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談年輕人“裸辭”問題,卻遭到部分網民的負評,你怎麼看?

暖心人社


我特意去看一下《人民日報》的原文《不修“內功”,難成大器》。看了兩段,大概就知道為什麼會被網友評論是不接地氣的原因了。全文中一種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角度,實在讓人非常不舒服。這也是這些年被大家負評不斷所謂“專家”的一大通病。

前些天在微博看到有一名大學在職教師發表言論說自己每日在校就餐,每天生活費只需要8元,自己幾年就買了房,然後批評現在年輕人說生活壓力大是心態浮躁。自古以來,這樣不懂人間疾苦的人大有人在,最有名的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

作為一名“一直漂”的打工族,同時又是一名企業HR,我深知一個人在陌生城市生活的生活成本和壓力有多大,同時現在業已與過去所不同的企業需求和就業環境,致使很多年輕人即使996還要加班的巨大工作壓力是很多“專家”所不能夠理解的,而他們在裸辭時所面臨壓力也比想象中大得多。所謂的漂一族每天睜開眼就需要面對的就是房租、生活費,房貸、車貸,有小朋友的還要支出高昂的學費和培訓費。所以有時候公司有員工因為一時情緒激憤就提出裸辭的,我也都會規勸,很多人都會在冷靜之後繼續留下工作。很多人根本不敢裸辭。

另一方面,對於員工來說,與企業簽訂的是勞動合同,員工付出自己的勞動,企業給予應得的報酬,雙方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互相合作。既然是合作,雙方提前把工作目標、工作條件、薪資福利明確,無可厚非。

職場中,修煉“內功”固然重要,但識時務更重要。不值得的人、事、物,也沒必要留戀,對不對?

上啥班,幫助你在職場裡做得更好。歡迎小夥伴們關注上啥班官方賬號,我們一起討論,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等你哦~


上啥班App


年青人“裸辭”是不理智不理性的,在處理任何問題時首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應從雙方的角度去看一下後果,最起碼有一句話人人都明白。時間就是金錢,做事都要付出,要有誠信,不能半道上就自我宣佈:走人,無條件。人民日報能在百忙中苦口婆心講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黨是多麼的關心下一代,就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我是一個45歲就下崗,如今靠社保生活的人,已經歷了6o多個春秋。我簡單說兩代人的親身感受供大家認識社會和家庭。小時候我家幾乎比不上大部分人家,我感到人家都比我家好,吃的穿的住的人家都比我家強,另我父親重男輕女也不給生活費,因此我更認為我家條件最差,不管怎樣我還沒有“裸辭”的思想,長大後,工作結婚等一路不平坦,直到我父親先去英國歸天,在家庭最弱勢時我才感到:一個完整的家是多麼重要,後來的日子我母親生病,我個人吃再大的苦,我從不說要分擔義務。因為這個世上父母是我們唯一的親人,他們的話我們一定要聽。我的子女長大了,上大學,英語考級。外國怎樣好怎樣好。好象到了外國一下飛機就有人送你回住處,要吃飯有人送牛奶。如此好的地方誰不想去呵。大約2013年左右我去了美國一次,當時我的子女好象工作挺自由,有一點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味兒,但過不久問題就出來了。一個小事扯皮40多天得不到解決,而且做文章。我的子女這回頭腦清楚了。第一代華人當年在美國是多麼的不容易,你工作的再好,你走出去也是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於是全家全部回中國。如今我們每一個年輕人不要把自己的家,手中的飯碗不當一回事,也不要好日子不過,非要去嘗一下苦,人生能有幾度精力旺盛的青春去讓你折騰,父母年老跟在你們後面也經不起。人生在大的方向問題上一定要慎重,一定要把個人的命運同國家建設的大局聯繫起來,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感謝人民網慈母情懷。以上供參考,個人無任何黨派。沒有國就沒有家,就沒有我。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單位的規章制度要執行。祝年輕人事業有成。謝謝!


