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在國人心中有多好?技術先進做工精,為何被歐洲軍隊嫌棄?

李依舅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

盒子炮其實是無奈的選擇

20世紀20年代,中國處於戰亂狀態,各派武裝力量對武器的需求量很大,可是舊中國貧弱的工業無法滿足需求,因此軍閥們的武器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可是,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國家的代表在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結果除了在限制各國海軍噸位的決議上達成共識之外,也決議對當時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實行武器禁運。此舉限制了中國國內各軍閥獲得先進自動武器。

各地軍閥無法從國外進口衝鋒槍等自動為武器,可是作戰又需要自動武器,怎麼辦?

於是,盒子炮就進入了中國軍閥的眼中。盒子炮因屬於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之列,而其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和木匣組合起來相當於微型衝鋒槍)等特點,正好契合中國軍閥的需要,因此備受中國各大軍閥的青睞。

符合中國國情

在中國,正規戰較少,基本上都是遭遇戰和突擊戰。而駁殼槍作為一款一分鐘可以打出900發子彈的自動手槍,具備射速快、火力猛的特點。在中國戰場上,兩軍近戰的場景比歐洲多,對槍的射程也就沒有那麼高的要求了,盒子炮這種自衛武器自然就變成了主要武器。

抗戰初期的淞滬戰役中,國軍就有專門的手槍隊和日軍進行巷戰;1939年12月的崑崙關戰役中,桂軍的敢死隊沒有衝鋒槍可用,每個士兵手持兩把老式駁殼槍作戰。

駁殼槍不僅在正規作戰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在敵後游擊戰中更是如魚得水。其其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的特點更是被髮揮到了極致,成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敵後抗戰重要武器裝備。

符合中國人審美觀

中國人有武器越大越重威力就越大的傳統觀念,關公82斤的青龍偃月刀就是個例子。而盒子炮屬於大型手槍,比其他手槍要大很多,裝彈量也多。

當時中國軍人文化素質與軍事素養都不是太高。他們對槍口能量,停止力,貫穿性等槍械性能指數毫無概念,對武器的認知還保留了很多傳統觀念,認為尺寸大,裝彈量多,就是一件好武器。

而且盒子炮為德國毛瑟出品。毛瑟兩個字,在中國就是品牌的保證,中國軍隊從清朝開始對毛瑟就有著迷之愛好。哪怕時至今日21世紀這種觀念依然被國人認可。盒子炮作為毛瑟公司出產的產品,在“狂熱粉絲”中國這裡自然會受到歡迎。

盒子炮在歐洲地位尷尬

盒子炮雖然在中國大受歡迎,但是在西方卻受到冷遇。

首先,盒子炮有兩個很大的缺陷:1.盒子炮體積龐大,不便攜帶;2.槍口上跳,不易控制,射擊精度不足。

其次, 盒子炮單價頗高,一把就要25美元,與衝鋒槍的價格相比要高了不少。

其三,在歐洲,作戰的樣式主要以正規作戰為主。盒子炮在戰場上,當手槍用大而笨重,當衝鋒槍用威力又太小,定位尷尬。

種種原因交錯疊加。使得盒子炮在歐洲受到冷遇。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米曹說事為您傾心傾力解答每一條問題。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而盒子的英語為box,所以中國人音譯過來就成了大家所叫的駁殼槍,也叫作盒子炮,該槍其實不僅有盒子炮這一個稱號,當時在中國軍人心中對盒子炮的愛稱還有許多,比如“快慢機”、“毛瑟手槍”等等稱呼。該槍在中國的使用裝備時間長達近百年,在抗日戰場上更是叱吒風雲,與當時中國的漢陽造步槍服役時間有得一拼。

其實該槍是在德國研發出來的,其正規名字為毛瑟M1896年式7.63毫米的軍用手槍。雖是隻手槍,但是該手槍卻是結合了衝鋒槍和手槍得優勢產物。駁殼槍是毛瑟廠中的費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閒暇聊設計出來的。這款手槍採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短管後坐式自動原理,具有10發裝的彈夾,高達每分鐘200發的射速,正好解決了當時流行的左輪手槍裝彈少,射速低的特點 ,在毛瑟看來,這款手槍必定像毛瑟步槍一樣一舉成名,但是就這樣一把手槍卻是歐洲軍隊難以接受的一把槍,並且在歐洲的銷量十分的少,這其中還要怪該槍的後坐力過於巨大,一導致與只要開火就會手槍上下抖動巨大,從而嚴重影響了手槍的精準度,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攜行較難。而在歐洲戰爭中士兵都是喜歡正面硬鋼,大多都是直接選擇拼火力,用衝鋒槍、機槍比較多,很少使用到手槍。

