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不願意買4%-5%的理財,而是情願去銀行做2%-3%的定存呢?

用戶111498634487


我覺得這個問題再正常不過,雖然說理財產品可以達到4%到5%的收益,但是理財產品它是有風險的。不同的理財產品對應不同的風險等級,那麼有很多人,他其實是不清楚風險等級的,也有人因為盲目投資,選擇了和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不匹配的理財產品而出現虧損,比如說前些年,很多人購買p2p,最後平臺跑路,投資者血本無歸,這些案例會使很多人對理財產生擔憂和不信任。

當然對於大多數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來說,出現虧損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比如定期理財,保險理財,券商集合理財等等。但是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力是不一樣的,對於保守型的投資者來說,確實就是適合在銀行存定期存款。

現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基本上利率是比央行的基準利率是有上浮的。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在3.5%左右,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在3.8%左右。如果是資金超過了20萬,還可以購買銀行的大額存單,很多銀行的五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達到了4.18%,這個利率水平其實也不是很低。

所以我覺得在銀行存定期存款,本身就是非常正常的選擇,因為銀行的定期存款是可以保本的,50萬以內是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而理財產品雖然說也有中低風險的,但它畢竟是有風險的。前幾天還看到一個問題,問是否真的敢在銀行存50萬?也就是說有一些極端保守的投資者,就連在銀行存款都擔心,害怕出現極端風險,超過50萬的資金還要分成幾筆在不同的銀行存,那麼這一類投資者,你要讓他買銀行存款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財經宋建文


我在銀行工作了8年,也在第三方財富公司幹過1年,現在在獨立理財顧問的路上堅持著。在這十多年的金融銷售工作中,我所接觸的客戶90%都更喜歡定期存款,而不喜歡理財,他們給我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錢是要用來買房:為小孩的婚房、改善老家的住房、家鄉的房價還在漲,活期沒收益,定期靈活可變又安全。

2、本金不多,4-5%的理財收益比2-3%的定存多不了幾個錢,還要冒風險,不划算。

3、實業經營款,當下實體經營並不樂觀,手上的現金必要是能隨時支援經營週轉。

4、不能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定期收益率雖低,但對儲戶影響不大。

以前作為產品銷售, 確實不能理解為什麼有高收益的產品不要,就算不滿意定期利息卻依舊選擇存定期。直到自己從事獨立理財顧問後,從家庭財富管理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才發現很多樸實的理財觀念其實一直根植在我們的生活中。

首先,愛存定期的儲戶幾乎都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銀行工作時,每個月都來存定期的人以外來務工的夫妻居多,他們生活節儉,幾乎把能省的錢都拿到銀行來存,為的就是改善老家的生活。不過隨著90後、00後成為職場的主力,他們有一部分人繼承了父母老一輩人的理財方式。

其次,堅持雞蛋不放一個籃子。不少選擇到銀行存款的儲戶,其目的就是為了安全和穩定。這並非其不能承擔風險,而是這一部分資金不能承受風險。很多人把不少資金投入到較高風險的領域,如投資實體商業、炒股、民間借貸、私募基金等。

再有,堅持不熟不碰原則。確實很多儲戶的金融理財知識並不多,但他們堅持自己的理財原則,即在收入來源穩定的情況下,始終以本金安全作為第一原則,不貪高收益,不碰高風險。堅持聚少成多,聚沙成塔的財富積累觀念。

最後,我們不要簡單地拿收益高低去判斷一項金融產品的好與壞,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其財務背景和生活目標不同,其選擇的收益和風險配置組合就不同。我們外人認為好的、值得冒險的產品或資產,其實是基於自己的利益或者立場才會有的結論。

金融市場 如此躁動,投資者們需要一股獨立客觀的力量來為他們護航!


一起學家庭財富管理


你這提問的觀點不正確。

果真許多人不願意4%-5%的理財嗎?

可以去看看支付寶,很多銀行,比如廊坊,營口等,180天的都在4.5%以上,這也是銀行,也是理財,買的人一大把啊,不會存在什麼問題的,50萬以內國家賠。

再說19年上半年的太平30,18年的建信養老飛月寶,年化4.9%,才30天,沒人買嗎?

京東的銀行精選裡面,很多銀行定期都在4%以上了。

現在網上理財的多了,收益也很好。還有債基,比較穩定的一類理財,19年大部分年化能達到6%以上。

4%-5%遠沒有到p2p那種程度,選好理財,沒有一點值得擔心的。

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哈哈。



徐未竟愛吃柚子


因為銀行理財不保本,現在還是選擇保本的存款的人正在不斷的增加。

當然,收益率不是2-3%,能夠到達3.8%-4.1%左右,還是挺不錯的。

(1)大額存單

大額存單就是高起點版的定期存款,一般是20萬起,還有30萬以及100萬的檔。

能夠選擇按月領取或者到期領取,3年或者5年的收益率最高能夠達到4.18%,還是比較好的。

跟國債一樣,有不錯的收益率之餘,還具備不錯的流動性,允許提前支取。

未到期提前支取,按照靠檔計息,即,將存期拆解為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和零散天的組合,先靠檔長的存期,再靠檔短的存期。

