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以上的人快走好還是慢跑好?為什麼?

餘一得



其實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跑,都是一種非常好的鍛鍊方式,每個人都需要鍛鍊,但是具體採用什麼樣的方式要根據自己的身體體質來決定。對於60歲以上的人來說,是快走好還是慢跑好呢?個人建議是慢跑比較好。首先我們要說身體60歲以上的人不算是太老的人,但是也畢竟是上了年紀,身體的各個器官以及功能並不是說特別的強壯了,所以說,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的問題,相對來說慢跑的話對於60歲以上的來說比較適合。如果說每天慢跑30~40分鐘左右的話,也能夠達到健身,甚至是減肥的目的。


再一個就是針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慢跑也比較合適,首先,老人能夠養成一定的習慣。習慣是要靠日常的生活當中養成的,所以說,不急不慢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比較合適。遇事不著慌,從容淡定也是這個年齡需要的心態。

當然啦,也並不是說快走就不行,如果說60歲的人身體還是非常不錯的話,快走也是可以的,快走畢竟能夠鍛鍊全身的肌肉是整體協調性增強,如果說心臟比較好的話,快走也是不錯,因為快步走需要的是身體及四肢協調性比較好才可以。60歲以上的人如果說有三高的症狀之一,也不建議快走,還是慢跑比較合適。其實即使慢走,如果長期堅持下來的話,對體質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好處。所以說到底是採用哪種健身方式,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決定。


文史大世界


這個要因人而異!

我60歲了,僅今年參加了八場馬拉松賽,一場超級馬拉松賽,一場一百公里比賽。而且100公里比賽(爬升2600米)以11小時39分獲第四名。

我45歲以前從來不鍛鍊,因長得180多斤查出糖尿病才開始跑步的。下面是我11月8號參加一百公里比賽的小結。

一百公里穿越,想到就要吐的路程。

因為比賽起點在江夏軍運村附近,昨天早早出門,隨手帶上《唐朝詩說》,在地鐵上有40分鐘的讀書時間。

出發前,我定的目標是13小時內,比三年前有進步就行。遇到幾位十小時的百公里高手,可惜他們中途也跑崩了,我在60公里超過了他們。

一百公里必須有強大的耐力和毅力才行,在44公里補給站時,自願者告訴我是第六名,點燃了我衝進前五名的慾望。沿著太陽照射下的梁子湖時,看到迎風搖擺的蘆葦蕩,我邊跑邊讀了幾首《詩經》和唐詩中蒹葭楊柳的詩詞,並在心裡描寫了此時的心情。“兩百里路鬼見愁,蒹葭碧水似汀洲,溪雲日高梁子湖,心惦遮蔭風滿樓。馬不停蹄孤蓬徵,獨享滿眼金色秋。”

在75公里追上迷路的第三名,是浠水來參賽的,我們結伴同行。最後六公里時,第五名的小夥子追上了我們,我們加速跑起,甩了他兩公里。最後八百米,我對浠水的跑友說,你可以衝刺了,去奪第三名,我不追你了。

三年前我發誓再也不參加一百公里比賽了。這次動心思主要是想60歲前再嘗試一下百公里,與三年前比較一下自已體能是否下降了。事實證明,只要堅持鍛鍊,人老了也可以保持強盛的體能。

謝謝朋友們的點贊鼓勵,這次百公里穿越真的是絕唱了。




武漢的老蔡


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想通過步行鍛鍊身體,我認為這個年齡段的人,應慢速步行,也就是慢慢地散步為妥。六十歲以上的人,身體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患有某些常見病。即便尚沒到病的地步,但凡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和身體骨骼關節的功能,皆不同程度的有所衰退,從事體育鍛煉,必須做到安全穩妥,以防意外發生。老年人鍛鍊身體,必須要做到適度,不可模仿青壯年,盲目濫用健身方法。





靜中乾坤大


是的,您兒子說的沒錯!您的目的主要是增強健康水平,若想增強和改善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就要從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入手,

和走步的運動形式相比,最有效的運動方式莫過於跑步,跑步簡單易行,老少皆宜。可快可慢,收發自如。更不要擔心自己60歲以後身體開始衰老,跑步太激烈而放棄跑步。

而走路的運動強度對心臟和肺臟的刺激強度較小,不能夠有效地拉動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更多的毛細血管網開放,不能夠促進身體各個系統中更多的細胞膜開放,促進和提高新陳代謝的效率。難以讓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深層次地流遍全身,用來滋潤、營養更多的身體細胞,和它們進行有效置換。

