年,晉國與18國諸侯會盟約定伐楚,廢了彌兵大會之約,晉國成為中原唯一的霸主。後雖然沒有攻打楚國,但楚國已經完全孤立,蔡國、唐國又聯合吳國,一舉攻入楚國郢都,直到楚國向秦國求救才得以復國。

在此之後,吳王闔閭之子夫差繼位,又打敗齊國,公元前482年在黃池與中原諸侯歃血為盟,周王也派代表參加,吳王夫差以去掉王的稱號改為吳公的代價取得主盟地位,晉國的霸主地位也結束了。但此時,越王勾踐已經偷襲了吳國,夫差不久後即三戰三敗被自殺身亡,吳國也被滅了,應該說吳國是稱霸的時間最短霸主,沒有之一!

臥薪嚐膽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公元前472年,在徐州與諸侯會盟,當上了春秋最後一任霸主,被周元王封為"越伯"。但是越國稱霸也只是曇花一現,勾踐死後越國很快陷入內亂,甚至又恢復到了原始部落狀態,連王也沒有了。


鄭說豫見


有關春秋五霸的問題,史學家說法不一,大致有五種說法:

《史記索隱》說,五霸為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莊王、齊桓公。《荀子》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白虎通》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漢書注》說,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我認為史學雖眾說不一,但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們不能說那個對那不對。所以我們在分析那個諸侯國稱霸長與短的問題上都要把每個人選都考慮進去。 結論是:

晉國稱霸時間最長:先是公元前632年至公元前597年晉文公稱霸,此後至公元前506年晉襄公接霸,晉景公失霸後晉悼公復霸,共稱霸百餘年。

宋國稱霸時間最短:宋襄公稱霸僅12年。



本昌談歷史


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另外一說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其實我們只需要看一下毫無爭議的三位,就可以。

因為即使秦穆公拓地千里,也終究只能稱霸西戎;

宋襄公就是個笑話,被楚成王大敗,淪為千古笑柄;

吳王夫差稱霸時已經外強中乾,黃池會盟之後沒過多久就被越國所滅;

越王勾踐更是勉強,剛有點成就對文種就狡兔死,走狗烹。導致越國有霸主底子,進入戰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國所滅。

先來看齊國。齊恆公任用管仲,最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標誌他霸業的北杏會盟到身死霸滅(前681-前643,)霸業時間共38年,但是僅限於恆公一代。



晉國。晉文公城濮之戰打敗楚國而稱霸,第一次霸業時間從城濮之戰到邲之戰(前636-前597)第一次霸業時間39年,但是此後包括晉悼公復霸,趙盾復霸,基本一直左右春秋後半段局勢。



楚國。楚莊王前597年邲之戰打敗晉國稱霸,到前575鄢陵之戰時基本也一直左右中原局勢,所以第一次稱霸時間為22年。但是之後也有一定程度復霸,如前546年向戎弭兵,晉楚並霸。



所以,綜上我們得出結論:無論是第一次稱霸還是之後復霸,第一非晉國莫屬。而剩下的霸業最短者四個爭議霸主當中宋襄公算吧。只有霸主名義,沒有霸主實力,短時間內就被楚成王大敗於弘水,淪為千古笑談。


歷史如明鏡


春秋五霸哪個國家的霸業最長,哪個國家的霸業最短?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確認題主問的五霸是《史記》中說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還是《荀子》中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春秋初期,諸侯實力超過了周天子。諸侯國中的明君就開始尋找替代周天子的方法“尊王攘夷或者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是最好的方法。

個人認為無論是《史記》還是《荀子》的春秋五霸都不完全實至名歸。不過今天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

言歸正傳,無論是《史記》還是《荀子》中的春秋五霸,晉國無疑是最強大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

晉國從晉獻公開始強盛“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獻公死後晉國經過驪姬之亂動盪20年重耳流亡歸來,從此晉國走上稱霸中原的道路。聽說晉文公繼位時已經60多歲,對於古代已經是長壽才能活這麼久了。

