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以長期價值主義穿越經濟週期

新年致辭 | 彭劍鋒:以長期價值主義穿越經濟週期

步入2020年的鐘聲敲響了,又經歷了一個驚心動魄、極不平凡的一年,此時此刻,心反倒平靜下來,似無特殊的感慨。

經濟的波動,企業的盛衰,人的生死,本是一種常態,能活下來,就好;健康活著,就是幸福;逆境中有成長,就是成功,就有未來。無論如何,中國企業與企業家是幸運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都處於高速增長中,中國企業從來沒經歷過真正的經濟危機或衰退,中國企業習慣了在順風順水中抓機會、追風口、趕浪頭,獲得快速發展,一旦經濟出現下行,開始慢下來,一些企業就不知所措,就受不了。

縱觀全球世界級企業或隱形冠軍的發展史,每一個優秀企業都經歷了至少兩次以上的經濟週期的生存考驗,只有經歷數次經濟週期的摔打,具備穿越經濟週期的能力,持續活下來的企業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好企業。中國企業要穿越經濟週期,具備抗經濟週期的可持續生存能力,對於企業家而言,我認為最稀缺、最寶貴的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是“長期價值主義”

摒棄投機與機會主義,以長期價值主義穿越經濟週期,是中國企業與企業家走進2020,面向未來,實現持續增長的不二選擇。所謂長期價值主義,就是確立宏大而長遠的目標追求,長時間為之奮鬥,心無旁騖,以足夠的耐心和定力,長期堅持做好心中認定的大事或事業。長期價值主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稀缺而又最寶貴的思維方式,也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為什麼要倡導長期價值主義?

我認為,從宏觀上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單一的以GDP為核心的短期政績價值導向,快速致富的社會文化氛圍,在引領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的破壞,資源的粗放式投入與浪費;單一的對物質財富增長的追求,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矛盾的激化。社會財富的急劇增加,並沒有帶來民眾幸福感的提高。顯然,這種經濟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只有奉行長期價值主義,才能引領中國經濟轉換髮展動能,以創新與人才驅動中國經濟走出追求短期GDP規模發展的陷阱,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從微觀角度看,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要適應複雜多變的不確定環境,要提升抗經濟週期的生存能力,要抓住數字化與智能化時代的戰略新機遇,企業家與企業必須迴歸初心,迴歸價值觀,必須進行認知與思維的革命,而其中企業家最需要改變的地方,就是要建立長期價值主義思維。企業家要善於抓機會、順勢而為,但不能過度機會主義、投機主義,如急於求成、等不及,畢其一功於一役、賭一把的心態;走捷徑、掙快錢、撈浮財的思維慣性;盲目多元、不專注、不聚焦的成長路徑;不願意也不捨得在人才、技術、管理這些軟實力上去做長期投入,不關注產品如何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

去年為什麼那麼多的上市公司爆倉,就是許多上市公司拿著股東的錢沒有去投產品與技術創新,而是去做房地產,去投P2P?許多企業實業本來做得很好,耐不住寂寞去玩虛的,一玩就自殘。

所以企業家還是要回歸到長期價值主義,就是迴歸到客戶價值,迴歸到企業追求長遠的發展。當然中國也有少部分擁有長期價值主義的企業,如華為等企業,這使他們擁有了全球競爭力。

雖然我們許多企業把產品賣到了全世界,但真正具有全球視野和格局的企業家還是不多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總的來說是微乎其微的。2019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榜中國企業(含港澳臺)數量達129家,超過了美國上榜數量。但客觀上講,絕大多數上榜的中國企業,本質上還是500大,稱不上500強。真正在產品技術創新上,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上,在品牌價值與盈利能力上與歐美的企業差距仍然很大,做企業還是依靠低勞動成本優勢、高資源投入,還是沒有真正在技術、人才、品牌、管理這些決定企業長期發展的要素上去下功夫。這導致了長期價值主義的缺失,使許多企業做大以後,離客戶越來越遠,越來越失去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及對客戶需求敏捷反應的能力。眾多企業還是機會導向,戰略定力不足,戰略不專注、業務不聚焦,盲目多元化,最後一手爛牌、一地雞毛。

在確定與不確定的複雜新時代,中國企業只有以客戶為中心,奉行長期價值主義,從機會成長轉向戰略成長,從野蠻成長轉向文明成長,從規模成長轉向品質成長,才能真正提升全球競爭力

長期主義是一個常識,從專家學者嘴裡說出來固然容易,但要真正去踐行很難。企業的長期價值主義不是一句口號、一碗心靈雞湯,而是企業的一種堅定信念及腳踏實地的長期價值主義行動。概括起來,長期價值主義包含以下八個方面的內涵與企業特質。