(舉例:客戶購買了一個2年期的大額存單,在16個月的時辦理提前支取。提前支取部分的利息等於,提前支取金額按1年存期、開戶日1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個月存期、開戶日3個月整存整取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提前支取金額按30天、支取日活期掛牌利率計算的利息。)

(2)結構性存款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是指由銀行通過在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交易(包括但不限於期權、調期、遠期等)而設計的一種產品,存款人(投資者)通過購買結構性存款產品可以使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利率、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立馬財經


為什麼寧願放棄4-5%的理財產品?而去做2-3%的定期?

就象我父母一樣,他的錢基本都是做的3-5年的定期,從來就不去做理財,我也和他們探討過,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安全性不足。理財產品有風險,造成本金損失的情況確實存在,不如存款踏實。



第二,銷售管理不嚴。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為了完成銷售任務,獲取高額的提成,在銷售過程中,隱瞞了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



第三,銷售信用危機。特別是銀行櫃檯及工作人員利用人們對銀行的信任,違規大肆推銷理財產品,給客戶造成損失時卻走為上計,銀行也通常採取與我無關的態度,受害人投訴無門,最後訴助於媒體曝光,造成極為不良的輿論影響。



第四,形象不良。正是對風險的估計不足,加上營銷過程中的不專業,在老百姓眼中,理財產品=坑蒙拐騙,不良形象深入民心。



第五,市場品牌沒有樹立。市場上並沒有哪一個理財產品在老百姓眼中樹立口碑,亂象叢生。



第六,老百姓理財產品知識比較薄弱。沒有辦法分清辨別理財的風險與收益,理財的教育普及仍需要加強。


財來道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我目前就是其中之一。

早年,我也追求過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也包括讓理財經理幫我購買了多年的基金定投。

但是,多年以後,感覺似乎麻木了,因為無論三點幾還是四點甚至五點幾的利率,如果你只有幾十萬和數百萬而不是千萬或億萬身價,相差又有多少呢?

基金贖回了,自己炒股,理財產品依然在做,但是我卻對三年定期情有獨鍾了,每月有一張三年期存單,對於已經退休且生活安逸的人說,一點不用擔心因為銀行存錢或理財而招來任何風險。

這年頭,什麼都有假,能夠保住本金也是某些人自己情願的結餘方式。





賞花聽語486


我是金融領域工作者,來回答就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願意做低收益的定存,也不願意做相對高收益的理財;

首先你說為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那麼就表示以前不做定存的人轉化成了定存的客戶,那麼這個轉化是為什麼呢,我們先從定存與理財的區別來看。

1、收益率不同

定存的收益率一般只有年化2-3%,定存的期限越長,年華也越高,最高能超過4%;

理財的收益率一般會超過4%,更高的可以達到7%左右;

2、風險高低不同

定存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只要國家還在,定存就不會有風險;

理財要面對一定的風險,有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本金,收益率越高,風險越高;

3、流動性

定存雖然是定期存款,也約定了存款期限,但是定存仍然能夠隨時支取,只不過沒有到約定期限時利息會按照活期計算,所以定期流動性很高

而理財一般是約定了一個期限的,不到期限是拿不出來的,也有一些理財產品不到期限的話可以進行轉讓套現,但是相對而言,流動性較存款是比較低的;

4、便捷性

定期存款很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辦理,手續簡單,手機櫃臺上都可以操作;

理財產品就相對複雜了,有繁瑣的合同需要閱讀,簽訂各種文件,便捷行不如定期存款;

5、投資門檻

定存是完全沒有門檻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金額都可以;

理財則在門檻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需要最少幾十萬上百萬等。

知道了定存和理財的區別,那就不難分析出為什麼以前會買理財的人現在去做定存了。

1、定存利率相對調高了,由於五年期的定存利率一般會在4%以上,這和一些低收益的理財產品已經拉不開差距了,所以基於風險考慮,會選擇定存;

2、理財產品風險增高,近幾年,隨著經濟增長的下滑,房地產的不景氣(以前理財產品主要投向了房地產領域),不時的就有理財產品兌付的問題,這也導致這部分人對理財產品失去信心,轉向了定存;

3、理財銷售員職業操守不夠,近些年爆出不少理財產品銷售為了業績,會故意隱瞞理財產品的風險,誇大收益,這也造成了人們開始排斥理財產品,轉向了定存。

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補充。


經濟觀察哨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越來越受歡迎,不少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能達到4%~5%。但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願意去銀行做2%~3%的定期存款呢?畢竟收益相差一倍。

主要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怕風險。銀行理財產品70%以上都是非保本理財產品,很多人聽說以後基本上都不願意碰理財產品。