晉文公繼位後迅速穩定國內形式,在趙衰等人的輔佐下成功討伐了曾經瞧不起他衛國和曹國最後在城濮之戰中戰勝了楚國完成了稱霸的事業。

晉國從晉文公稱霸中原以來也經歷過多次動盪時期,可是一直到三家分晉,晉國的國際實力依然是第一梯隊。

齊桓公是第一個稱霸諸侯的國家,可是在管仲與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就迅速動盪再也無法號令天下諸侯。由於他的國際地位、人口、地盤都是排在諸侯前列,所以在後來的齊景公時期再次輝煌起來。齊國不能算時間最長也不不是稱霸最短的。

楚莊王最有名應該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楚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中原諸侯稱為蠻夷,他的稱霸之路坎坷難行。齊桓公爭霸時拿楚國開刀,晉文公稱霸時也是和楚國幹了一架。後來終於在邲之戰中戰勝了晉國稱霸諸侯,可是後來又在夷陵之戰中被晉國打敗……所以楚國不是稱霸最久的也不是稱霸時間最短的。

秦穆公一個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在晉國內亂時秦穆公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秦國君主是誰。晉獻公死後秦穆公支持夷吾繼位,夷吾死後支持大子圉繼位,在後來的晉文公重耳也是在他的支持下才能順利回國繼位。他的女兒先是嫁給了大子圉,後來又嫁給了晉文公成為晉國夫人。

他的稱霸存在爭議卻不是最有爭議的一個。我們看看宋襄公就知道。

宋襄公是齊桓公時代的人物,在齊桓公稱霸時相當信任他。所以在齊桓公死後他認為自己可以成為齊桓公霸業的繼承者。於是他約來了當時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齊國和楚國開會,提出自己作為霸主。可是話剛說完楚王就出來綁架了他。

所以他的稱霸完全是一個烏龍,如果一定要說誰稱霸時間最短,我想非他莫屬。

在公元前500年前左右。吳王闔閭率領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差點滅了楚國。楚國害怕吳國在次攻打被迫遷都,這樣才讓吳楚兩國平靜了好多年。吳國在闔閭之後夫差成為國君,曾帶領吳軍北伐魯國和齊國,後來由於太過猖狂被越王勾踐給滅了。

越國是春秋末期的發展壯大的。說他稱霸中原個人認為實在牽強……

晉國稱霸中原時間最長這點毋庸置疑,可是那個諸侯爭霸時間最短就好像春秋五霸一樣存在爭議……


蟻史為諫


“春秋五霸”是指東周春秋時期相繼稱霸主的五個諸侯,最早見於《左傳》一書。“春秋五霸”在周王權威衰落以後,以“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思想相繼統領諸侯。

春秋時期王權的衰落與諸侯的崛起

公元前771年,因周幽王寵信褒姒、廢除太子宜臼,宜臼的外公申侯聯合曾侯、許文公以及犬戎推翻周幽王,扶植宜臼為周平王。由於西周時期的都城已經被毀,周平王在前770年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成周(雒邑),東周開始。

周平王東遷以後,諸侯勢力崛起,周王室衰落。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與鄭莊公相互交換人質(“周鄭交質“),此舉使周天子的威望大大降低。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衛等國軍隊討伐不尊重王室的鄭國,結果王室聯軍在“繻葛之戰”中戰敗,諸侯爭霸的時代正式到來。

附圖,春秋各國地圖

“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霸?

