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被推上法庭 到底什麼算自動駕駛侵權?

8月15日,某國產瀏覽器公司宣佈獲得2.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但被網友挖出其內核是來自谷歌技術,隨後公司致歉,表示自己誇大宣傳,瀏覽器內核Redcore是基於國際通用的開源Chromium內核架構進行的改造和創新。

頻頻被推上法庭 到底什麼算自動駕駛侵權?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利用開源軟件進行系統設計的現象同樣存在,但這方面比較透明,一家智能駕駛公司的CEO就和筆者坦言,他們就和百度Apollo深度合作,既給該平臺貢獻很多代碼,同樣也依靠平臺提供的代碼和信息進行研發。“開源池子裡的東西,大多是有license的,比較安全。”

但是開源並不等於可以商用。一位曾就職國際科技巨頭企業的自動駕駛創業者告訴筆者,開源並不等於可以商用,“很多系統開源的前提是讓更多的人學習,而非用於盈利,需要注意。”

在自動駕駛這個新興行業中,知識產權的糾紛並不罕見。

風波不斷

7月份,當時的小鵬汽車員工張曉浪被前東家蘋果汽車起訴涉嫌竊取該公司商業機密,並在機場被美國警方逮捕。

而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應該還是谷歌和百度這中外兩家互聯網巨頭髮起的訴訟。

2016年,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 Levandowski)離職谷歌,由於萊萬是谷歌無人駕駛項目的核心人士,公司和他簽署了競業協議,據業內人士估計,他協議期內從谷歌拿到的補償金大概有1億美金。

無論是老東家,還是同行,對他人品的評價都不高。Waymo約翰·克拉夫茨克(John Krafcik)曾私下裡點評萊萬稱:“他就是一個混蛋,每次在公司做什麼事情,都會在外做一件完全相似的事情。”多名自動駕駛創業者在和筆者的閒聊中,也都提及萊萬會在外創立公司,然後讓谷歌自動駕駛部門和後者們合作。有消息稱,谷歌為了收購萊萬創建的各種公司,花費了5億美元。

但萊萬拿了錢,卻偷偷成立了OTTO公司,違反了離職後的競業協議。最讓谷歌無法接受的是,在競業協議到期後,OTTO被收購去了被他們視為潛在競爭對手的Uber,其中包括1.4萬份共9.7GB的內部機密文件,甚至包括激光雷達的技術。

開放的硅谷不太承認同業競爭禁止,這使得谷歌等領跑的無人駕駛公司核心成員離職後迅速帶起無人駕駛創業潮。谷歌也一度對離職的工程師的同業競爭比較寬容,只是萊萬侵犯了底線。谷歌忍無可忍,其剝離出來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起訴Uber、OTTO等三家公司,但核心矛頭指向的是OTTO的創始人、時任Uber自動駕駛技術副總裁的萊萬。最終,萊萬辭職,離開Uber。

再看百度和王勁之間的恩怨。2017年,原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離職,隨後創立了景馳科技。在當年12月,百度起訴王勁及景馳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商業秘密,包括並不限於停止利用該商業秘密從事與百度相競爭的自動駕駛相關業務;並判令被告賠償其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00萬元。

接近景馳的相關人士告訴筆者,王勁確實和百度簽署過競業協議,但就拿了幾個月的賠償金。但據網易科技的信息,王勁正式離職是2017年3月31日,但相關資料顯示,創辦景馳是在2017年2月-2017年4月之間,應該還在競業協議期內。

博弈的結果是,2018年2月,王勁離開景馳。在隨後發表的聲明中,他表示自己離開並非百度發起的訴訟,本人一向尊重知識產權,百度的指控與事實嚴重不符。

此外,特斯拉、神州租車等也都因為自動駕駛部門高管離職而發起過訴訟。

界限模糊,問題難解

今年7月,張曉浪被捕後,小鵬汽車發佈聲明稱,張5月初入職並在當天簽署了知識產權合規文件,沒有記錄顯示他向小鵬汽車上報任何敏感和違規的情況。

這應該不是小鵬汽車的推諉,何小鵬也對筆者表示,事情很突然,會保持關注和配合。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小鵬汽車有比較強的律師在負責知識產權這塊,之前他們公司也沒有這塊,但現在還是會借鑑這個事情,“如果你是從競爭對手那裡來的,需要簽署相關合規協議。”

多家創業公司都自述自己尊重知識產權,包括建立防火牆,有專人審查代碼是否存在抄襲的嫌疑,甚至聘請了專門的律師進行專利預警,即告知公司哪些方面可能面臨IP侵權的風險。同樣的,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他們也在積極申請專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為了避免自己的核心技術外洩,不只是自動駕駛領域,很多公司都會和員工簽署競業協議,在1-2年的時間裡提供賠償金,離職員工不得從事同業的工作。“我們有競業協議,但創業公司資金有限,一般不太會激活。”一家自動駕駛公司聯合創始人告訴筆者。

更多的離職員工出來之後,還是會進入自己熟悉的領域再就業或者創業。這就難以避免遇到下一個問題:自己內化在腦子裡的東西,尤其是代碼,再寫出來,是否侵權。

第一種情況,如果是專利技術,哪怕記在腦子裡,再寫出來也是侵犯知識產權的。但如果不是專利,沒有實際去偷竊或者拷貝,腦子裡的東西拿出來改一改,是被業內允許的。“哪怕有專利,真正聰明的人弄個trick,把你的專利繞過去,沒辦法。”一位國內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創始人談到這個問題,是嘆著氣說的。

比如巧妙的專利就是算力小,但能力很強,“你做個笨辦法,多加點算力,就能繞開產品專利。”

一位投資人告訴筆者,國內還有競爭保護,但加州沒有。即使在國內,“基於原有的經驗和知識重新架構,法律上是沒有規定的;商業上是正常的,不屬於道德上的問題,我覺得只是正常的商業上的競爭,如果只是人出來,但沒有盜用,沒辦法告侵權。”

無論是谷歌還是百度,或者其他自動駕駛的先驅企業,在知識產權寬容的環境下,人員的離開和流動,帶來了整個新興行業的繁榮。但未來,知識產權的規範和保護將是這個行業持續向前的動力和保障。

一家去年成立的自動駕駛公司的CEO是手機行業出身,經歷過90年代的專利陣痛,他這樣對筆者說,“不迷信大牛,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非常乾淨的團隊。”

或許後一句話重了些,但不迷信權威,努力自主創新,確實應該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