過多的超量走路還會產生一些副作用,由於走路對地面的支撐時間相對過長,往往會造成既沒有促進周身的血液循環,又引起局部負擔過重,引起關節病變的局面。

不過 跑步也有自己的章法和原則,不是簡單的用慢跑二字 ,就可以囊括和涵蓋整個跑步的細節與概念。慢跑的慢是多慢?快又該多快!也會遇到局部關節局部負擔過重的問題,

建議您能先跑起來,在幹中學習,及時總結教訓與錯誤,時間一長就會得到很多經驗與章法。在這裡提醒您的是在慢跑的積累上,增加一些強度,在跑步心跳達到每分鐘150-160次時,其鍛鍊的價值最高。

換句話來說,慢跑一段時間後,慢跑中身體就不應該過於平穩了,應該明顯地改變自己的呼吸頻率與心跳頻率。做到上氣不接下氣,但又能讓人堅持跑下去為原則,此時的生物鍛鍊價值最高!曉行星祝您健康!


曉行星


老年人健身只為了身體健康,無論快走還是慢跑,只要適合自身能力堅持下去就可以!



走路、慢跑是最方便最適合大眾的一種健身形式。從鍛鍊強度上講,慢跑要比快走要高,訓練效果自然也會更高。但受傷風險也會更高,且對訓練者自身能力要求也會更高。


六十歲上的人,心情好,精神氣十足,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就是最棒的。如果年輕時有健身的經歷,用慢跑來鍛鍊身體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身體存在一些疾病或者關節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則不建議慢跑,應該從走路開始。

其實鍛鍊身體的方式有很多種,走路慢跑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的方面。像游泳、騎自行車這樣的運動強度會更低,對關節的要求也會更小,訓練效果也不差。


如果自身能力更強的話,可以練習一些簡單的肌力訓練,如平板支撐、俯臥撐、自重深蹲、懸吊、引體向上等等。


總之,訓練強度一定要與自身能力相匹配,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勞逸結合。良好的飲食與休息,樂觀的心態才是老年人健康的基礎。

瞭解更多健身知識,請關注“大囚自重健身”


大囚自重健身


60歲以上的老人還是快走好。快走和慢跑的強度相差二分之一。強度過大對老年人有損傷,要想長期鍛鍊身體,建意循序漸進為佳。


楊子166367143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首先無論是快走還是慢跑不過是不同的運動方式,生命在於運動,只要運動就會有獲益,而對於運動的方式,要根據身的情況量力而行,關鍵是要知道如何運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首先,運動要有一定的強度,才能達到消耗能量的要求,而身體中的能量物質主要由血糖與血脂中的甘油三酯所提供。運動只有達到了一定的強度,體內過剩的血糖與甘油三酯才能被利用,否則過剩的能量將轉化為脂肪,參與到動脈硬化、脂肪肝等的形成中。

其次,運動要有一定的規律,運動時需要更多氧的支持,而氧必須由血液向全身輸送,運動時心臟收縮加快、血管擴張、血液速度加快等都是為了確保身體對氧的需要,與此同時心臟和血管等的功能也得到了鍛鍊和加強,研究顯示:每做一次有效運動,身體器官得到的鍛鍊可以持續12-20個小時,運動後血壓在一天內都能保持較低和穩定的水平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運動要達到一定的時間,運動時會調動全身所有的組織器官參與其中,比如肌肉的伸縮需要有營養物質的補給,消化道尤其是肝臟會參與其中;肺的伸縮可以將外界更多的氧吸收進來,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進行交換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

由此可見,如何保證運動的效果比選擇什麼樣的運動方式重要的多。事實證明:能確保運動效果的運動是有氧運動,通常以運動時加快心率來要求,但對於老年人或是患有心腦血管病以及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強調運動時必須達到一定的心率並不現實,而以運動時後背發熱或微微出汗更切實際,只是要求這種狀態應持續30-45分鐘。

至於快走和慢跑,對老年人來說要充分結合自身情況而定,慢跑時因為身體有一定的起伏,身體下落時膝關節的承重比快走要大,當老年人因關節的退化或患有關節疾病時,出於對關節的保護和儘可能減少對關節的磨損,選擇快走會更合適一些。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關於60歲以上的人運動,快走還是慢跑的問題,我認為因人而異,有的人年紀大精力充沛,70歲80歲還參加馬拉松呢,個別人老太如鍾,彎腰駝背,運動需要達到效果,什麼是效果,就是要身體出汗,把身體裡面廢物排出來,本人今年64歲,剛剛參加好上海國際馬拉松,成績還不錯,3.32完成比賽,





袁老師164034506


做有氧運動,我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出外倒著行走3.5公里,做做器械鍛鍊,仰臥起坐15個,出點小汗,覺得一天都心高氣爽。


牧羊人145740206


散步好。生命在於活動,不在於運動,走動損傷可導致,不能再動。關節要省著點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