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越早懂得受益越多

序號:#0003

日期:2020年3月15日

星期:星期天

本文字數:1485

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

倖存者偏差,越早懂得受益越多


如今的社會讓每個人的生存壓力都愈來愈大,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為了金錢而勞苦奔波是在所難免的。

  • 在學校的大學生們盼著趕緊畢業找個好工作,進入個大企業,想著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撐起家裡的一片天,讓爸媽變老的速度慢一點。
  • 已經畢業的想著不斷地跳槽,漲薪資,可能有些人已為了結婚買房買車而默默地在攢著錢,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是月光族,他們認為結婚根本就是奢談,自己一個人過著就挺好的。
  • 已經結婚的可能在擔心萬一自己被公司裁掉了,自己的車貸房貸該怎麼還。
  • 因為意外而破產或殘疾的人,他們在想著該怎麼還完欠債或者是醫療費用。
  • 更有些人索性直接透支未來,將各種信用卡刷爆,利息如滾雪球一樣不斷增加,但可惜不是正的。

世界上總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著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打工者,忙忙碌碌奔波一生,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樣就很容易發生一種情況。

倖存者偏差,越早懂得受益越多

我們會變成上圖中的魚一樣,可能還在為生活而焦慮,但我們可能會一直盯著誘惑始終不放,於是有各種垂釣者勸你轉行,數不清的什麼“幾個月的學習後月薪過萬”等等層出不窮。

導致了很多人經不起月薪上萬的誘惑而去學習

  • 編程搞開發
  • 做遊戲
  • 畫原畫/插畫
  • 自媒體運營
  • 等等

以上差不多都是動輒四五千塊錢的培訓費用,有時候,讓他們高興的不是必須要一次性付清學費,而是有免息券可以分期償還,他們就會蜂擁而至,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掏學費再說(先花錢把自己的焦慮感釋放一些)

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人們會認為吃魚會變得聰明呢?其實好多魚其實都是因為笨才上鉤。聰明的人往往是背後的佈局者。

我們看到人家的工作做得風生水起,錢賺的是金盆滿缽,生活過的可謂是紅紅火火。

於是我們也想投身其中,從事跟他們一樣的工作或行業,不管自己對此工作適不適合,熱不熱愛,厭不厭倦。

我們經常做錯一件事:

  • 就是把好的事情想得盲目樂觀,而把不好的事情理解得過分悲觀。

在一些自己不清楚的行業或領域,只會看到好的一面。然後對這個行業或領域樂觀得過了頭,在本該全力後退的時候,想著再堅持一把。

  • 在對待一些不好的事情時,卻忽略了客觀事實把它們想得萬劫不復。

股市中的好多股民不就正是這樣嗎?盯著短期利益不放,不知道金融大鱷都是放長線釣大魚,都是有著5年乃至10年的長期戰略規劃。他們人人都以為自己是股神巴菲特。

成功者固然自身光環耀眼奪人,但是我們卻很少去留意另一頭的黑暗處,那裡可是有著成千上萬的失敗者的聚集地。

任何事都是相對而言的,我們也永遠要辯證地看待問題。

1.成功者相對於失敗者,他們因為有哪些特徵才成功,從人山人海中脫穎而出。

  • 是興趣?熱愛?天賦?“努力”?還是“堅持”?

2.而不是直接從成功者擁有的特徵來直接定義成功的要素。

我前幾天發佈的蔡志忠老師的講座視頻當中有個女生問想成為漫畫家,蔡志忠說:“臺灣有1000個畫漫畫的,但是最後成功的只有3個(當然包括蔡志忠)”

就拿他的漫畫來說,他自己提到過“漫畫最重要的是內容、內容、內容(重要的事情重複三遍)。遊戲、動漫、音樂、影視等文化創意產業何不是這樣呢?但是市面上培訓的大多都只是膚淺的技巧層面的知識,是“術”。真正經過短期培訓後,月薪過萬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世界上的所有歷史就是一部因果史,不管是人物還是朝代,有因必有果,不管是站起來的,還是倒下的,事物的興衰都有因可究。

你可以嘗試很多領域,但是你不一定適合所有領域。

最後還請你多多思考一個問題,別人能幹的我也能幹,那麼我跟別人相比,又有什麼優勢呢? 在市場中,等這種工作飽和了之後你又該何去何從?再換行業?畢竟一個公司少了一個人才是可以再招錄的。你的獨特價值如何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