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待我們的偶像?


善待我們的偶像,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也是善待我們的社會,更是善待我們的未來。

1.偶像現象普遍存在,原指宗教或迷信的人敬奉的用泥、木頭雕塑出來的神像,後泛指盲目崇拜的對象。偶像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自然物,如太陽月亮。一類是人造物,如明星,英雄,另外一類是思想物,如神仙。


如何善待我們的偶像?

2.偶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和時代的需要,極具正面價值。我們都有自己的偶像:父母、老師、名人、專家、偉人等,在不同階段引領我們成長和完善自我。

今天雖有些負面聲音,不是拒絕偶像,而是對偶像價值和形象更趨理性和正面,主要原因有:

一是商業化促使偶像缺失沉澱和綜合素質水平下滑,難以持久,易產生審美疲勞,與社會價值觀和主流思想相悖。

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促使社會更趨多元化,某些偶像的定義和內涵已然超出了部分人的認知和接受範圍程度。

三是 過度包裝無限延展偶像價值和形象,脫離主流思想。惡性炒作和價值觀的缺失催生理性牴觸和發聲。


如何善待我們的偶像?


3.我們需要偶像和崇拜者,但不是盲目者,雖然對偶像的定義和理解不盡雷同,但大致可以從三個形象層面滿足適合自身的偶像需求

一是正當形象,只要他們合規合法,擁有某一領域的專業技能、知識、才華,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偶像。

二是正面形象,具有專業技能、敬業態度,遵從道德和社會價值觀,樹立典範。可以成為我們的精神偶像。

三是正義形象,他們做好專業和事業之餘,勇於擔當,服務社會,捐贈公益,在觀念、思想上給予我們崇高的思想養分,可以成為我們的思想偶像。


如何善待我們的偶像?


4.善待自己的偶像


首先要明白偶像落幕、英雄遲暮的自然規律,偶像一樣也有形成、得寵、失寵的時候,不管在哪一個階段,都不要有過激的反應和過度的行為,好好善待自己,不要製造“偶像包袱”和道德綁架。


其二別用自己的尺度詆譭、妄言、辱罵、遷怒,不做始作俑者,也不盲目跟風“情緒陷井”被人利用,我們無法看清事件的真相,但可以學會自律、寬容、善意。偶像也是人,也有這個特殊職業的壓力和無奈,是人就有性格缺陷,就有情商高低,就算有錯,也應給他們迴歸生活的安寧的權利。別總高高在上,剝奪他人的自由和自在,傷口撒鹽本就不道德,要明白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才是我們追求的人生態度和人性溫度,在做不好自己之前、也請寬容不完美的他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樹立正確的偶像觀,我們之所以追求偶像,是為了自我發展、心靈成長、價值實現,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彌補心理缺失而獲取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的不足和獲取進取的力量。所以應理性中立,敬畏但不盲目,敬仰但不膜拜,崇拜但不失去自我。不然偶像就成了我們的枷鎖。我們也成了偶像的附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