韓魏玲


每一代人都有優缺點,也是標籤,不可能改的。

40年代 三個標籤,功成身退的一批,上山下鄉,下崗的一批,倚老賣老的一批。

50年代,趕上特殊年代了,骨子裡帶著好鬥,跟黨走,混不吝。九十年代也跟著下崗了。

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基本挺慘的,啥事都趕上了。也養成了雙面性格。不怨老人變壞,只是趕沒好時代。

60年代,70年代。隱忍,發奮圖強的比較多,但是那個固執,圓滑也是學不來的

80年代,計劃生育了,工作不給分配了,拆遷了。啃老從這代比較多了。思想開放,有野心

90之後,也很慘,天天補習班,沒時間和同學一起玩,性格獨,就是這麼來的,這也不代表他們渴望交流。因為只能和媽媽在一起,和爸爸在一起時間都少。別怨他們娘炮的多,和娘在一起,咋不炮啊。


邢磊


一個個國有企業對外發布說人均收入十幾萬幾十萬,好像企業裡每一名員工是多麼的幸福,事實是現在的國企裡面一線員工收入只比本地最低生活保障稍高一點,各位磚家叫獸們看看還有那個國企的一線員工有八零九零後?六零七零後半輩子放在那裡只能忍耐著等待退休,八零九零後進企業工作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兩年就辭職了,因為既沒有眼前保障又沒有發展空間(沒有關係想進入領導層拿高薪是不可能的),只能另尋出路。一方面國企改革的結果是沒有長期堅持在一線的熟練技術工導致企業產品質量不能保證且生產效率低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企業無法留住能長時間願意在一線工作且鑽研技術的企業正式員工,只能使用派遣人員等零時用工完成工作。結果就是國企一步步走向失敗直至退出市場,破產倒閉,而以李書福任正非等等為代表的私營企業則逐步擴大市場成為民族產業的旗幟,可以不客氣的說,自打我們的國企進行股份制度改革以來,領導幹部的收入和歐美股份企業主比肩,而一線員工收入則低於當地公務員收入,更是遠遠低於地方的私營企業和多種所有制企業。隨著這些年國家對壟斷性國企如金融交通通信能源等企業高工資高福利的硬性限制(其實這幾個企業收入差距更大人員流失更嚴重),國有企業已經逐步失去了市場主導地位,並且還越來越嚴重,我一個三十年工齡的老員工還拿著每月2600元(我們本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月1650元,房價平均4000元一平米)的工資,眼看著最近十年來年輕人一批批來又一批批的走,除了羨慕就是無奈,從去年底到現在卻是隻有走的沒有來的了,即使招聘條件降低到大專學歷也沒有願意來的新人了,我們還是全國性的大企業!所以不要輕易評價年輕人辭職,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我們無權去說三道四!


用戶72924309177


我們的絕大多數單位都不是終身僱用,甚至有許多單位鼓吹“有用無用論”,員工拼命付出即為有用,稍有“瑕疵”便為無用,甚至把為自己工作十幾二十年的生病員工想方設法拋棄——

用人單位並沒有對員工的忠誠,為何卻要求員工無限的忠誠?

.



.

90後頻繁跳槽,動不動就裸辭,所體現出的,其實是企業的文化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表現——人們的生活條件更好,也更加註重個人的發展,以及個人尊嚴的保障

——企業卻依然處於“衣食父母”的落後心態——我為你提供工作場所(給你飯吃),你就要無條件地當牛做馬;我可以隨時不要你,但你要擅自拋棄我,我就認為你“不成熟”。

.



.

相較“80、70後”,90後成長在更加寬鬆、更加富裕,也更加承認其個人尊嚴的環境,進入社會以後,忍耐度自然會差一些,“奉獻度”低一些,對個人的關注度高一些

——這也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是文明社會的基本體現,更是個體注重尊嚴的基本表現,沒有錯誤。

...



.