“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是公認的霸主,但剩下的兩位有爭議,目前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六種說法:

  1.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史記》
  2.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3.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4.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5.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顏師古注》
  6.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

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史記》或者《荀子》中的觀點,即: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最早稱霸的國家——齊國

公元前685年,齊國君主齊桓公繼位,他以管仲為相進行變法,廢除井田制,設鹽、鐵官和鑄錢,寓兵於農,齊國迅速成為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率諸侯聯軍陳兵楚國邊境,質詢楚國為何不向周王室朝貢,迫使楚國簽訂召陵之盟;又在公元前651年舉行”葵丘會盟“,正式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附圖,齊桓公與管仲(拓片)

霸業最持久的國家——晉國

晉獻公時期晉國大肆擴張,但因晉獻公寵信驪姬、廢嫡立幼導致朝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之子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返回晉國繼承君位,即晉文公。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第二年,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然後在踐土舉行會盟,史稱”踐土之盟“,成為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

附圖,城濮之戰示意圖

晉文公之後的一百多年間,晉國和楚國交替把持中原霸權,相比之下,晉國在更長的時間裡佔據上風。晉國因為其激烈的內部爭鬥,在前546年與楚國簽訂第二次弭兵之盟後,正式退出爭霸的舞臺。

霸業最短的國家——宋國

齊桓公死後齊國內亂不止,南方的楚國乘機染指中原,宋襄公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會盟諸侯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前638年,楚軍在泓水大敗宋軍,宋襄公在次年因傷重而死。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我沒忘記home


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終於迎來了他的末日——犬戎攻破鎬京。周王室收拾不了關中殘局,只好在秦人的護衛下,周平王東遷雒邑。

經此變故,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各諸侯國內也出現了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有甚者,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


東周初年,周王室勢力衰減,遊牧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周王室應對不了,各諸侯國只好自己救亡圖存。在這過程中,諸侯們開始重視生產,發展經濟,鐵農具的出現也提升了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諸侯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動盪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開始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這種局勢肯定不能夠適應生產發展以及應對外來入侵,因此就有一些國家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對各國發號施令,對那些公開和嚴重地違反周禮的國家進行討伐,對外部進行侵略戰爭或防禦戰爭,保衛華夏諸侯國的共同利益,或動之以武,或進行武力威懾,或進行經濟制裁和經濟封鎖,或誘之以經濟利益,採用各種方式來維護華夏體系的秩序。這種秩序的維護在一定時期內也給各諸侯國帶來共同的利益,周天子無力維持周天下的秩序,也對此表示認可,並封這些國家為“伯”,後來轉譯為“霸”。實際意思就是周天子承認了這個諸侯國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領導權。

有了這種領導權,除了能夠享受面子和榮譽外,還有很多好處,比如集中力量開疆拓土。可是,並非所有的諸侯國都願承認這種霸權國的地位並服從其領導。

因此,霸權爭奪越來越激烈。由於春秋初年,許多諸侯國的實力和基礎大體相當,沒有一個國家能長期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時的霸權國家還沒有發展到超級大國的地步,各國的實力懸殊並不很大,所以很容易出現新的後起的霸權國家,形成了春秋時期的霸權的輪換。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三小霸”時期,分別是鄭國、楚國、齊國。

齊桓公率先稱霸中原,九合諸侯,尊王攘夷,一時風頭無兩,成為中原首霸。然而,齊國的霸權受到楚國的強勁挑戰,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打算攻打楚國。楚國派出大軍應戰。齊桓公看到楚軍勢力強大,衣甲鮮明,擔心兩敗俱傷,在楚國稍微低頭認錯,也就坡下驢,撤軍回國了。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因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很快也在公元前637年在戰爭中受傷死去。結果此時的周王室又因為分封的問題爆發了“子代之亂”,周王室陷入危急狀態。公元前635年,剛剛即位的晉文公親自率兵勤王,因為王弟太叔子帶勾結狄國軍隊趕走了周襄王。晉文公很快打敗狄軍,活捉太叔子帶,護送周襄王回洛邑,立下了安定周王室的頭功,被視為齊桓公再世,在諸侯中建立了威望。然而直到5年後,即公元前632年,晉楚爆發城濮之戰,晉國擊敗楚國才取代齊國成為霸主。


