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浩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建築引領“共生”

隨著新冠疫情近日在歐洲的加劇,威尼斯雙年展官方發佈聲明,宣佈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將延期開幕,由原定的5月23日延期至8月29日。在此之前,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剛剛發佈了主題展的參展名單,建築師孟凡浩成為今年中國大陸唯一受邀參加主題展的建築師。

日前,孟凡浩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採訪,談到了此次的參展作品,以及在日常建築實踐中的一些思考。孟凡浩率領其創立的“gad ·line+ studio”,致力於城市和鄉村雙線並行的創作實踐,他主張消解二元對立的格局,實現城鄉生活的融合與共生。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孟凡浩,gad · line+ studio聯合創始人&主持建築師

2020年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哈希姆·薩基斯(Hashim Sarkis)擔任策展人。展覽以“我們如何共同生活”為主題,希望建立一種新的“空間契約”,在政治分歧和貧富差距愈演愈烈的當下,呼籲建築師們構想一個可以從容共同生活的地方。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威尼斯雙年展官網發佈的更新日期後的海報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哈希姆·薩基斯(Hashim Sarkis)擔任策展人

在此次雙年展中,建築師孟凡浩受主策展人邀請參加主場館展覽,作品將在威尼斯軍械庫(Arsenale)展出。他長期致力於城市和鄉村雙線並行的創作實踐,隨著他在城市營建和鄉村激活領域的不斷深入,對於城鄉問題有著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如今中國城市與鄉村存在著“圍城”現象:城裡人嚮往鄉村自然樸實的生活,而村民則懷揣著“城市夢”。因此,在鄉建中,重要的是實現鄉村的現代化,而非一味追求風貌控制。“鄉村需要現代化,傳統村落也需要現代化,保護傳統村落是為了讓它發展,發展才能更好地保護。”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攝影:姚力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攝影:繆純樂

以東梓關回遷農居為例,孟凡浩和團隊基於當地村民對空間的真實訴求,從傳統院落的基本單元與生長邏輯出發,提煉傳統地域民居要素並轉譯為現代化的語言,試圖以當代建造方式實現地域性表達。這一項目因其詩意的外觀而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備受關注,這讓孟凡浩感受到網絡對於鄉村發展的影響:“網絡傳播為這個村子帶來了大量的關注和人流,讓一個默默無聞、趨向衰敗沒落的小鄉村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它的社會效應對房子本身產生了外延效益。”這在他看來也符合建築師在今天的責任,“在今天,建築師的身份更加趨於泛社會化。”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東梓關村民活動中心 攝影:趙奕龍

威尼斯雙年展:疫情過後如何“共同生活”

澎湃新聞:您如何理解此次雙年展的主題“我們如何共同生活”?

孟凡浩:現在是一個劇變的新時代,全球化在“加速度”地行進,與此同時也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問題,經濟體內的不平等程度在逐步加劇,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也在逐步碎片化,因此近兩年反全球化的浪潮也日趨高漲。尤其是當下突然爆發、波及全球的疫情也讓“如何共同生活”這個主題顯得格外應景,讓我們意識到共居生活是一件多麼日常,但又多麼重要的一件事,這也從某種層面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實。從個人到家庭、家庭到社區,如何打破邊界,跨越壁壘,攜手面對全球危機而共同行動是一個挑戰。

澎湃新聞:您這次參展是如何回應主題的?

孟凡浩:中國剛剛經過了急速發展期,完成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的發展其實是建立在消費、透支鄉村的基礎上,中國的鄉村一直是輸出的狀態,人員的流動也基本是單向的,這使得鄉村逐步衰敗沒落。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城市鄉村如何共生是一個迫切需要探索解決的問題?

作為建築師,我們一直遊走在城市和鄉村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為城市人和鄉村人,進行著不同尺度、不同類型的建築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的群體有著極端差異化的訴求,甚至完全對立的價值觀,這會讓我們思考有沒有一種超越城鄉的新型聚集狀態,能夠包容這種差異,因此這次我們將打破城鄉邊界,促進不同群體和諧共居作為切入點來回應展覽主題。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飛蔦集 · 松陽陳家鋪 攝影:飛鶯集

澎湃新聞:具體會有一些怎樣的作品?

孟凡浩:我們會通過一組體驗性的裝置,分別從新型社區的構建、存量建築的再利用、公共空間的營造這幾個領域去闡述我們在建築空間實踐中的策略和態度,並展現空間使用方式的動態變化。我們探討的不僅僅是空間層面,而是嘗試通過空間設計來增加包容性,激發和強化社群關係,改善社會現狀。

澎湃新聞:最近的疫情對你們的參展是否有影響?

孟凡浩:肯定有影響。我們去年8月收到哈希姆·薩基斯邀請參展,9月中旬第一次提交了參展主題和方案,並順利通過,原計劃是3月中旬開始運輸我們的展品,5月中下旬開展,但春節之後因為疫情,工人都無法復工,差不多耽擱了一個月,有些工作還沒有完成。現在展覽延期,也正好給了充裕的時間可以做一些完善和提升。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漁鄉茶舍 攝影:趙奕龍

城鄉的“圍城”:現代化與差異化的新型聚落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現在中國的城鄉關係和共生?

孟凡浩:現在中國的城鄉有點像一座 “圍城””。城市精英們特別嚮往鄉村的田園環境,對現實生活的一些不滿催生了他們的“鄉愁”,懷念鄉間的尺度、街巷、庭院和自然。而對於鄉村的人來說,他們則羨慕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配置和生活品質,非常渴望成為都市人。所以,這兩個群體之間的訴求是有錯位的。這個錯位對於我們做空間生產的建築師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所以我們這次參展也是嘗試打破城鄉“圍城”,為都市人治癒他們的鄉愁,又為鄉村人實現他們的城市夢。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漁鄉茶舍 攝影:趙奕龍

澎湃新聞:所以您認為現在的鄉村建設應該強調現代化?

