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夢”正在取代“美國夢”?


庫柏:特朗普承諾要重振“美國夢”,但許多美國人想要的,卻是高稅收、低壓力、相對平等的“北歐夢”。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西蒙•庫柏

“北歐夢”差不多是這樣的:每天能按時下班,回家和孩子們一起吃晚飯;支付子女的教育或醫療費用毫無壓力;所在地區很安全,街道上治安良好;住在一所負擔得起的房子裡,親人們也住在附近;經常休假;長壽。你不會變得富有,但你也不需要。這幅美好生活構想很少有人說起(除了傑里米•裡夫金(Jeremy Rifkin)在2004年出版的《歐洲夢》(The European Dream)中談論過),但它給西到冰島、東至德國、南到法國的這個地區帶來勃勃生機。如今,“北歐夢”正在取代家喻戶曉的“美國夢”,甚至在美國國內也有此趨勢,這非同尋常。

瑞士《新蘇黎世報》(NZZ)最近在柏林組織了一個討論會,德國曆史學家保羅•諾爾特(Paul Nolte)在會上指出,“以嚼口香糖、追求自由和民主為代表”的美國夢是美國佔領軍帶到因為戰爭而滿目蒼夷的歐洲的。莎拉•丘奇威爾(Sarah Churchwell)在她的新書《看啊,美國》(Behold, America)中寫道,戰後,美國夢的核心變成了個人在經濟上的成功:只要夢想足夠堅定(而且讀過足夠多的勵志書籍),任何人都可以實現美國夢。上世紀80年代在北歐,我就是在美國夢的薰陶下長大的,它們無處不在,從《達拉斯》(Dallas)和《王朝》(Dynasty)這種肥皂劇,到麥當娜(Madonna)等名人的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廣告。

但美國夢已經暗淡無光。自從2015年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走出特朗普大廈(Trump Tower)的金色電梯宣佈參加總統競選以後,他嘴上談的那一套不過是新的老生常談:“可悲的是美國夢已死。”他自己就是這句斷言的活生生的例子:儘管他假裝是美國夢的象徵,但他實際上是一個繼承者,領導著一個由繼承者主宰的社會。長達80年的國民財富積累以及低到接近於零的遺產稅造成這種結果是可以預料的。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Pew Charitable Trusts)、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以及其他機構的數據,美國的社會流動性低於北歐。現在身為一個普通美國人就好像經營一家步履維艱的小企業:隨時就可能撐不住了。

特朗普承諾要重振美國夢,但許多美國人甚至都不想再要這種夢。根據蓋洛普(Gallup)今年夏季的調查,多數民主黨人和年輕人現在相信“社會主義”。他們的意思似乎是社會更平等,社會服務較為完善——簡而言之,有點像北歐。

北歐夢或許不會在美國成功,但它逐漸成為主流。自稱“社會主義者”的政治家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不認為自己是激進的異類,而是美國“沉默的大多數”的代言人。他去年告訴我:“如果你這樣告訴美國人:假設你70歲了,而醫生診斷你患有癌症,那也不應該有醫保計劃為你提供保障,90%的人會說,‘你瘋了,你想廢除醫保嗎?你想取消聯邦教育撥款?簡直是胡言亂語。’”

實際上,民主黨所說的“全民醫保”在民調中支持率很高。在最近美國中期選舉中,根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出口民調,醫保是選民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2020年大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也許會推銷某種版本的北歐夢,只不過在外面塗上美國的色彩。這甚至可能會為民主黨重新贏得一些白人工薪階層的支持。

確實,北歐夢存在缺陷。它往往會造成經濟增速低下,創新性公司很少。法國人口學家埃馬努埃爾•託德(Emmanuel Todd)在柏林討論會上表示,200年來,英國、美國先後勾勒了經濟未來圖景,而歐洲大陸只是響應。諾爾特表示,歐洲人依賴Facebook、亞馬遜(Amazon)和優步(Uber)等美國企業來締造現代性。

然而這些企業很少讓普通美國人也財富均沾。例如,亞馬遜幾乎沒繳納什麼聯邦稅,而且還從地方騙取稅收優惠(包括因為要設立第二個總部將從紐約州獲得最高3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政府面臨的下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對大型科技公司進行監管和課稅,在這方面歐洲的形勢要好於美國。北歐的高稅率或許會阻礙奮鬥,但不那麼打拼,生活會更輕鬆,而且很多北歐人在納稅這件事上很是怡然自得。

這個增長緩慢的地區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高質量的生活,比中國、印度或俄羅斯領先幾十年。嘲笑者會說,受益的只有精英,但實際上,北歐擅長分享好處: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調查,在全球23個最平等的國家中(以基尼係數衡量),有22個位於歐洲。按照聯合國(UN)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在最前面的11個國家中有8個在北歐。

而且,該地區在人均碳排放量不到美國一半的情況下實現了這一切。

很快,北歐夢將終於擁有自己的宣傳機器。很多北歐人現在具備不錯的語言技能,可以在通行英語的全球公共領域和其他地區的人競爭;看看荷蘭新聞網站De Correspondent要在美國推出的計劃吧。5年內,點擊一臺互聯網翻譯機器,任何北歐網站都有可能轉換成地道的英文。一旦北歐夢能夠與美國夢同臺宣傳自己,想象一下北歐夢的誘惑力吧。

點評:制度構築的夢想應該是以人的幸福為核心。

資本主義的合法性會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完成而終結,全球經濟在舊生產關係的桎梏下,正在陷入沒活幹的危機。

人們為了獲得就業機會,而相互制造債務,成為彼此的中介,這是債務危機的根源,也使我們與未來漸行漸遠!

智能化客觀要求:縮減人類的勞動時間,讓智能機器上!

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核心:充分就業!和智能機器幹!

結果,頭破血流,最前沿的科技創新公司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