1.長遠的眼光與遠大的目標追求。

長期主義首先體現為長遠的眼光與打算,人性的弱點往往表現為只顧眼前的利益與機會,難以有長遠的打算和長期的價值追求。正如亞馬遜創始人索貝斯提出的:“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同臺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其次,長期價值主義體現為遠大的目標追求,大烏龜般的堅實行動。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提出來的:“華為是長遠的理想主義者,我們可以為理想和目標‘傻投入’,我們可以拒絕短視和機會主義。華為就是一隻大烏龜,二十多年來,只知爬呀爬,全然沒看見路兩旁的鮮花,不被各種‘風口’和投機機會所左右,迴歸商業精神的本質,以客戶為中心,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

2.打造以客戶價值為核心的組織與文化。

長期價值的核心是客戶價值,是隻有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才有企業長期價值;是隻有以卓越的產品與服務贏得客戶的信賴與忠誠,才有創造品牌價值的長期增長。這就需要企業的運營不是以領導為核心,而是以客戶為中心;不是以短期從客戶身上撈錢為目的,而是以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為使命,真正圍繞客戶做有價值的事情,構建以客戶中心的組織與流程。正如任正非所指出的:客戶導向型的組織是屁股對著領導,腦袋對著客戶,而官僚組織是腦袋對著領導,屁股對著客戶。

3.慢下來、沉下去,做最好的自己。

做企業是場馬拉松,拼的是實力和耐力,一方面需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心,另一方面要學會慢下來、沉下去。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有一次問巴菲特,你用長期價值的理念做投資,這個道理很簡單,也很成功,為什麼其他人做不到呢?巴菲特笑著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慢慢變富。最痛苦的事情是,要變富兩次。

確實,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極速變化的世界,人們習慣快速致富,打短平快,撈快錢,卻恰恰忘記了,有時財富來得越快、越容易,走得也越快,去年許多企業死在P2P上,就是來錢太容易,最後死得也快。中國企業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最需要調整的,就是要從習慣於快,轉變為學會慢,做到快慢結合,有時慢下來調整一下節奏和步伐就是一種長久的快。同時,沉下去,埋頭苦幹,不尚虛,不逐名,低調務實,安然踏實耕耘,做好自己,命運才能掌握在自已手裡。

很多明星企業之所以曇花一現,就是因為企業家尚虛、遂名、不務實,一味追求媒體的光鮮靚麗。就像已故相聲大師侯寶林所講到的,被捧上去的明星,猶如坐在手電筒光束上,手電筒電門一打,直接將人推上五彩繽紛的電光束上,享受眾人的吹捧和歡呼。但電門不在自己手上,功力不夠,人家一關電門,吧唧一聲,摔地下了。

同樣道理,企業只有潛心做好自己,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實現長期價值,才會具有持續的生存力。

4.對未來長期發展要素捨得做長期投入。

長期價值意味著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打造核心競爭力,意味著要為未來長期發展捨得投入,注重軟實力的打造,注重核心能力的培育。

華為之所以能成為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領先企業,首先是對人才、技術、管理等軟實力要素捨得投、連續投、長期投。美國川普試圖以全球之力打壓華為,而華為沒有被打趴,就在於任正非十年以前就看到了華為總有一天要在山頂上與美國有一場擁抱或抱摔,為此華為花了十年作備胎準備和投入。沒有十年持續的投入和付出,華為早就被美國打倒或繳械投降了。

所以企業的發展,短期靠運氣,長期靠內功。注重能力的長期磨鍊、長期積累,才能厚積薄發,才能屹立不倒。

5.創造陽光利潤、享受坦蕩生活,願意付出規則成本。

這幾年中國企業家群體似乎陷入了集體焦慮與不安的困擾。這種焦慮和不安,一方面來自急速變化的世界,讓企業家普遍感到方向迷失、價值迷惘,難以適應。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層次的,是中國企業與企業家成長於賭性十足的社會文化與不規範的市場競爭環境之中,許多企業陷於說不清、道不明的政商關係之中。許多企業家習慣於踏著法律邊緣走路,熱衷於靠不清不楚的政商關係尋租,不願付出規則成本與依法經營成本。

企業家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理應受到社會尊重,但社會對企業家的負面認知,使許多企業家的心態灰暗,陽光不起來。利潤不陽光,也就難以享受陽光生活,導致的結果是:企業做大了,企業家卻沒有成就感,得不到社會尊重;成一方首富了,財富的來源卻備受爭議,沒有安全感,失去持續奮鬥的動力和激情。

同時,隨著反腐的深入與壓強,貪官的落網牽扯到了不少企業家,一些企業家不知什麼時候會被請去“喝茶、談話”,頭上始終懸著一把利劍,不知什麼時候會落在自己頭上。中國企業家內心的不安定,是不確定時代的最大不確定。其根本原因還是財富的獲取不是來自公平的市場競爭,創造的不是陽光利潤。對於許多企業家而言,奉行長期價值主義的最大挑戰,是學會奉行市場公平競爭法則,學會如何在行業平均利潤率條件下去賺錢。

