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齊魯古鎮上的醬起餾。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古鎮上的醬起餾

聊起齊魯古鎮景芝的名吃醬起餾,何年何月開始有的,那可就遠了去了。

1957年,在鎮區出土的用於釀酒的尖底缸和飲酒的黑陶高柄杯,就有五千年的時光了。制酒的酵母釀造工藝要比制醬的麴菌發酵工藝複雜多了。想來,古人制醬的年歲就更加久遠了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景芝古鎮上的最古老的井


古人常有贊醬味美的詩句,惟喜歡南宋末年謝枋得的《謝惠椒醬等物》詩句,豪邁奇絕,自成一家。詩云:

孔子愛食蔬菜羹,羹中無醬必不食。

先生執醬饋高年,此味珍羞豈易得。

瓶中有粟豈過望,誰憐陶令分嘉餉。

喜君不作無發人,免得東坡借擂醬。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古來常見的麵醬和豆醬

醬之何味?春秋孔聖人食之必醬,東晉陶淵明以醬為餉,北宋蘇東坡借醬解饞的境界。可見醬對我國美食文化的影響至深。

豆醬傳至今日,絕大多數是以粥泥狀態保存的,而古鎮上的醬,則是將其晾曬乾,攥成直徑五公分左右的球團,名曰:醬起餾,保存數年都會原滋原味的。


憶起麥收時節母親烙的月牙醬片,那個香呀。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生產隊的時候,臘月二十三過後,住在老村裡做豆腐的鄉人,把事先預訂好了的豆腐和豆渣,送到家裡來了。家裡人沒錢買,都是用糧食換的。

母親把豆腐切成塊,放在蓋墊上涼著,晚上就凍透結了冰晶,出現許多海綿狀的孔,叫凍豆腐,用於年後招待客人和自己炒菜用,菜的滋味都在裡面了,當時算是絕佳菜餚了。

豆渣用來做醬的,做醬的最佳原料是大豆,限於當時條件,能夠用豆渣就不錯了,做出醬來的味道也差不了許多。

母親說,大豆腐渣或者略加上一點黃豆,去老村裡的石頭碾上掐碎了,回來就把豆渣放在八人大鍋上的篦子上,大火蒸透兩個多小時。

現在我清楚這樣做的道理了,利用高溫水蒸氣來滅菌,為米麴黴孢子生長髮酵除去了競爭者;二是豆渣變得鬆軟,角蛋白、纖維素、澱粉,核酸等有機分子結構被破壞,甚至斷開,有利於麴黴菌絲體的快速吸收和生長。

蒸熟透的豆渣出了鍋,用手攥成中間帶孔的豆渣糰子,呈現窩窩頭狀。均勻放到室內鋪墊豆秸的簿子上,蓋上籠布,過幾日翻來看看,長出白毛情況,時間持續到出了正月。

其道理是,空氣中的麴黴孢子落到了豆渣糰子的培養基上,開始分裂生長,細胞釋放到豆渣裡各種酶,將有機大分子分裂成單體小分子,吸收作為生活營養,在裡面長出匍匐菌絲,越來越多,遍佈球體。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正在發酵生出白毛菌絲的景芝豆餅渣糰子

隨後,向球體外長出直立菌絲,菌絲長約1cm,呈現白色,就是人們常說的長了白毛了。直立菌絲體頂端是孢子囊,裡面產生了千萬個黑色的孢子,到了這個時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白毛變黑毛了。

當看到豆渣糰子表面出現黑毛時候,這是因為孢子囊釋放出來的大量孢子散佈在表面導致的,標誌著豆渣發酵結束了。

這個過程很關鍵,豆渣糰子表面偶爾會出現少量的青毛,這是青黴菌的菌絲體;或者出現黃毛,這是黃麴黴的菌絲體。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已經發酵好的豆餅渣糰子,附有少量青黴雜菌