此後2年,晉、楚為爭奪鄭國大戰於邲。晉軍將帥對和戰問題爭論不休,步調不一,遲疑不進,在楚軍突然進攻下,晉軍主帥荀林父不知所措,下令先撤退到黃河者有賞。這條命令致使中、下諸軍爭舟渡河,自相砍殺;僅上軍在士會(隨季)的率領下殿後而不敗。

公元前583年,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晉國軍隊不僅擊敗了楚軍,攻破了楚國的盟國蔡國和沈國,侵入楚國本土,俘獲了楚國大夫申驪,俘獲沈國國君揖初,這標誌著晉國在晉楚爭霸中已完全佔據了上風。

公元前578年,晉國在取得對秦的麻隧之戰的勝利後,完成了“秦、狄、齊”三強服晉的部署,中原諸國實為晉國之屬國。晉國解除了對楚國作戰時,秦國趁機自西出擊的後顧之憂,而楚國未按盟約援秦,陷入被動。至此,晉國的霸權達到頂峰。

(晉文公)

此後,晉國與楚國作戰,一直都穩佔上風。在整個春秋中後期,一直到公元前546年,弭兵大會前,晉、楚先後作戰11場,晉勝9場,而楚勝2場。楚國多次戰敗,甚至給後世留下了“楚客”、“南冠客”和“楚囚”等典故。

這11場晉楚戰爭先後為:城濮之戰、北林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邲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晉國獲勝9場為:城濮之戰、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晉楚繞角之役、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鄢陵之戰、彭城之役、焦夷之戰、湛阪之戰。

楚國獲勝2場為:邲之戰、北林之戰,皆在楚莊王時期。

晉國雖然多次獲勝,卻始終不能徹底征服楚國,楚國的附屬國眾多,即使被晉國瓦解了一部分,楚國依然是南方最為讓強大的國家。楚國為了避免與晉國直接衝突,就發明了“國家游擊戰術”。晉軍來了,楚軍就走;晉軍走了,楚軍又來。

因為宋、鄭等國都在中原,晉、楚每次爭霸都會被波及,因此小國非常希望能夠晉楚能夠緩和下關係,於是在公元前546年召開了一場“弭兵大會”。

但是晉國和楚國都沒閒著,他們發起了代理人戰爭。晉國在楚國的後方扶植起了吳國,楚國因為北進道路被晉國壓制的死死的,因此只好向東發展,直面碰上了民風彪悍的吳國,楚國就開始扶植吳國背後的越國。吳國當然不滿意楚國的做法,因此楚、吳兩國爭端不休。在半個世紀的拉鋸戰中,吳國攻取了楚國的淮河一帶的土地,並在公元前506年發起了攻楚戰役,以三萬人長驅直入,攻破了楚都郢。申包胥哭秦庭,求來秦國救兵,這才得以復國成功。


不過楚國自此之後,國力大減,威風不比當年,已經從一流大國淪入了二流大國的行列,春秋後期及戰國初期的歷史,楚國都缺乏存在感。直到公元前386年吳起變法,楚國國力稍振,這才再一次用兵黃河。只是,當年的晉國霸主,早已不在,如今橫亙在楚國軍隊面前的是魏國軍隊。

然而,楚國的這一次復興,也只是曇花一現,在攻滅越國後,楚國國力短暫達到頂峰,結果楚懷王時期卻被秦國誘騙,客死秦國,楚國的上庸等地也被秦國攻佔。到公元前278年後,楚國都城都被秦國攻下,疆域損失接近一半。楚國遠避江右,以江淮為主要領土範圍,戰國進入到了下半場。

所以,在春秋五霸中,早期的“三小霸”霸權只及中原,當時的晉、秦、楚、齊等國還沒有發展起來。齊桓公首霸之後,因為繼承人等問題,齊國霸業一代而終。宋國的霸業就如鏡中花、水中月,從來沒有過。秦國東出被晉國壓制,只能向西發展,稱霸西戎。因此,在中原長期爭奪霸權的,只有晉楚兩國。歷史上的很多成語故事,都來自於晉楚爭霸的戰爭。

