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罕默德


回想在互聯網剛剛出現的那幾年裡,我們格外熱衷於發說說,微博,寫博客,而現在開始有不少人已經疲於在網絡上進行表達,比如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也許對著屏幕發呆已經無法訴說自己。是什麼使我們失去了表達?

我們覺得,有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1. 當網絡變成公共空間,我們更加在意自己說過的話

通過發朋友圏來進行自我表達,往往是在我們認為是安全的情境下才會發生:當我們感到訴說的對象、所處的環境都是令人放心的時候,才更容易打開自己。初接觸網絡時之所以樂於表達,也正是因為那時的網絡還是一個匿名性、私密性很高的場所,我們能夠藉此逃離現實,安全地表達自己。

但變化已經悄悄發生:網絡從一個相對私密、封閉的空間,變成了比三次元世界更加開放、透明的公共空間。我們在朋友圈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是備受“監視”的。在網絡上,我們可以人肉搜索一個人。有時,一張圖片、一段文字可能帶來的風險,甚於一場幾百人規模的公開演講。

2. 網絡上美化過的自我讓真實自我無處安放

社交網絡和一系列工具的發展,縱容了我們每個人的脆弱和退縮,使我們越來越遠離真實的人際關係。

現代化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藏身之所,幫助我們避免“暴露弱點”。美圖軟件已經足夠發達並且成為許多人的標配,你可以很方便地展現一個美化過的“虛擬自我”;我們有充分的工具幫助,使我們在朋友圈裡展示 出“別人喜歡看到”的樣子。

也許在塑造一個美化過的自我時,人們可以收穫一些當下的快感。但這樣的快感和對真實自己的滿足感是截然不同的。快感會在人們必須面對真實自我的時候消失殆盡。甚至會進一步提醒,他們的真實的自己有多讓令人失望。

3. 碎片化的網絡生活降低了我們表達的慾望

現代人推崇“多任務管理”。十幾年前的大學課堂裡,學生拿著紙質筆記本聽講;現在的課桌上則擺滿了筆記本電腦。一邊參加會議,一邊查收郵件、回覆工作信息也似乎成為司空見慣的行為,彷彿不這麼做反而是不夠高效的表現。

與此同時,無處不在的推送、彈窗,都有可能在任何時候將我們寶貴的注意力吸引走。比如,在我們工作過程中會被不斷彈出的消息所打擾,有時是突然彈出的微信消息,或者是查找資料的時候被其他的新聞吸引了注意。

注意力被切分地四分五裂,表達欲似乎也隨之被碎片化了。有時候忽然有想要表達的衝動,也會很快被八卦消息、微信彈窗、app推送打擾。等回過神來,剛剛想要表達的東西似乎已經消失了:想要表達的情緒消失了

也許,失去網絡上的表達不失為一件好事情,我們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探索真實的人際關係,體驗或紛擾或寧靜的線下生活。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策略性地、適度地使用朋友圈,在某些時候能夠幫助我們給一些商業或職業夥伴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