若是全部表面被雜菌覆蓋,撕出來的醬,味道就差了,也沒有氨基酸多肽的醬香味道了,出現了人們常說的腳丫子味了,也就是有些氨硫味道了。

母親說,清明前後,把撕好了帶毛的豆渣糰子切成片,涼曬乾,破碎,加上燒開了的加有鹽、花椒、姜的水,放在大盆子裡攪拌成稠糊狀。待曬乾發硬後,就可以攥成一個大小均勻的醬起餾團了。

我記得麥收時節,母親攤完了煎餅,用熱鏊子順便烙幾塊醬片,煎餅卷著從後院子裡拔出來的蔥,就著香噴噴的月片兒醬,一口氣吃上三四個,真是舒服美到心裡了。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就著香噴噴的月片兒醬,一口氣吃上三四個,真是舒服美到心裡了

古鎮上用醬起餾專門招待遠來的貴客。

去年秋天,有幸與宣傳統戰部門的楊同學、趙兄弟,陪同古鎮上來訪的美籍專家學者、我村清末進士趙錄績之孫趙先生,論起家族輩分我應該叫叔。晚上,鎮上在伙房裡進行了熱情接待,佳餚除了名吃小炒外,還上了一盤月片醬。

主人說,鎮上會做醬起餾的人很少了,最具古味特色的就剩一家了,鎮上去買了幾個來,專門招待遠來貴客的,藉以宣傳一下家鄉美食文化。那個醬片的味道,感覺至今還在口中裡存著呢。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古鎮上明清時期的街店雕塑圖

老家的行家裡手分享的制醬妙方。

過年時節,和老家一位美食同學聊起來醬的事,沒想到也是常年做醬的行家裡手,立馬把自己做的方法步驟和圖片發給了我,未敢修改一字一句,分享如下:

1.先把做豆腐的渣和磨碎的黃豆攪拌在一起,醒上一個小時,再開始攥起象窩窩頭一樣的形狀,放到大鍋裡蒸熟,大約兩個小時拾出來。還忘了一句,在當地有個說法,蒸醬的時間是年前蒸,過了年二月裡泡醬。

2.冷透了就拾到筐子裡鋪上豆秸或草蓋嚴。

3.然後就開始發酵,大約二十天看看長毛就行了,要撕透了。

4.再拿出來,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在太陽下曬乾。

5.曬乾後,在當地有個說法:是陰曆二月份泡醬,把醬放到大盆裡,燒上鹽水,加上花椒水,冷卻後放到醬片裡開始泡,每天翻幾次,就慢慢泡碎了。

6.大約看著發黑乾的時候,攥成醬起餾。存放起來,就可以隨時就餐了,可用肉丁炒著吃,也可切開烙著吃。

說起古鎮上的醬起餾,別有醬味在蕾頭,因費事時間長,成稀罕物了

古鎮上的醬炒肉丁

醬的工藝原理。

自己以前學了點生物學專業,是瞭解一些醬的發酵工藝流程和原理的。主要是米麴黴在豆類渣培養基上進行充分的菌絲體生長,伴隨產生許多酶,譬如,蛋白酶、肽酶、澱粉酶、谷氨醯胺酶、果膠酶、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等。這些酶發酵過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形成了醬味的多種複雜成分,如蛋白酶及肽酶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產生鮮味;澱粉酶將澱粉水解成糖,產生甜味;果膠酶、纖維素酶和半纖維素酶等能將細胞壁完全破裂,使蛋白酶和澱粉酶水解等更徹底。

同時,在制曲及發酵過程中,從空氣中落入的酵母和乳酸菌也進行繁殖,並分泌多種酶。由乳酸菌產生適量乳酸,由酵母菌發酵生產乙醇,以及由原料成分、米麴黴的代謝產物過程中,產生了微量的醇、酸、醛、酯、酚、縮醛和呋喃酮等多種成分,一起構成醬的複雜香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