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戰疫”之:健康碼,掃出通往春天的復甦之路

2020年的這個春節,所有人都過得異常揪心。突如其來的疫情在人群中蔓延開來,一座座原本繁華熱鬧的城市,也不得不變得格外寂靜。就在人們為了春節假期結束後如何重歸忙碌有序的生活工作狀態而擔憂焦慮時,全國各地的社區防控出入口陸續出現了多種形式的健康碼,為疫情防控和整個社會秩序的恢復常態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受到了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和民眾的廣泛歡迎。掃碼識別、亮碼通行註定將成為伴隨著全國人民經歷這段特殊時期的深刻記憶。

不期而遇的數字化線上服務“大考”

疫情爆發,全國各地迅速進入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狀態,社會經濟生活按下“暫停鍵”,各級政府進入了戰時狀態,基層社區成為了“戰疫”前線。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首先必須及時掌握人員流動、人員健康狀況等關鍵信息,還要把來自中央的防控決策和防疫宣傳快速傳導到市井街頭、田間地頭,觸達到社會的神經末梢。在全力減少人員流動和接觸的剛性要求下,這場“戰疫”成為在實戰中檢驗我國各地數字化線上服務能力的一次“大考”。

在健康碼誕生之前,民眾通行身份判定主要靠紙質通行證,出入填寫紙質記錄單。這種方式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與疫情防控的要求相悖。而各級政府的防控數據收集主要靠表格填報,層層上報,逐級彙總,程序較為繁瑣,時效難以保證。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就發出過這樣的呼籲:“能不能開發一個服務社區抗疫的軟件,這比捐10個億還管用”。

隨著疫情防控大局漸穩,春節“超長”假期結束,重啟生產生活的“播放鍵”又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以致出現一份復工申請需要8個單位審批蓋章的熱議新聞。清理阻礙勞動力有序返崗和物資運輸的繁瑣手續,精準穩妥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加快社會經濟秩序恢復常態,更成為眾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呼聲”。

作為針對社會強烈需求而創新的產品,健康碼一經發布就獲得了良好的反饋。一鍵掃碼小程序實現信息申報和彙總,數據可實時彙總,使防控部門第一時間能夠採取應對措施。從城市小區封閉管理、交通卡口管理、公共場所出入查驗以及企業復工復產備案等場景的應用效果來看,健康碼作為民眾日常出行的重要憑證和防疫人員查驗的主要依據,實現了多場景融合、一碼通行和人群全覆蓋、聯防全覆蓋的既定目標。

2月9日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推行憑碼通行,一座“寂靜”的城市迅速“甦醒”,僅僅用了20天,深圳已開工復工項目就達到1222項,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94.21%,復工率在全國主要經濟城市中名列前茅。繼深圳後,健康碼迅速在北京、廣東、四川、雲南、天津、貴州等近20個省份陸續上線,覆蓋廣州、武漢、福州等300多個市縣,並陸續實現多地“碼”的互信互通互認。截至日前,騰訊防疫健康碼累計亮碼超過19億人次,覆蓋近9億人群,累計訪問量突破67億,成為全國服務用戶最多的健康碼。

在這場大考中,健康碼儼然已成為疫情之下“兩手抓兩手贏”的槓桿支點,防疫戰場的一道“數字化防線”。可以說,健康碼雖是特殊時期的一種“不得已”,但未嘗不是對未來數字化線上服務“進化”的一種提前演練。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的切實需求倒逼下,健康碼開啟了一場全民參與的城市數字化管理能力的試煉。

已就緒新型基礎設施的厚積薄發

騰訊健康碼能夠成為疫情之下的“現象級”應用,有兩方面的原因,它既滿足了社會治理的迫切需求,也體現了數字產品以用戶至上的追求。從一個數字產品的邏輯出發,騰訊健康碼遵從了一個好的數字產品的基本原則,以一個簡單的憑證碼,落實數據最小化收集,實現了場景功能最大化,提供了最便捷的用戶體驗,最強有力的安全保護。

像此次疫情的特殊場景之前沒有人遇到過,設計產品時並沒有可以學習借鑑的對象。同時騰訊健康碼也不是從頭做起的,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推出併發揮作用,也是基於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廣覆蓋、高滲透能力。

騰訊健康碼的推出是基於微信的生態打底,微信的普適性為健康碼提供了裂變傳播的最佳土壤,國民級應用的覆蓋廣度以及用戶使用慣性,使騰訊可以用最熟悉的場景嫁接新的功能。從用戶的角度來說,將疫情防控轉化成掃碼的行為,更具可接受性。以“市民即用戶”的基礎性流程,驅動“全民參與”,從傳播源上進一步抓住阻斷疫情的傳播路徑的“牛鼻子”,來確保防控無盲區無盲點。

騰訊健康碼的成功還要歸功於騰訊雲的技術能力和運營能力。廣州市“穗康”小程序上線第一天訪問量高達1.7億,水面之上是亮眼的數據,而水面之下看不見的部分則是依靠微信小程序天然與騰訊雲緊密結合的技術架構才能承受住。面對海量的用戶請求,在騰訊雲強大的高併發支持下,健康碼可以毫無隔閡地實現量級、指數級傳播,對全國實現無差別的覆蓋。

後疫情時代社會數字化自愈能力的發軔

健康碼的出現不僅是一種新的技術應用,更是重塑了扁平化社會治理組織新模式。民眾直接錄入信息,平臺進行數據核驗,發放健康碼,並自動統計分析,將科層制上報管理模式直接簡化為平臺和用戶的兩端關係,基層工作人員從日常繁瑣的記錄、填表、統計職責中得以減負。健康碼事實上實現了重構社會治理的組織邏輯,驅動社會結構中不同組織的在線化、數據化。

疫情對社會的考驗體現在方方面面,而健康碼將一個行政管理的場景轉換為類似“掃碼支付、掃碼乘車”的自發場景。在“亮碼掃碼”一抬手之間,是“信息流”的暢通在牽引“人流”、“物流”、“商流”的復甦與迴歸,更是“信息流”將物理、空間的障礙進行移除的過程。這個自我高度有序組織的過程,是對經濟復甦和社會生活常態化的“自愈彌合”,是數字社會自愈能力“發軔”的一個標誌。數字化在延展世界的邊界時,也在磨礪社會的韌度,催化社會的自愈能力。

微信雖是獨一無二的國民級應用,但在很多人心目中仍將其視為社交工具。疫情的來臨突然讓人們認識到,依託微信平臺提供的健康碼等服務,賦予了平臺型互聯網大公司更多的價值和意義,正逐步演變為社會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社會價值創造的過程,成為社會運行的有機組成。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經過疫情的檢驗,騰訊“健康碼”的應用已是全社會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樣本。在疫後我國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中,還需加大力度從產業全鏈條出發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重塑,催生和培育更多類似的應用。

產業互聯網時代,“碼”是線上與線下連接的關鍵信息和服務入口。縱然健康碼還有各類需要完善的內容,但更要看到“碼”助力實現生活服務線上化,促進製造業復工與增效,以數字化工具為載體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搭建,在疫情結束後的經濟恢復階段,所彰顯的突出意義。(羅朝亮、王剛、董婷、鄧凱、張雪琴、王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