但是這樣一把在歐洲難以被器重的手槍,為什麼又能在中國受到十分的歡迎呢?這主要是因為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加之當時中國本身的經濟水平不足以支持引進先進的步槍和自動步槍,所以便宜且威力和射速都不小的毛瑟手槍就是最佳首選,從駁殼槍開始生產到1939年停產,生產150萬隻的駁殼槍,其中的三分之一都到了中國人的手中。

我國在抗日戰爭中則是多以游擊戰爭為主,在駁殼槍被歐洲遺棄之後被流入到中國,便得到八路軍的青睞。該武器非常的適合我國八路軍的作戰方式,半自動,裝彈量大,射速快的特點,可以使駁殼槍作為一種單兵火力點應用於戰場,八路軍還不斷的對其進行改造,掌握了這把槍的正確使用方式,再加上我國深知在裝備上不如日軍,很少會與日本正面硬鋼,所以綜合分析這把駁殼槍就成為當時八路軍作戰的不二選擇。

但是我國的軍人又是如何避免盒子炮的精準度差的缺點呢?其實說來也十分的簡單就是將手槍的轉向轉90°,就平拿進行射擊,這樣槍口上跳就變成了橫向的掃射,打出一個扇面,變成衝鋒槍,這樣不僅就解決了手槍的精度問題,還能在射速大優勢下進行對對方進行火力壓制,因此該槍在抗日戰場上也是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所以這隻手槍,即便在歐洲不被看好,但在中國人靠著智慧下,解決了這一難題之後自然也就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





米曹說事


歡迎關注“桌面戰爭兵棋”,我們專注于軍事歷史領域的耕耘,歡迎您的指點。

首先要說的是盒子炮並不是什麼技術先進做工精良的武器,中國軍民選擇其也有一定的無奈。早期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軍事禁運,這個時候你就算有錢也買不到武器。恰巧盒子炮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尷尬,其持續火力強勁,又以手槍的名頭巧妙的避開了軍事禁運,自然就得到了軍閥們的喜愛。

彼時的中國軍隊嚴重缺乏自動火器,輕重機槍、衝鋒槍價格又貴,仿製難度又高。相較之下,即便宜,技術難度又不高可以自造的駁殼槍就成了香餑餑。在那個時期的中國軍隊的編制中經常都會出現手槍連、手槍營、甚至手槍旅這些番號,在關鍵時刻、關鍵戰場,這些裝備盒子炮的自動火器部隊將成為扭轉戰局的重要因素。

在中國相當吃香的盒子炮也有其明顯的缺點,一是外形大、而是不美觀。相較於中國戰場自動火力的缺失,人家歐洲軍隊可不缺盒子炮這點火力輸出,他們的軍官可不會像李雲龍一樣拿著盒子炮到一線輸出。手槍隊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自衛武器,不需要太強大的火力,但一定要美觀。所以在盒子炮的誕生地德國,更受軍官喜歡的是魯格手槍。


桌面戰爭兵棋


盒子炮簡直是為中國人定製的,以至於後來的五四手槍都延續了此槍部分風格。

1、大

符合中國人大=威力的觀念,無論是帶槍套斜掛在腰間還是裸奔插在褲腰帶上,威懾力大。

2、可以變形

化裝成手槍的衝鋒槍,裝上槍盒就是一把衝鋒槍。增加了嚇唬人的效果,還有類似現代變形金剛玩具的效果。擦槍也是一種娛樂。

3、射擊特點適合那個時代的人

民國時期士兵的因為工業落後,實彈射擊訓練嚴重缺乏,只有少數訓練多的精銳和本來就是獵人的軍人槍法校準外,大多數士兵槍法就是天女散花。巨大的後坐力讓中國人發明了側握的手法,讓後座力造成的槍口跳動變成橫掃的火力。五四手槍完美的繼承了這一特點。


龍69258242


歐洲工業發達,打仗靠強大的重火力,而中國工業落後,重火力難以擁有,就需要強大的輕火力。毛色槍滿足了這個需求。外加造型奇偉,做工精良。審美和威懾感很強。很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盒子炮往往不在於打,而在於亮出家夥來嚇唬人。常常是不用開槍就達到了目的,這符合我們中國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要求。你弄把魯格,槍太小,嚇唬不著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