(晉悼公獨霸中原)

相對楚國“蠻夷”的身份,霸業長期是靠晉國來維持,晉國才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實的有力拱衛者。楚國的霸業只在楚莊王時,藉助秦晉之爭,晉國無暇爭霸,才能夠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的霸業只維持了不到20年,且晉國仍在中原維持有相當的霸主地位。

其實,晉國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戰中失利之後,處境並不理想,齊國、秦國、楚國三個大國都與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襲不斷,然而晉國最終卻成功將三個大國全部壓制住,同時不斷向北兼併狄戎之國,最終實現了晉悼公獨霸中原。

在春秋時期,從出於抵抗遊牧勢力的需要,出現霸主國家的公元前679年開始算,齊國維持霸業36年,宋國勉力經營7年,秦國沒有確立過中原霸權,楚國維持霸權20年,晉國維持126年,直到公元前486年吳國會盟,霸主歸吳。實際上,那時候的晉國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國際事物,其內部的六卿的爭鬥已經逐漸白熱化。

在吳越爭霸的20年中,韓趙魏也完成了“三家分晉”,三晉之一的魏國率先強大起來,以晉國的三分之一稱霸中原長達百年,這也算是晉國霸權的慣性吧。

魏國跌落霸主地位後,“秦、楚、齊”三強格局開始形成,維持了70年時間,爾後趙國再度崛起,成為戰國後期能夠獨當秦國的東方國家。

如果算上戰國時期的魏、趙之霸,晉國的霸業,可以說一直貫穿了春秋戰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進取心之強,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而知而行的歷史


齊國齊桓公

齊國在春秋初期就是強國,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就有小霸之稱。僖公死後,齊國經歷了一系列內亂後,齊桓公小白即位,任管仲為相,齊國走向強盛。齊桓公稱霸是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會盟,之後平定宋國內亂,霸主地位由此奠定。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成為各國稱霸春秋的標準。桓公四戰狄人,南拒楚人,一生共召集十多次諸侯會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霸業中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平定戎人攻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共稱霸春秋38年。

晉國晉文公

晉文公早年在驪姬的迫害下,在外流浪19年。秦穆公為操縱晉國,於公元前636年將晉文公重耳送返晉國,懷公被殺而立重耳,次年便迎襄王返都。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獻楚俘給周襄王,會盟於周朝王庭。

晉文公由此確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在之後的十餘年內,晉文公將面對楚國、秦國兩大強敵,但秦始終未能東進。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共稱霸4年。但晉國的霸權並未終止,其子晉襄公繼續將霸業推向高潮。

秦國秦穆公

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值得商榷的,終其一生並未問鼎中原,只能算是稱霸西戎的霸主,沒有達到尊王攘夷的標準。秦穆公即位後,秦國國力有了十足的發展。秦穆公一心想成為中原的霸主,秦國與晉國時代通婚,結為秦晉之好。秦穆公助晉文公奪得王位,使得晉國成為秦國東進稱霸中原的最大障礙。晉國在殽之戰中大敗秦軍,至此秦穆公決定向西擴展,攻滅十二國,渭水流域大部分已被秦佔領,秦穆公成為西戎中的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共稱霸3年。

楚國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後,積極南進攻伐中原的宋、鄭、陳等諸侯國。此時的晉國自文公死後內亂不斷,國勢衰落。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伐鄭時,連同救鄭的晉軍一起打敗,這一戰奠定了楚莊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霸業終止,共稱霸6年。宋襄公雖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終其一生並沒有什麼值得說的霸業。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其平定齊國內亂,但也只是獲得了一些名氣而已。後來與出國爭霸,在泓水之戰中受到重傷而死。鄭莊公與宋襄公一樣,霸業未起。