第二,流動性。許多銀行理財產品可是不能隨意提前取現的,必須要等到封閉期結束才可以。即使是最快捷的貨幣基金,一般也需要等到兩小時甚至兩天以後。銀行定期存款可以直接打破約定,立即提出現金。


第三,門檻低。4%~5%的收益理財產品往往需要1~5萬元,有的甚至10萬元才可以購買。很多人積蓄是達不到這種水平的。銀行定期存款可是一元起存,上次我存了600元,還給我3.3%的利率。總體來看還是不錯的。

第四,個人需要。現實生活中確實還是有一些不具備理財產品購買知識的人。尤其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做風險評估,很多人就不願意。對於自己有計劃的錢選擇銀行定期存款也沒有問題。3%的收益率和4%的收益率,一年也就相差100元。對於很多人來說還不如存銀行方便、安全,不用操心,畢竟存款有存款保險制度保護。

實際上,凡事不能絕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市場,這樣銀行存款這樣的大事,絕對不可能因為一點點優惠利率,將銀行搬空的。現在各大銀行還有幾十萬億的活期存款呢,大家想想是為什麼?




暖心人社


那我也想反問幾個問題:

做生意更賺錢,為啥有人喜歡拿死工資上班?明明外面的職場也精彩,為何有人就是喜歡窩在事業單位?

明明貨幣基金閉著眼睛也跑贏活期,為啥要等馬雲推了餘額寶大家才去買它?之前大家都幹嘛了?

敢於買收益4%-5%理財的人,那麼敢不敢買7%-8%的理財?知道他們的區別嗎?


每個人的投資偏好,依據年齡、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和個性,千差萬別。以為站在投資鄙視鏈的頂端,但很可能其實山外有山。習慣買銀行理財的人,不理解存銀行定期的人。而習慣買基金的人,應該也不理解買理財的那批人,年化4%-5%的吸引力在哪裡?習慣股海浮沉的人,也不理解買基金的人有啥意思。


投資偏好不同、個性差異

前幾日,去銀行辦事,和理財經理閒聊,竟發現5年期國債又秒殺了——對於我來說,一個鎖定5年,利率只有4.27%的產品,似乎吸引力不大,但這並不妨礙一批比我“膽子小”,講究萬無一失、本金安全的投資者爭相購買——在國債的粉絲看來,如今央行降息降準,未來銀行理財利率將持續走低(去年銀行理財還有5%,如今難覓),銀行存款的安全度或許依然無法和國家背書的國債媲美,所以入手國債,鎖定5年的收益,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而對於股民和基民來說,央行降息降準恐怕成了佈局投資股市的好時候,他們考慮的是該不該加倉,而不是趕緊買國債鎖收益。


經濟實力、投資閱歷差異

經歷不夠、見識不夠,也可能是一部分人停留在存2%、3%銀行定期的原因。關於投資,不得不說,富人的孩子早當家。比如特朗普的大女兒,9歲據說就開了股票賬戶玩。比如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上,股東家的孩子們就能和巴菲特討論如何進行價值投資。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9歲,還是學習儲蓄的時間。


去銀行買理財的朋友都知道,是要做風險評估測試的,銀行理財分5個等級,低風險、中低風險……一直到高風險。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對應的投資領域不同,能獲取的收益也不同。風險評估,目的就是為了把一批只有資金,但缺乏投資經驗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人,進行勸退。


低風險、中低風險的理財,一般投資方向是銀行間債市、高信用企業債、同業存款等較為安全的領域。而中高風險,高風險理財,可能掛鉤金融衍生品,或掛鉤股指,收益更高。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投資領域缺少基本的常識和認知,哪怕是產品放在眼前,他也無從判斷是否可買。


醒韭客


原來在銀行買理財都是剛性兌付,有銀行職員推薦,幫你操作,低櫃就可以購買。現在呢,國家政策已下發,不再剛性兌付了,而且去銀行買理財自己可以機器上操作,或者手機銀行或者網上銀行操作了,櫃檯上購買的時候很少很少,而且購買的時候自己選擇自己操作,一諮詢理財,銀行職員也說不再剛性兌付了,這讓好多人都嚇得不敢去購買了。再者如果自己買不了櫃檯購買還要錄音錄像,這又嚇壞了一大批投資者,不敢再嘗試買理財了。即使理財的利率在4%-5%,誘惑力下去了,風險承受能力低,都害怕承擔資金的損失。還有一點的話就是理財往往變現能力差,好多到期給付,當中不能支取,萬一有個事情全耽誤了。

所以現在好多人寧願存定存也不願意買理財,定存有幾個好處:1、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本金不會受損失,而且收益也是固定的。2、流動性強,定存可以隨時取現,當中有急事用錢提前支取活期利息,到期定期利息。3、起存金額,定存50元以上都可以辦理,起存金額很低,理財現在得1萬元以上才可以辦理,要求金額高,門檻有限制。又讓一部分人止步了。4、大額存款,現在每個銀行的大額存款利率也在4.125%左右,一般20萬以上的人都能存,那大金額的人肯定就選擇定存了,畢竟還是安全可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