社會變化如此之迅速,甚至可稱得上“日新日異”,許多用人單位卻依然抱殘守缺,摟著自己的“發錢人”身份不放,

不去順應時代改變用人方式,比如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更寬鬆的僱用環境,更有人格尊重的交流方式,而是予取予求,想方設法鞏固自己的“家長”地位。

——這樣的用人單位,自然會被生活條件更好、更加註重個人發展的員工(不僅是90後)輕易拋棄。

所以,在譴責90後動不動就裸辭的“無責任心”行為之前,用人單位,先檢討自己吧。


也許雜談


誰家沒有孩子? 家有“裸辭”子女的,做父母的哪一個不是著急上火?《人民日報》只不過說了一句實在話、良心話、大白話,不知為何招來口誅筆伐。

現在的家長期望太高,完全不瞭解現在的就業情況。大學生早就不是什麼“天之驕子”,而“人才市場”多年前就被“勞動力市場”所取代。

大學生自己呢?恐怕大多是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大學文科以及管理類專業,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幾年大學生活,沒有學到任何生存技能。畢業了,還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

去看看現在的“校招”現場,再看看用工市場,畢業生旁邊站著家長的雖然不是很普遍,但也絕非是少數,鳳毛麟角。

用人單位與大學教育專業設置之間嚴重脫節: 企業需要的人即使是高薪都找不到;而企業不需要的,大學卻成了批發市場。尤其是文科類還有管理專業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往往都是這些人。

磨具工、汽車修理、數控機床、城市交通如地鐵高鐵、電焊工等等,這樣的大學生哪裡去找? 除了少數“高職高專”以外,又有多少學校培養這樣的人才?

“裸辭”只不過是一種現象。其原因在於,一,家長要求的回報太高;二,大學教育太爛;三,現在年輕人抗壓能力太差;四,“廠校”結合模式培養大學生太少;


閒看秋風999


我很贊成《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觀點。

這是經歷的總結,也是一篇頗具引領性的好文章。

文中提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科院院士薛其坤,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一心研究核潛艇,成為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薛其坤年輕時就苦心鑽研量子物理,最終攻克了“量子反應霍爾效應”。試想一想,如果他們也象如今有些年輕人一樣大學畢業4年換十幾種工作,核潛艇怎能研究成功,量子反應霍爾效應如何攻克?

有些年輕人認為自己大學畢業什麼都懂了,就是人才了,其實不然,文憑只代表理論,實踐才能顯出真本領,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才起作用,理論只能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昇華,而實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

任何一份工作都不是三、五幾天,十天半月就能完全摸清道道的,“十年磨一劍”就是這個道理,有人說過,如果一個人幹一項工作幹了10年,他就是業內專家,也就是說一項工作只有幹了10年,才能把它幹好,說明實踐之不易。

轟轟烈烈只能到功成之時才能達到,一開始就轟轟烈烈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作秀騙人,除非是偷襲別人的成果,幹大事者,從細微入手,沒有細節的努力,成大事只是一句空話。

《人民日報》針對當下存在的一些現象,發表這樣一篇文章,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至於遭到部份網友吐槽,也不足為怪,首先那些跳槽不斷的人肯定會出來吐槽,他們吐槽是為自己的跳槽找藉口。

跳槽不斷這部份人的內心分析:

這部份人主要是出於對收入的考慮和工作環境及輕鬆度的考慮,也就是說,工作環境要好,工作要輕鬆,還要工資高,有的年輕人性格很強,受不了批評,把批評當欺負,把批評當排擠。

再過十幾年或幾十年,這部份人終歸會後悔的,後悔當初這山望著那山高,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我的這個回答也會遭到吐槽,沒關係,該吐就吐,想吐就吐,只要吐得對,我絕對虛心接受。