吳王闔閭也只是稱霸與南方的諸侯,在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國郢都而奠定南方霸主的地位。後在公元前496年被重傷而死,共稱霸南方10年。越王勾踐被荀子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吳軍打敗,被囚禁三年後釋放回越國。越國國力恢復後,勾踐於公元前482年大敗吳王夫差,最終滅掉吳國,奠定了南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共稱霸南方17年。

綜上,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的是齊桓公的38年,時間最短的是秦穆公的3年。而鄭莊公與宋襄公沒有實現真正的霸業。


魯sh濤


關於“春秋五霸”的人選說法大概有六種,這幾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的入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秦穆公、楚莊王也是以大概率入選的,爭議不大;而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的爭議最大。我們就這幾位簡單介紹一下。

齊國齊桓公

齊國在春秋初期就是強國,齊桓公的父親齊僖公就有小霸之稱。僖公死後,齊國經歷了一系列內亂後,齊桓公小白即位,任管仲為相,齊國走向強盛。齊桓公稱霸是在公元前681年的北杏會盟,之後平定宋國內亂,霸主地位由此奠定。

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成為各國稱霸春秋的標準。桓公四戰狄人,南拒楚人,一生共召集十多次諸侯會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霸業中的最後一件大事,就是平定戎人攻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共稱霸春秋38年。

晉國晉文公

晉文公早年在驪姬的迫害下,在外流浪19年。秦穆公為操縱晉國,於公元前636年將晉文公重耳送返晉國,懷公被殺而立重耳,次年便迎襄王返都。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大敗楚軍,獻楚俘給周襄王,會盟於周朝王庭。

晉文公由此確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在之後的十餘年內,晉文公將面對楚國、秦國兩大強敵,但秦始終未能東進。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共稱霸4年。但晉國的霸權並未終止,其子晉襄公繼續將霸業推向高潮。

秦國秦穆公

秦穆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是值得商榷的,終其一生並未問鼎中原,只能算是稱霸西戎的霸主,沒有達到尊王攘夷的標準。秦穆公即位後,秦國國力有了十足的發展。秦穆公一心想成為中原的霸主,秦國與晉國時代通婚,結為秦晉之好。

秦穆公助晉文公奪得王位,使得晉國成為秦國東進稱霸中原的最大障礙。晉國在殽之戰中大敗秦軍,至此秦穆公決定向西擴展,攻滅十二國,渭水流域大部分已被秦佔領,秦穆公成為西戎中的霸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共稱霸3年。

楚國楚莊王

楚莊王即位後,積極南進攻伐中原的宋、鄭、陳等諸侯國。此時的晉國自文公死後內亂不斷,國勢衰落。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在伐鄭時,連同救鄭的晉軍一起打敗,這一戰奠定了楚莊王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霸業終止,共稱霸6年。

宋襄公雖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但終其一生並沒有什麼值得說的霸業。唯一值得稱讚的是其平定齊國內亂,但也只是獲得了一些名氣而已。後來與出國爭霸,在泓水之戰中受到重傷而死。鄭莊公與宋襄公一樣,霸業未起。

吳王闔閭也只是稱霸與南方的諸侯,在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國郢都而奠定南方霸主的地位。後在公元前496年被重傷而死,共稱霸南方10年。

越王勾踐被荀子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勾踐在公元前494年吳軍打敗,被囚禁三年後釋放回越國。越國國力恢復後,勾踐於公元前482年大敗吳王夫差,最終滅掉吳國,奠定了南方霸主的地位。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共稱霸南方17年。

綜上,春秋五霸中稱霸時間最長的是齊桓公的38年,時間最短的是秦穆公的3年。而鄭莊公與宋襄公沒有實現真正的霸業。


野史也是史


對於春秋五霸傳統的說法其餘作者都已經普及得差不多了,這裡我說點不一樣的看法。

春秋爭霸戰爭歷來被看作是一種競技比賽,也就是說,當時處於中原以及周邊地區的主要大國互相展開競爭,誰能堅持到決賽,誰就是最後的霸主。但是由於這種競技比賽的規則不是很明確,所以到底最後誰贏了,也沒有個統一的說法,因此但凡有點成就的都有可能進入所謂五霸的行列,比如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等等等。

