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後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提升?

重磅來論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發生和傳播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了極大影響,為應對疫情蔓延,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與公眾健康,生態環境部先後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試行)》《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以及《新型冠狀病毒汙染的醫療汙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等文件,對疫情期間醫療廢物與醫療汙水的處理處置提出了具體舉措。結合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影響,筆者認為,提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做好如下重點工作。


專家簡介

新冠肺炎疫情後 生態文明建設如何提升?

張修玉,現任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國後現代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理事,“廣東省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東江水專項”技術集成負責人。主編《文明4.0:生態文明新時代》等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100餘篇,先後榮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科普類)、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優秀青年科學家”、美國生態文明國際論壇“優秀論文獎”等獎項。


1、科學控制人口流動的同時,保障並暢通生態產品物流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處於春節期間,大規模人口集聚和人口高度流動會加劇疾病蔓延,帶來防疫難度的加大,因此,從應急性的疫情防控角度,全國上下采取了控制人口流動與居民封閉式管理的策略。為滿足人口控制與封閉管理期間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各級黨委政府必須保障並暢通飲用水、蔬菜等生態產品的供給。

一是全方位保護好飲用水源。已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地區尤其是飲用水源缺乏規範化建設的農村地區,要儘快切斷新型冠狀病毒通過水環境傳播的途徑,相關醫療機構對汙水和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做到穩定達標排放。城鎮汙水處理廠要加強消毒工作,確保具有衛生風險的指標達到相關排放標準要求。未發生疫情的地區,要加強水源地的水質監測和預警,加大水源地水質監測力度,嚴格監督管理,禁止向水源地及周邊排放各種汙水,杜絕新型冠狀病毒以任何形式進入飲用水源地保護區。

二是保障新鮮健康蔬菜的供給。各地在抓好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基礎上,要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摸清轄區內在田蔬菜種類、面積、產量,準確掌握本地需求、外調能力和購入需求。蔬菜主銷區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要把保障蔬菜市場供應納入轄區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南菜北運重點地區和北方設施蔬菜重點地區要適當增加健康蔬菜產品供應數量,滿足疫情發生地內外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例如疫情當前,山東壽光為武漢捐贈的健康蔬菜,為保障疫情發生地的防疫治療與基本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


2、生態文明建設要更加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系統監管野生動物消費交易

眾多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源頭或中間宿主極有可能是來自野生動物。為抑制新冠肺炎等相關病毒傳播,需要我們在今後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依法保護野生動物,更加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疫情當前,必須系統監管野生動物消費交易。

一是擴大野生動物消費源頭監管範圍。為滿足少數人畸形的口腹之慾,餐桌上的野生動物一直未能徹底杜絕,如此口腹之慾讓社會承受公共健康風險,付出慘重代價,實在是不值。建議所有餐館的菜單“名菜”“名吃”不得將野生動物列入“野味珍餚”食譜。全國各地餐飲企業應全面禁止購進、儲存、製作、出售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必須將不購進、不儲存、不製作、不銷售野生動物公示消費者,從餐桌源頭上杜絕野生動物消費。堅決查處集貿市場、飯館、農家樂、林區鄉鎮集貿市場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與交易場所。堅決清理打擊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行為,打擊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製品行為。

二是完善野生動物交易監管法治體系,建立野生動物禁食監管名目清單。目前,我國野生動物交易領域包括《刑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動物檢疫管理辦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多部法律法規,但這些立法主要側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監管,缺乏對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的有力監管。因此,建議完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建立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與人工飼養的野生動物禁食監管名目清單,從法治角度完善野生動物的精細化與精準化監管體系。


3、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優化並引導經濟發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美好的生態環境,新冠肺炎疫情下,將生態文明建設深深融入並全面貫穿到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各方面與全過程,並將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堅持不懈地加以推進,是新時代“治國理政”道路上的戰略選擇,更是當前戰勝疫情,維護公眾健康,保障美好生活的重要工作。

備受矚目的中央環保督察對各地去產能並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明確了目標和方向。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優化並持續引導經濟發展,生態環境部明確提出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力保障。一是加大“放”的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梳理生態環境領域市場準入清單,清單之外不得另設門檻和隱性限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二是優化“管”的方式,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推動出臺關於全面實施環保信用評價的指導意見。三是提升“服”的實效,增強企業綠色發展能力。在全部行政審批事項“一網通辦”基礎上,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四是精準“治”的舉措,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水平。穩妥推進民生領域環境監管,分類實施“散亂汙”企業整治,精準實施重汙染天氣應急減排,統籌規範生態環境督察執法。

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必須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加快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各地黨委政府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充分釋放發展活力。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公平競爭,實現市場出清,使資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優化並引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4、生態文明建設要更加註重踐行“依靠人民”的思想

新冠肺炎疫情當前,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依靠人民”的思想也是今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的指導思想。眾所周知,“五位一體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依法治國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一系列戰略佈局與制度安排,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導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的終極目的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為老百姓美好生活提供生態產品與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除了採取“自上而下”實踐模式,還需要採取“自下而上”的實踐模式,即多傾聽老百姓“關愛自然與生命”的呼聲,共同創造“綠色低碳的生活環境、健康祥和的社會環境、自由持續的發展環境”。要更多的從企業社會責任、科學與人文道德、兒童過程教育等方面“自下而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推動“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生態文明實踐模式相結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建設美麗中國。


5、生態文明貴在創新、重在建設,成在持久、久久為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以歷史唯物論全面深入剖析人類發展歷史的基本規律,以唯物辯證法剖析人類發展新階段的特徵,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與時俱進,以理論創新解決發展中的環境短板、突出難題的重大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進行全面的引導和調整,從而不斷充實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道路。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2020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但生態文明重在建設,成在持久、久久為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包括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九屆四中全會也要求構建生態環保制度、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必須深刻剖析機構改革以來環境管理的最新形勢與存在問題,科學設置“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指標,積極謀劃“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一是堅持環境優化,全面推動綠色發展;二是堅持汙染防治,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三是堅持改革創新,全面完善制度體系;四是堅持能力建設,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五是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完善保障體系。

著名後現代思想家、西方社會綠色GDP的最早提出者、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博士一直看好中國的生態文明,他堅信“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他明確指出,“今天我們的使命就是在世界範圍推廣我們向中國所學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個術語和它所代表的思想在西方日益普及,我們已經受益於中國思想。我們真誠希望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前列,以便我們今後繼續受益。”


文丨張修玉

統籌丨佛山日報記者劉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