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容的工作?警醒自己的三個原則

前幾天刷朋友圈,看到大學同學深夜的感嘆:今日份完工,夜深人靜出來遛彎。好像我們很多年輕人帶著熱情和幹勁,在各個城市打拼,但為什麼越努力卻越焦慮呢?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統計與測量學者王娜博士認為,現代的年輕人與日俱增的焦慮感是顯而易見的。而年輕人的焦慮,源於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壓力、財富標準、成功的價值觀念都在發生鉅變。

如何能夠在減少自己的焦慮感的同時,讓自己更加從容的面對工作生活,成為了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的話題。

最近在讀的《搞定 I》一書用獨特的管理方式描繪出一種無壓工作的藝術,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從容快樂的工作。

如何從容的工作?警醒自己的三個原則

作者戴維艾倫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個人與組織效率思想家之一,他所創造的GTD時間管理方法深受萬千讀者喜愛,這種方法被譽為輕鬆高效完成工作的最佳工具。

《搞定 I》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不是它的時間規劃有多科學、管理方法有多迷人,而是從一項工作的開始、進行到結束這一過程中,讓我們更加從容的三個原則:

養成收集的習慣來克服消極情緒

如何從容的工作?警醒自己的三個原則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消極情緒,所以我常常思考自己的壞情緒究竟來自什麼地方,是要做的事情太多讓自己焦頭爛額?還是壓力太大?又或者是自己的心情或者人際溝通出現了問題?

《搞定 I》中寫到,焦慮和內疚並不是因為承擔了太多工作而造成的,而是由於你撕毀了同自己的約定而導致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和朋友約好週六下午2點在商場門口見面,你等了很久,她連招呼都不打就爽約了,那你會是什麼感覺呢?大多數人一定會生氣或者沮喪,心裡想著這個朋友可太不靠譜了吧。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他人單方面撕毀與我們簽訂的協議。

那麼什麼叫做撕毀與自己的約定呢?你計劃著今天下午讀完一本書,但是臨睡之前書才翻了十幾頁,你想著那明天一定要讀完它,可是明天才讀了一半,又沒有達成自己的規劃,你可能會產生焦慮和挫敗感,沒有完成自己制定的規劃,其實就是撕毀了與自己的約定,而隨之產生的消極情緒,就是自我信任感喪失的結果。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減少消極情緒呢?書中給我們三個辦法來對付這種局面:不簽訂協議、完成協議或重新達成協議。

無論我們採取哪種辦法,收集一切未盡的事宜,都可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個人事務處理系統,從而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體會到積極的感覺。所以說要做的事情太多並不是引發消極情緒的根源,而是我們缺少了收集材料處理信息的智慧。

確定下一步行動

如何從容的工作?警醒自己的三個原則


馬克吐溫曾說:在行動中保持領先的秘訣在於儘早開始行動,而儘早開始行動的秘訣在於把複雜的大任務分解成一操作的小任務,然後立即實施其中第一項內容。

一個19歲的美國女孩,在休斯敦太空曙實驗室工作,卻因為懷揣著音樂的夢想,幾乎把除了工作以外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音樂創作上。

一天,這個小女孩被她的朋友Valerie Johnson邀請到德克薩斯州的鄉下參觀他們家的牧場,期間,這個朋友Johnson突然冒出一句“想想五年後你在做什麼?”

小女孩猶豫了一下,告訴她:“第一:五年後我希望能有一張很受歡迎的唱片在市場上發行,可以得到許多人的肯定:第二:我要住在一個有很多很多音樂的地方,能天天與一些世界一流的樂師一起工作。”

這個時候Johnson一本正經地開始了對小女孩目標的分解:

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張唱片在市場上發行,那麼你的第四年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簽上合約;

那麼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給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聽;

那麼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開始錄音了;

那麼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準備錄音的作品編曲,排練後你自己逐一篩選;

那麼你的第一個月就是要把目前這幾首曲子完工,那麼你第一週就知道你該做什麼了......

目標逐漸分解,這位美國女孩知道了自己的下一步行動應該怎麼做,果真在辭去工作的第6年,他的唱片開始暢銷,她達成了自己的願望。

《搞定 I》中也寫出了下一步行動這個技巧的巨大價值,它能夠幫助我們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澄清問題,明確責任,提高效率,同時還能夠提升自身的能力。

l 澄清問題

我們常常會討論一個問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但卻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行動方案,這樣所帶來的就是一種模糊不清的意向。

澄清問題就是用一針見血的問去破迫使自己決定下一步的具體行動,讓問題朝向更加清晰的方向推進。

l 明確責任。

一個團隊如果事事都是協作,沒有一個組織者那往往最後就沒有人去負責這個問題。多人負責就等於無人負責,所以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應該是成員共同討論確定具體的行動方案,然後由特定的人負責執,這樣才能明確責任,促使工作更好的完成。

l 提高效率

當確定下一步行動的思考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是我們在各個環節中明確目標之後,立即分配人力物力去投入這項工作,必然會事半功倍,效率也會隨之大幅提升。

l 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狀況,當一件事情拖到最後不得不去完成時,哪怕你對此十分喜愛,迫於時間的壓力,你無法體會到在這項工作當中得到的快感。

但我們在提出下一步行動是什麼時,就給出了我們一種正向假定的心理暗示,可以通過採取行動來促成情況的變化,這時我們就會賦予自己更大的能量,幫助我們有效的推動事物發展,進而反作用於提升自身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學會關注結果

如何從容的工作?警醒自己的三個原則


戴維在書中寫到處理日常事物的一個重要技巧就是:學會在腦海中對結果做出正面的預期,並以此影響實踐。

結果和行動是緊密聯繫相互影響的,當我們對預期的結果一清二楚時,才有可能找到最恰當的行動,而只有我們知道該如何行動的時候,結果和現狀才能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必須同時從這兩個方面來找問題。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人生的最大樂趣莫過於克服困難、堅定腳步,目睹自己將目標一一實現。

我們只有在關注結果的時候才能去仔細思考,如何去做才能促成它改變或者調用哪些資源才能確保改變的發生。而當我們不斷的去預想所可能發生的結果時,我們才可能看得更透徹,想得更深遠,得到更多,效率更高。

查理芒格曾說,“只要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我們的生命足夠長的話,那麼,我們最終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沒有誰生來與眾不同,我們都是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摸索前行。哪怕我們當下在克服焦慮、保持從容的路上還有一定的阻礙,只要我們時時警醒、告誡自己,要在開始一件事情前養成收集的習慣,建立好與自我的約定;在工作中要記得規劃好下一步的行動,獲得在這件事情中最大化的價值;工作完成後要多個角度關注結果,不斷預想其他可能,讓自己的工作之路走的更長遠。

我想說的是,只要我們用這三個原則來警醒自己,我們的最終一定能夠從容淡定的在工作中創造價值、成就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