但這實際上是對霸主秩序的一種誤解。站在春秋時期當事人的立場上看,中原為什麼會產生霸主政治這樣一種特殊形態,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要知道,任何的政治模式都是為了解決特定的問題而存在的,任何的權力也都是需要有合法性的。那麼霸主政治他的出現究竟是要完成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呢?霸主權力的合法性又來自於哪裡呢?

這裡只說結論。春秋時代的國際政治可以看作是中原文化與南方荊楚文化之間的侵略與反侵略、滲透與反滲透的一場衝突。由於中央權威的喪失,原本受到壓制的楚國開始向北方擴張疆土,隨之而來的,是以楚國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向中原地區滲透,從而引發了中原諸侯的集體焦慮。孔子為什麼要說“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這裡也涉及到北狄,篇幅有限,從略),就是因為對於中原諸侯來說,楚國人是異族,楚國文化是野蠻文化,他們擔心自己所珍視的周禮文化會被楚文化侵蝕掉,所以就要反抗。

但是,春秋初年,中原各國擺脫王室控制的時間不長,國力擴張的速度趕不上楚國北伐的速度,任何一箇中原諸侯拉出來,都是沒有與楚國抗衡的實力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所有諸侯團結起來,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家把力量往一塊使,合起來的力量就能抵抗楚國北上的步伐,這就是霸主政治的實。

可問題是,中原諸侯好不容易擺脫了王室的控制,你突然要出現一個霸主又要把大家管起來,也沒有人會樂意不是,所以這裡又出現了一個霸主權力來源合法性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一開始就擺在檯面上的,而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摸索才逐漸摸出來的。齊桓公可以說就是那個摸石頭過河的人,他所探索出來的路徑就是尊王攘夷,一方面要把天子抬出來授權,另一方面你得帶頭擋住楚國進攻的勢頭,大家才能服你、認你,並不是說你拳頭硬你就能當霸主。

所以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春秋中後期的歷史,實際上就是這麼一個套路。表面上看,齊桓公死後,霸權落到了晉楚兩國的手裡,這兩個國家你打我,我打你,誰打贏了就是霸主——後來因為楚莊王打贏了,於是就有人封了楚莊王一個霸主。可實際上並不是這麼一回事,中原的霸主一直都是晉國,只不過是有的時候晉國不給力,讓楚國打敗了,楚國的勢力就全面侵入了中原。等到晉國回過勁來,再把楚國的勢力驅逐出去,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到了春秋後期,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消耗,再加上吳國的不斷侵擾,楚國的國力與中原諸侯(特別是晉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北伐的勁頭也越來越提不起來了,到最後甚至國都還被吳國人給攻破了。中原國家一看,這外部威脅也沒有了,咱們這中原聯盟是不是也該解散了?這個時候晉國的實力盡管還是很強大,可沒有理你你一個人也拽不起來啊,他們最後掙扎了幾年,發現也沒意思,所以也就不再把霸業當回事了。也就是說,當中原聯盟的假想敵不復存在,霸業整治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任由你再怎麼武力強大,也沒辦法給這種政治模式續命,霸主政治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說了這麼多,回過頭來看所謂的春秋五霸,這個概念或許本身就不成立,因為擔當過霸主職責的總共就兩個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晉國。其餘的那些來自於楚國、吳國、越國的君主,實際上都沒有真正承擔過霸業秩序索要完成的使命,根本算不上是霸主。

所以,要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是這樣一個答案:

哪個國家維持的霸業最長?晉國。

哪個國家最短?齊國。

當然了,如果你只是看熱鬧,春秋五霸那麼多版本,你隨便選一個都可以,只要你開心就好。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