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記憶」號子 山歌 姚港 德興鎮

​ 江海小城,愜意的便是無事悠然見長江。這裡是姚港河與長江口的交匯處,鬼子的船那時候就是在此登陸了南通。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記憶,媽媽感慨姚港油庫61年的歷史即將結束,這是她和外公兩代人的工作單位,留下了外公養育五個孩子長大成人的偉岸身影。爸爸無限感慨這裡的滄海桑田,這裡是他祖母的孃家,兒時祖母牽著他走過雪天裡的那些小路,如今已不留痕跡。

姚港對我來說本不那麼特殊,只是兒時走過親戚的地方。這兩年,對南通山歌號子的研究讓姚港變成了我夢中常來的地方。


「南通記憶」號子 山歌 姚港 德興鎮

姚港河與長江口


圖中近處幾根隨風搖曳的蘆葦,讓我想起張良在江邊十萬步蘆葦蕩打一個蘆葦結嗐一首號子,他便是人民公認的山歌始祖。這裡有一首關於張良造號子的故事,是我爺爺講述的:

張良韓信放鐵鷂子落在女人國裡,女人國裡大家都要他,張良韓信說的“你幫我把肚臍眼養凸出來,我就和你好。”天天這個女孩買東西給他吃,那個女孩買東西給他吃,女人國啊大家都要個男孩。打轉回來走路上,走十萬步蕩啊,蘆頭葉子打一個說一個號子,打一個說一個號子,說的什麼我不懂。跑了回來,看見有人在種田,在芝麻田裡弄草。他說的:薅芝麻來斫芝麻,哪個跟了我張良韓信,寒穿綾羅夏穿紗。女子說的:種芝麻來削芝麻,我親生媽媽跟了張良韓信,不曾有寒穿綾羅夏穿紗。一說的下子,才知道自己調戲了自己丫頭,他去的時候女兒才有幾歲,回來一長長這麼大在薅芝麻草。張良韓信他號子多啦。落到女人國裡,哪裡有個女人國?遠處是在建的滬通大橋,橋的南岸便是曾經的常陰沙,如今的張家港。近百年前,多少江岸邊的居民深受江潮侵襲,北岸漲水便撐著小船遷往南岸,有時潮水忽至,人們有的爬上屋頂,有的撐著澡盆等潮退去。

這裡曾是南來北往流人聚集而成的市鎮,姚港街上便有幾家說啟海話的住戶,南通老一代民間文藝家穆烜先生(1924-)就出生於此,他能熟練掌握南通話和啟海話兩種方言。穆烜自1945年起就在姚港收集當地車水號子,口述者有當地農民孫二豬子、胡紅姑娘等人。他還從民校教師黃馨處得一冊民間歌謠手抄本。穆烜後將這兩部分民間歌謠編成一集,共324首,1962年編印於《南通老民歌》第10輯。


「南通記憶」號子 山歌 姚港 德興鎮

南通老民歌


清末民初的時候,姚港盛行山歌、號子,著名歌手陳狀姑娘(1893-1978)就在姚港老圩埭長大,她後嫁到黃泥山腳下桃園大隊。近來,我通過採訪她的女兒陳連英,得知關於陳狀姑娘的生活場景,那可能是多少老姚港人的集體記憶。


關:你娘那時候在姚港家裡可能蠻有錢的,是不是還是個大戶人家。

陳:蠻有錢的,那時候,我說給你聽,我娘有個二哥哥,還是“抓把票”的,有錢啊。那時候發水,那個餈粑圩矮,能撐澡盆跑呢,那邊就救濟發糧,家裡不好煮。那時候我娘經常說的,她們那時候還是姑娘啊,弄個澡盆一撐的話,把糧食拿了回家給爺孃吃。


民間歌手常說“無郎無姐不成號”,舊時的山歌、號子,多以私情為主。曾有很長一段時間被當作“封建糟粕”而不受關注,甚至被嚴厲禁止。但殊不知,民間歌謠正是由民眾集體創作,口頭流傳於民眾生活中的說唱藝術。任何藝術,如果假使它是有生命的,必能追溯它的起源到一種最基本的人類需要。民間歌謠的誕生源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喜怒哀樂,它表達著人們的生活、情緒、思想、願望,它積聚著人類千百年來的經驗,走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道路。用方言演唱、講述的民間歌謠更蘊含著豐富的地方文化,我們作文作詩,我們所擺脫不了,而且是能於運用到最高等最真摯的一步的,便是我們抱在我們母親膝上時所學的語言:同時能使我們受最深切的感動,覺得比一切別種語言分外的親密有味的,也就是這種我們的母親說過的語言。這種語言,因為傳佈的區域很小,而又不能獨立,我們叫它方言。從這上面看,可見一種語言傳佈的區域的大小,和他感動力的大小,恰恰成了一個反比例。

隨著方言的逐漸斷代,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極大改變,傳統的民間歌謠或許已經不適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它將永遠地成為歷史。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將永遠不會再度踏上那引導我們邁入現代的文明路徑。過去是一條我們已經沿著它到達今天的道路。人類文化的古老形式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當代文明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工具。人們在不同的十字路口告別過去,整個人類現在都正在向新的世界性社區邁進。我們不必棄絕任何一條從過去走向今天的道路,也不應該忘卻任何一種先前的生活方式,那紛繁多樣、形態殊異的過去。

人,總會回憶,也便有了傳承,和過去的文化說再見無需那麼冷酷無情,並不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觸景生情,這個社會需要歷史的記憶來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

南通人熟悉的老長江路如今走的人已經很少,長江路高架的拔地而起,讓原來的長江路不得不讓名於它。2019年上半年,市政府公開為老長江路徵集新路名,我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將其改名為“德興路”。因為,這裡曾經有一個集鎮,叫德興鎮,老南通喜歡戲謔地稱其為“黑心鎮”,據說是因為德興鎮上的東西賣的比較貴,具體原因也無從考證。德興鎮在鬼子從姚港上岸後被洗劫一空,從此消失。若能將“老長江路”更名為“德興路”,那麼這個地名將從被遺忘的邊緣被拉回,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百年以後,假若一個小朋友問起自己的爺爺,這路為何叫德興路呢?這一歷史不就又被人記起了嗎?有人會說,這又有何用呢?這樣的用處當然不如一頓飯的作用來的快,但卻是一個地方的歷史記憶,無數次類記憶匯聚在一起便是我們民族的記憶,它的力量可不能小看。令人欣慰的是,這一建議已被採納,期待“德興路”早日上崗。


「南通記憶」號子 山歌 姚港 德興鎮

本人所提的道路命名建議

「南通記憶」號子 山歌 姚港 德興鎮

市政府道路命名公示



最後,附作者採錄的山歌、號子,或許一遍聽來聽不懂,二遍聽來不好聽,可這就是陪伴咱們的祖祖輩輩勞動、娛樂的聲音,或許這裡面還傳唱著他們的愛情故事,沒有它們又怎會有我們。

更多的山歌請閱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