孟凡浩:鄉村的發展肯定是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的,在鄉村蓋房子不是說房子的風格一定要現代或者傳統,而是首先要提升空間品質。我們做過調研,對於鄉村人來說,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希望自己家也能和城裡人一樣,有空調、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採光通風好、臥室最好帶衛生間、有垃圾統一管理回收處、外牆材料維護成本低等這些最樸實的訴求,夯土屋、木板屋這些傳統範式在他們眼中反而是貧窮的象徵。他們不願意住在漏風漏雨的傳統民居里,供城裡人來以獵奇的眼光“欣賞”農村,卻連基本的物理空間品質都不能保證。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東梓關村民活動中心 攝影:shiromio

澎湃新聞:為了實現鄉村的現代化,有哪些要素是貫穿你們所有的項目的?在實現鄉村的現代化以及滿足城裡人對鄉村的差異化的期待之間,是如何兼顧的?

孟凡浩:所有的空間設計,最後都是圍繞著用戶體驗而展開的。不同的用戶訴求不一樣,你自然需要回應這些事情,為他們提供差異化的策略。

對於鄉村人來說,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實現他們的“城市夢”,這一點是最基本的,但這一點恰恰是現在中國大量的鄉村保護建設中並沒有關注到的。傳統村落也需要現代化,保護傳統村落是為了讓它發展,而不是成為活化石,結合新產業的更新改造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文化歷史價值,助力保護。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飛蔦集 · 松陽陳家鋪 攝影:攝影:存在建築·建築攝影

城市是混凝土森林,是垂直向的發展,對於從城市來到鄉村的人來說,我們是要給他提供的是,有別於城市的差異化的空間和視覺感官體驗。當你在鄉村的地理環境中為來自城市的群體造房子的時候,鄉土材料等反而成了一種需要考慮的顯性要素,營造氛圍和意境。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松陽原舍 攝影:侯博文

澎湃新聞:和過去相比,今天的鄉村發生了哪些變化?對於建築師的實踐有怎樣的影響?

孟凡浩:今天的鄉村不再是封閉的自我更新的,以農業為主的居住聚落。所以,如果再去做一個像世界文化遺產宏村或西遞這樣的歷史傳統村落,其實沒有意義。因為使用的人不一樣了,產業結構、支撐業態等等都不一樣。

在如今互聯網的連接之下,其實城市和鄉村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模糊之後就是融合,是“基因的混血”。在我們為鄉村設計的這些社區中,最後未必都是鄉村原住民在使用,也會出現一些新型的群體,例如有些退休的老人會從城裡來到鄉村租住一段時間,有些年輕人來這裡租房子開茶室等等,這些混居群體也需要共享的文化公共空間以及配套設施。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朔 · 美術館 攝影:吳清山

如何滿足他們這些需求,並讓他們和諧共處,這一切最後一定會映射到我們的空間生產中,也是一種城市鄉村人群聚居新模式的探索。另外,互聯網改變了鄉村和城市之間的距離,數字農業、農村電商、農村物流的發展等等,鄉村與城市、甚至與全球都在發生連接。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朔 · 美術館 攝影:吳清山

建築師的責任:遠不只是“蓋房子的人”

澎湃新聞:gad有一些項目,例如東梓關,可能被認為是“網紅”項目,您覺得這些項目會讓作為建築師的話語權增加嗎?

孟凡浩:以東梓關舉例,在“網紅”的背後,其實是建築學本體的一些探索。包括單元空間原型的抽象,由單體到群體的生成邏輯。但是,在當下顏值正義的背景下,視覺傳播往往掩蓋了我們對建築核心問題的研究,當然,美也是評判建築的一個重要標準。

東梓關是互聯網時代的受益者,新媒體的傳播,為這個村子帶來了大量的關注和人流,無形中改變著當地村民對建築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同時也讓當地村民在政策、資金補貼上獲得了各種支持和幫助,一個默默無聞、趨向衰敗的小鄉村,經濟復甦,活力再現,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它的社會效應對房子本身產生了外延效益。

孟凡浩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题展:建筑引领“共生”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攝影:孟凡浩

澎湃新聞:這次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人提出了“空間契約”的概念,您是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和建築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

孟凡浩:如今建築師的身份認同在發生變化。傳統建築師相對單一、單向的解決問題,而現在大時代背景強化了建築師組織者的角色,要求我們組織綜合性團隊更加複合的、多維度的去開展工作。另外策展人也提到了在如今不同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環境所組成的多元世界中,如何採取行動去解決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所以,我認為從策展人的意圖中,可以看到在今天,建築師的身份更加泛社會化。

澎湃新聞:說到建築師身份的社會化,您認為當今建築師擔負著怎樣的責任?

孟凡浩:建築本身就是有一定自主性的社會行為,所以建築師也和藝術家一樣,有責任通過自己的作品和實踐來回應問題、表達立場。但是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資本主導的商業社會,我們很難判斷建築師的力量到底能有多大?批判抵抗,順勢而為、逃避現實這些都有可能是建築師的選擇。我覺得Hashim Sarkis作為主策展人也是期望在這樣一次展覽中,面對這個星球這個時代的諸多問題,鼓勵大家一起來揭示問題,展現策略和立場,並向大眾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