寶慶資訊


負面評論是合情合理的,若沒有負面評論那就不正常了,人民日報說是人民,其實早該更名了,什麼裸辭不應該?心燥?無能力?一個大學生,家長傾其所有攻讀四年畢業後到處投簡歷求工作,不說回報社會至少要回報家庭吧?跳槽換工作是為了加薪,你們人民日報社的編輯一月工資多少?待遇多少?而一個畢業大學生打工能掙多少?且是除了工資福利待遇有哪些?你們的工作大學生都能幹,先問問你們願意把自己崗位讓給他們嗎?而且他們做的不會差,他們會實事求是的寫文章報道人民所需和所求!不象你們寫的文章I除了假大空,就無邊無際吹捧!如果大學生畢業都是公務員誰會去跳槽換工作?大學生跳槽換工作正是說明了他們能勝任薪水高的新工作!若沒能力想跳也跳不動!人民日報早己脫離了實際,看看你們的文章有幾篇讓百姓接受點讚的?大學生沒有錯!請不要借用國家媒體去指責他們!而是應該呼籲改變體制給大學生真正的用武之地!


天上雨6


《人民日報》這篇討論年輕人裸辭的文章,全文充滿說教,一看還是格式文章,用排比的氣勢,強調修煉內功的重要性,我只能說,不瞭解當下,不切實際,還用院士蟄伏三十年的案例,單薄而無意義。

不被吐槽才奇怪呢。

我目前的判斷是:

1、裸辭不可怕,頻繁換工作也不可怕,關鍵是自我承擔,自己負責。當下4、5年,要勇於辭職,勇於走出舊邏輯,這是一個邊幹邊學的特殊歷史時期,如果等準備好了,工作三五年後再辭職,機會就喪失了。

這一波移動互聯網APP時代,緊跟著有人工智能,區塊鏈,年輕人別聽那些修煉內功的教條了,什麼央媒等電視報紙,早被視頻、自媒體衝擊得七零八落了,他們自身不保。

2、舊的管理不管用了,那些層級式管理,權威式管理不起什麼作用,發揮每個年輕人的主動興趣,傾聽90後00後聲音,更能適應共享共創的新商業。

支持年輕人沒找到自己確定方向時,多嘗試各種工作,別屈服於權威。

3、裸辭不代表沒有責任心,不代表沒有敬畏感。不敢裸辭的人有時就是懦弱無能,我們70年末的人,明明判斷得出在這家公司發展無望,卻偏用要養家,出去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等為藉口,遲遲不肯改變。

以我的經驗,辭職一兩年內或許很焦慮,或許不如以前,但繼續向前走,一般都不會後悔,都能發現獲得的比失去的更多。

當看得到自己不會成長時,不辭職才是對自己不負責呢。

4、該篇文章是為了討伐頻繁換工作的人,奉勸他們多些耐心,其實這些人更要殘酷的現實才能教育他,留在一家公司苦口婆心是教育不了的。

當然,這樣的人如果換了許多工作,得出的結論是:社會不行,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那就偏頗了。

總之,我對高高在上的說教是反感的,這篇文章寫得也實在太爛了。既看不清勞工發展的趨勢,還不試圖去理解他人,老頑固呀,還要用5060後來說教呀。

可悲至極。


財經作家邱恆明


這很正常,任何的評論都是基於自己的閱歷和看法。年輕人辭職我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根本不用大驚小怪,如果家長對孩子不放心,只要做好適當的勸解即可,也不用過於擔心,指責!

堅持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品質,想要做出一番成績或成就,堅持很重要。但堅持不是“不知變通”,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才有價值和收穫,如果這種堅持只是不敢嘗試,不思進取,害怕競爭,安於現狀,平庸而碌碌無為的藉口,那麼這種堅持就是毫無意義的。


跳槽一定要結合自身,結合平臺,以錘鍊自己的職場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為前提,而不是眼高手低的盲目的跳。但是我認為即使有些盲目,也比不敢跳,害怕失敗的強,因為只有跳過才能知道珍惜或者如何面對現實,而越不敢跳,則可能是真的就在需要和非要跳時卻沒有膽氣和能力,這會更加可悲!

年輕人有他們的想法,在這樣的時代任何的嘗試和做法都不要過多的說三道四,過去的人包括我們這一代都經歷過太多,只要記住一句“花無百日紅”。好的平臺很重要,但是練就一身本領更重要,人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能發現自己究竟能做什麼,擅長做什麼。年輕就是資本,只要不是太揮霍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