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的“樂不思蜀”,笑死了司馬昭是怎麼回事?真的嗎?

書友會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首先我們先看了解一下阿斗,阿斗是劉嬋的小名,劉備之子蜀漢後主,為甘夫人所生,

劉備時候劉嬋繼位在位41年,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蜀漢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諸葛亮死後,蜀漢國力日漸衰退,最後在263年被魏國所滅被擒於洛陽,
有一次司馬昭在宴請劉嬋的時候問劉嬋,你很想念蜀國吧?劉嬋樂呵呵的說,這裡有歌舞有美酒,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國了。最後司馬昭對劉嬋徹底放心了,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至於司馬昭發笑是因為,他認為劉嬋並不能對他構成威脅,也就沒有了殺他的心思,劉嬋的無能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要不怎麼會後,“扶不起的劉阿斗”“阿斗的江山白送”這樣的句子。

其實我認為劉嬋並不是一無是處,雖然說綜合能力不及他的父親劉備,但是多多少少也學到了他父親的一些處世之道,他也清楚自己的能力,他清楚的知道蜀漢已經成為過去,活下來才是最主要的。他的一些做法也算是明哲保身之舉,但是誰願意那樣啊,而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清楚


喝著汽水看影視


我不認為“樂不思蜀”的劉禪是大智若愚。他的愚在很大程度上是真實的。分析一下:

1、小時受到了驚嚇。渾身是膽的趙子龍在長坂坡把他從曹軍中救出來後,劉備接過阿斗往地上摔去:“為此犬子,幾損吾一員大將”,後來因此有一歇後語“劉備摔子---收買人心”,以劉備的慣常作風,這個摔是真摔,也就是說摔得很重,摔沒摔壞腦子這個另說,但阿斗受到嚴重驚嚇應該是肯定的,因此而影響智力是極有可能的。

2、長大後沒有受到足夠的歷練。劉禪16歲繼位,但在16歲之前,無論正史和演義,對其都沒有筆墨,可見其沒有什麼具體歷練。繼位後,又是諸葛亮職掌內外,沒有什麼具體事情讓他進行決策,歷練少故無法增智。說句不好聽的話,他一生都是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唯一的一次重大決策是聽從譙周的建議:投降。是被譙周一番言語恐嚇後快速作出的決策。從陰平入蜀的鄧艾只有兵士2000而已,並且在綿竹之戰中還有損傷。這樣的決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腦子不夠用。

3、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篤,把諸葛亮從成都傳來,囑咐後事,劉備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的託孤之言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從其中也可看出劉備對“阿斗”智力上的不自信。知子莫若父,在古代16歲已經是可以做大事的年紀了。而且,劉禪生於亂世,如果是一個英雄,早已顯現其潛力了。所以,不能把劉備的託孤之言,完全看成是政治上的考量。

也許他與“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本來就是一個檔次,“大智若愚”的評價放在他身上是不是“明珠暗投”呢?!


虯髯客升級版


阿斗“樂不思蜀”笑死司馬昭,正史《三國志》沒有記載,也不是來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是來自94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最後一集,第84集。

故事的開頭,電視劇與小說、正史所記錄的內容相同,我們先看一下故事經過: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在旁的人都為蜀漢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你思念蜀國嗎?"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次問他時,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於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沒有錯。”左右的人都笑了。

不同之處在於結局,電視劇中在周圍人鬨笑之時,阿斗表現憨態可掬,司馬昭也忍不住大笑起來,笑著笑著,一口氣沒有接上居然笑死了。

94版央視《三國演義》可謂經典,在最後結局,隱藏了這樣一個大殺招,是告訴觀眾後主阿斗不傻,他用自己的謀劃為諸葛孔明、姜伯約報仇了。這固然是後人的一廂情願。

正史記載,司馬昭是病死的,沒有被阿斗笑死,而樂不思蜀也被用於形容一個人得到了快樂,貪圖一時,不想回到從前。

而我個人認為“樂不思蜀”是一場表演!其實也是阿斗的一個小詭計,與其父劉備當年在曹操的控制下青梅煮酒論英雄時的韜晦之計如出一轍,不同之處在於,劉備假裝胸無大志是為了矇蔽曹操放低警惕,從而能擺脫拘束早日實現抱負,而阿斗表現出貪圖安逸是為了讓司馬昭相信,他安於現狀,沒有復過的打算,他的目的在於保命。





桃花島主聲色犬馬


俗話說得好,大智若愚,阿斗“樂不思蜀”一直被後世傳為笑柄,用以形容一個人沒心沒肺和窩囊無用。

但是,劉禪正因如此,才使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司馬昭確信,這是一個糊塗人,對自己毫無威脅。因此不但放過了他,而且以後沒有再為難和羞辱過他,能得此善終豈非大智若愚?

相比較蜀漢劉禪,南唐後主李煜則真正讓我們看到,什麼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雖然李煜才華過人,留下的詩詞千百年來廣為傳送,但他的悲劇也因此而來,最終被毒酒賜死,結束了自己悲情的一生。

被司馬昭殺害的魏主曹髦,也是“不甘平庸”,最後橫死當場的下場。一個毫無實權的傀儡皇帝,如果像劉禪一樣,明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道理,示弱於人,表現出甘心臣服的樣子,或許可以自保無禍。可他卻偏偏不甘大權旁落,卻不知實力懸殊過大,失敗是早已註定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所以,劉禪此舉真乃大智若愚之舉。




大秦銳士天下無敵


蜀妓輕歌魏宮前,

佯裝歡樂去相瞞。

存身保命為上策,

樂不思蜀任笑談。






費玉山905


怎麼說呢,說阿斗傻,他其實一點也不傻,他比他爹老劉還會作秀。

樂不思蜀,是劉禪故意迷惑司馬家族,不殺他的一種避世手斷。已經亡國了,當俘虜了,再強勢,他恐怕命也難保吧。

司馬昭和他爹司馬懿比,個感覺,火候差了點。司馬昭是真信劉禪裝風賣傻,還是真的樂不思蜀,反正劉禪沒有被一刀咔嚓了。司馬昭是真笑還假笑,忍著見仁,智著見智吧。

後來樂不思蜀也是瘋刺那些忘本的人的一句口頭禪了。





遠方西沙


在古代,打仗打的是錢糧。夷陵之戰蜀國沒了荊州,只剩下成都平原一塊產糧基地,生產力與魏國差距太大,蜀國若想伐魏成功只能速戰速決,但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蜀國滅亡已成定局。

劉禪本身並不是傻子,對局勢有些明確的認識,因此才將軍國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因為他明白自己的才能遠不如丞相。諸葛亮作為先帝託孤老臣,在蜀漢團隊裡影響力很大,威望極高,是少數能夠團結益州和荊州兩派勢力的人物,劉禪也明白只有依靠他才能坐穩帝位。

至於樂不思蜀就很好理解了,亡國之君如果不主動示弱,又怎能苟全性命呢。


306室長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