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銳教育併購後遺症凸顯 持續虧損5位高管先後離職

本報記者 李春蓮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行業迎來了春天,但線下機構卻全部停擺,有的機構關門倒閉,有的不得不轉戰線上,加速線上線下的融合。

日前,精銳教育發佈的最新財報顯示,受營銷費用增長拖累以及加大在線業務投入,2020財年第一季度虧損近9000萬元。

儘管業績不樂觀,但受疫情影響,精銳教育的線上之路恐怕要提速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疫情防控的形勢下,線下培訓機構都已經暫停業務,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只能轉線上,但線下轉線上確實沒有那麼容易。

需要一提的是,原本專注於高端市場的精銳教育,自2018年上市後就開啟了“買買買”的併購模式,試圖來擴大業務版圖。

市場人士認為,線下業務不明朗,線上業務優勢也不明顯。對於一家處於轉型期尚未盈利的教育企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盲目做大教育產業鏈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營銷費用拖累業績

仍在摸索線下線上融合

近日,精銳教育發佈了2020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19年11月30日)的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期內營收為7.97億元,同比增長23.2%。歸母淨利為-8993.3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630.7萬元。

報告還顯示,該季度銷售和營銷費用同比增長17.1%,達到1949億元。增長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吸引學生人數增長,從而加大了銷售和營銷活動的支出,並豐富了原有的營銷渠道。而收入成本上,同比增長了33.6%,增加了教師補償,以吸引更高質量的教師來支持精銳在線的業務。假期的廣告投放和師資儲備成本沒有帶來相應的營收,是本季度虧損的主要原因。

此前,精銳教育CEO張熙對媒體表示,精銳之前線下的獲客成本是不能超過銷售額的10%,現在在線的平均獲客成本是1500元左右,客單均價約2萬元。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19年11月30日,精銳教育在全國35個城市運營有430個學習中心。精銳教育的線上業務也仍舊處於摸索階段。

根據張熙近日的表態,精銳教育在疫情倒逼之下,選擇all in OMO(線上線下融合)模式,押注在線板塊的增長。

長遠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是必然趨勢,但要做到真正融合卻並沒有那麼容易。熊丙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線下轉線上主要是想留下以前線下的資源,不要讓學生退費,但這個過程中,能不能保證質量這是一個問題。此外,家長是否還願意孩子繼續在這樣的平臺學習,是另外一個問題,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出現退費的情況。

伴魚英語有關人士也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確實給在線教育帶來了大量的流量,但流量來了之後,如何留存和轉化是大家面臨的共同考驗和挑戰,一場全方位提升精細運營和內容佈局的酣戰已經打響。

五位高管先後離職

併購擴張後遺症凸顯

早在2018年上市之初,起家於上海的精銳教育一直在忙著“買買買”,希望通過大舉併購來擴大業務版圖。

3月6日,精銳教育宣佈將收購溢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某些技術和業務,以提高其在線教學的質量和客戶體驗。

張熙對外表示,收購溢米的技術和產品將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客戶體驗和在線服務的質量。一對一在線教育的需求將繼續加速,這一收購有助於為公司的OMO業務鋪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不難發現的是,精銳教育的上述收購還是意在發力線上業務。但從其這幾年的收購來看,為了佈局教育全產業鏈,其多項收購舉動讓市場直呼看不懂。

2018年初,精銳教育收購小小地球,8月收購天津的華英教育,同年10月,以7億元的高價收購巨人教育;2019年,又投資了私塾家和家學天地。

有券商分析師認為,精銳教育的併購是為了做大教育生態鏈,但從併購標的來看,業務條線卻有些雜亂,沒有聚焦。精銳教育之所以不斷併購,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對自己的一對一高端模式沒有信心。

張熙在2018年也曾承認,1對1授課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僅有2.4%。

據瞭解,一對一模式售價高,對老師的要求也高,而一名有經驗的老師,培養週期很長,但老師的流動性又非常高。《證券日報》記者翻閱知乎等論壇時發現,不少人對精銳教育自稱的資深老師提出質疑。

而目前的一對一教學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近幾年,掌門一對一異軍突起,而學而思等不少大機構也在發力一對一市場。值得一提的是,在精銳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高層變動頻繁,目前已經有5位高管先後離職。

自去年高級副總裁Zhuxiu Dong和CFO李東離職後,1月31日,精銳教育宣佈,原高級副總裁柯金書被任命為首席教育官;同日,獨立董事張敏也因個人原因辭去職務,由合一資本創始合夥人、光影工場影業董事長許亮接任。

2月11日,精銳教育發佈公告稱,公司負責幼兒教育高級副總裁孟曉強和技術研發中心副總裁馬牧原,因個人原因離職,二者均於2014年加入精銳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