6.奉行產品主義,以好產品、高價值體驗服務贏得客戶的長期信賴與忠誠。

長期價值主義的終極體現是客戶的長期信賴與忠誠。而客戶的長期信賴與忠誠來自於不忽悠客戶,不誇海口承諾客戶,而是要為客戶提供安全、可靠、性價比高的產品與服務。

優秀的企業家都是產品主義者。正如小米創始人雷軍指出的:做企業就是做人品,做人品就是做好產品,做好產品就是要貨真價實、真材實料。中國許多互聯網公司早期的高速成長和發展是依靠犧牲用戶體驗、損害用戶價值實現的。如果不奉行長期價值主義,這些企業雖然做得很大,很賺錢,但永遠不會成為一家受人尊重的偉大公司。

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騰訊2019年提出了“科技向善”的新核心價值觀,騰訊正基於長期主義,實現從一家依賴網絡遊戲的互聯網公司,徹底轉變為一家真正由多個業務引擎驅動,收入頗為健康、均衡發展的企業。

7.尊重常識,創新成長。

長期價值主義者首先體現為對規律和常識的尊重。目前寫華為為什麼成功的書有數十本,文章有數千篇,但我很認同吳春波教授的一個觀點:“華為的成功沒有秘密,華為的成功是常識的成功。”

華為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是尊重常識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華為將常識進行到底、做到底。

比如,做企業要產品領先,這是一個常識,而要產品領先,就要加大研發的投入。華為每年從銷售收入裡拿出10%以上的份額砸在研發上,近十年華為研發投入4800多億,從而實現了華為產品與技術的全球領先。

又如,做企業要專注、聚焦,要將核心產品做到足夠規模,才會有規模優勢。這也是常識,但許多企業就是死在盲目多元、不專注、過度投機上,而華為就是專注於通信領域,不做投機生意,堅持長期價值主義。

再如,老闆要捨得分錢分權才能聚天下人才為我所用,這也是一個常識。但很多企業家真到分錢分權時,就心疼錢,捨不得分權。而任正非的成功就在於捨得讓利,善於分權,分錢分到人才心跳,分到員工心疼老闆、感恩老闆。常識有時會反人性和考驗人性,所以許多人恰恰難以按常識去做。很多企業的失敗,其實都是犯了常識性錯誤,沒有將常識做到位。

我們不否認許多失敗企業並不是敗在沒有追風口,沒有模式創新,而是敗在違背經營管理的基本常識與規律上

雖然我們說,優秀的企業往往贏在對常識的尊重,但在不確定的質變時代,做企業的常識也在發生變化,尤其到了物聯網時代,我們需要“認知革命”。未來社會不是簡單的物聯網,而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的價值創造為核心的價值物聯網。在這樣一個全新時代,企業家的自我批判與創新精神是長期價值主義的內在動力源泉。沒有企業家的自我批判,沒有企業家創新這個魂,企業不可能不停歇地主動走出舒適區,實現變革創新成長。變革與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永恆主題。企業既要尊重常識,又要走出常識,甚至創造常識,永遠是在永恆與創新的悖論中成長。

8.構建利他共生的產業生態,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長期價值主義的利基是相關利益者價值平衡與利他共生的產業生態。未來的社會與市場是一個深度關聯、跨界融合、開放協同、利他共生的,看似無序但有序的生態圈系統。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態思維與在社會生態協同體系的定位是企業必然的戰略選擇。我認為,未來的企業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生態圈構建者,如阿里、華為、騰訊、小米等巨無霸企業;

第二類是生態圈參與者或依附者,如小米的生態中的數百個參與企業,溫氏的產業生態賦能平臺上的五萬六千多個家庭農場;

第三類是超生態連接者,如某些細分或垂直領域的行業領袖與隱形冠軍,憑藉獨特的產品技術與眾多生態企業連接、交互,成為超生態者。

但無論何種類型的生態參與方,兩個關鍵點很重要:第一,每個生態者都是價值貢獻者,都是圍繞客戶去做有價值的事,依據各自長板與優勢去找準自己在產業生態協同體系中的定位,並創造獨特價值。第二,要破除二元對立思維,確立利他共生思維,你好我才好,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對合作夥伴不是吃幹榨盡,而是為生態賦能,讓合作伙伴及生態參與者賺錢。蘋果與溫氏之所以能成為行業裡最賺錢的企業,就在於蘋果能夠讓生態夥伴賺錢,溫氏保證讓農場主賺錢。遇到大的災情,溫氏勇於給生態平臺上的農場主進行補貼,保護小型農場主的利益。

—————————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號ID:chnstonewx):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斗、諮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諮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臺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